首页>大禹传说>大禹故事
 
禹余粮
    嵊县城北十里有座小山,名叫余粮山,又名了山。从前树上葱花,山花烂漫,风景秀丽。怪得很,山里有不少象抛梁馒头那么大的石块,外壳圆滚滚,黄橙橙,内有黄色细末如蒲黄,当地人喊它“石馒头”,也有人喊它“禹余粮”。连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里也有明文记载:它味甘性寒,可治骨节酸痛、四肢不仁、痔瘘等病。这座山上为啥会产这种药材呢?
    相传,在古老的禅让时代,洪水泛滥,田园被淹,到处浊浪滔天,百姓苦不可言。舜王封夏禹为司空,委以治水的重任。夏禹接受了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根据地势高低,改用疏导宣泄的方法,果然大见成效。
    有一次,夏禹到了剡地,因刚下暴雨不久,弯弯曲曲的剡溪浊浪排空,波涛汹涌,自西而东,流向县城,接着就往北直冲,但由于被嶀(音与)大山迎头挡住,无法奔泻,水位越涨越高。不仅剡溪两岸田庄受淹,不少人畜也葬身鱼腹。
    夏禹乘船仔细察看之后,决定劈开嶀大山的一角,以便将洪水导入舜江(即今曹娥江)。当地百姓听了奔走相告,青壮年纷纷主动前去劈山挑土,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夏禹也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忙这忙那。
    有天晚上,夏禹夫人涂山女盛了满满一篮馒头,送去给夏禹当点心。她朝工地一走两走,来到八里洋村边那座山上,猛听得“轰隆”一响,借着朦胧的月光,她望着对面的山岗里有个黑影在晃动。又听“轰隆”一声巨响,山又倒下一角,涂山女见状大惊:“啊呀!妈唉!”差点跌倒在地——手中的篮子就骨碌碌滚到山下去了。
    其实,这正是夏禹在开山排水。他听见妻子尖叫,知道受了惊吓,连忙跑来打招呼。但当他俩找到篮子时,里面只剩下四五只馒头了。涂山女还要再寻,可夏禹笑笑说:“算了吧!我已经饱了,还有那些馒头谁捡着就给谁,就算是我的余粮吧!”
    不久,那个山岗就被打通了,将汪洋的积水引入舜江,直注杭州湾。从此,这里露出一片平展展的土地,人们可以种植庄稼,放牛羊了。
    此后,了山就有许多馒头形的石团子,当地人晓得这是夏禹的余粮变的,就叫它“禹余粮”,也有人叫“禹粮石”。山名也改做“余粮山”。涂山女掉下篮子的那条岭就叫“余粮岭”。史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就在此地。所以,这里的小溪,又称了溪;这里的村庄,也称了村,后改作“禹溪”,还特地造了宏大、庄严的“禹王庙”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