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以其治平天下洪患的盖世奇功而赢得万民景仰,被奉为神灵,四时祭祀。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当属浙江绍兴会稽。其次当属大禹降生之地四川省北川县(公元651~1914年为石泉县)。此外,凡大禹治水所到之处,均有祭祀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许多地方纷纷打造大禹品牌,修建纪念设施,举办庙会,开展公祭大禹等活动,使一度中断的大禹祭祀重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一、四川省
1.北川(古石泉)县的祭祀活动
北川(古石泉)为禹生之地,早在唐代,石纽山下即建有禹庙。唐贞观八年(634)在禹庙西北一里处置石泉(今北川)县,每年春、 秋及大禹生日都要举行祭禹活动。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禹庙庭院内建碑亭,刻建“岣嵝碑”(其文自衡山拓来)。清康熙七年(1688),署令杨朝柱重建禹庙。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县令姜炳璋再次重建,将正殿修葺一新。另建大门一间,两边各建房三间,正殿供大禹,后堂供圣父崇伯、圣母有莘氏。并在石纽山前要道修建“神禹故里”坊,为石基、木柱,以小青瓦覆盖,上悬木制“神禹故里”匾额,左右木柱上挂木制楹联曰:“石纽之村笃生圣人皇皇史册古迹常新,刳儿之坪产石如血青莲好古大书禹穴”。匾额和楹联均为姜炳璋亲笔书写。落成之日,举行盛大的祭禹活动。县令姜炳璋率领文武官员,以盛大仪仗为先导,百余人抬着牛、羊、猪、帛、爵、登、簋、笾、豆等祭品,从县衙出发,浩浩荡荡去至禹庙,县内外百姓数千人随往,以太牢之礼仪祭祀大禹。县令二叩六拜,群臣、百姓三叩九拜,虔诚之心,皇天可鉴。此后,县内祭禹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修葺石纽山前“神禹故里”坊时,县知名人士魏景虞又在“神禹故里”匾额两旁书“八年三过,卑宫菲食”横额(“文革”中被毁)。
北川县境除县城治城(今禹里)建有禹庙外,禹里(今禹穴)、片口、坝底、曲山、陈家坝、通口等地均建有禹庙或禹王宫,凡建有禹庙或禹王宫的地方,每年春秋及六月六日大禹生日,均由当地地方长官主持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在石泉(北川)县为官者,不仅把祭禹作为重要职责,也视为一种荣耀。同时,也把维护、重建禹庙视为重要的政绩。
2.都江堰市的纪念活动
为了纪念大禹,弘扬大禹精神,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于1991年10月4日作出决定,开发都江堰市龙池风景区。1995年建成御龙宫建筑群,宫门正前方为汉白玉砌成的祈雨台、中嵌八卦太极图案;大殿内置大禹纪念碑及大禹画像。4月20日,举行了“大禹纪念碑暨御龙宫落成典礼”及纪念大禹的系列活动。同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纪念活动盛况。此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大禹诞辰,都江堰市均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
3.松潘县的祭祀活动
松潘县黄龙寺,始建于明代,位于黄龙主景区五彩池附近。相传助大禹治水的东海黄龙功成身退修道成仙,成为黄龙真人。其身化作十里金沙,其鳞化作千座彩池。后人记其功德,建黄龙寺,有罗汉堂、中寺、后寺、禹王庙等。为了纪念黄龙助大禹治水之功,松潘(历史上包括松潘、九寨沟、黑水、红原、阿坝、若尔盖及清海果洛)各地藏、羌、回、汉等民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在黄龙寺举行朝会活动。期间人潮涌动、帐篷连营、寺庙香火鼎盛。
三、河南省
河南登封、禹州等地,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建立夏王朝之地,也是祭禹活动较早的地区,有名的启母庙、禹王庙,就是祭祀大禹的见证,惜其少有资料记载。
1992年,河南成立了中国禹氏族史研究总会;1993年4月4日,由禹氏族史研究总会发起,在今郑州黄河游览区的大禹塑像前举行了有2000多人参加的大禹逝世4235周年纪念活动。
四、现代纪念设施
1.全国第一个大禹纪念馆
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北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国第一个大禹纪念馆于1991年1月31日在大禹故里北川县禹里乡动工修建,同年11月7日举行开馆仪式。
2.规模宏大的禹王亭公园
位于山东省禹城市原禹王亭遗址。1996年5月,禹城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1200万元,征地100余亩,重建禹王殿、配殿、拜殿、钟楼、鼓楼、碑亭、山门和禹王亭,雄狮守护山门两旁,挖人工湖、造具丘山,辟绿地、植松柏,一个仿明清古建筑的大型园林式公园──禹王亭公园于2002年4月落成。殿内雕梁画栋,造型精美,堪称国内现代大禹纪念设施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3.大禹塑像
为了颂扬大禹功德,弘扬大禹精神,许多与大禹及大禹治水有关的地区,都将大禹塑像作为重要的纪念设施。目前,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禹州市中区,山东省禹城市中区,湖北省武汉市,浙江省绍兴会稽山风景区、安徽省怀远县等地均建造了大型大禹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