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祭禹史略>大禹祭典的历代沿革
 
宋、元祭祀形成制度
    宋代,太祖建隆元年(960)诏:“前代帝王陵寝……或樵采不禁、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户以守,隳毁者修葺之。”乾德(963—968)初,诏:“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诸陵庙。”又诏:“先代帝王,载在祀典……唐尧、虞舜、夏禹……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宋史•礼志》。太祖乾德四年(966)九月“丙午,诏吴越国立禹庙于会稽,长吏春秋奉祀”(《宋史•太祖本纪》)。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命祠禹于越州,及祠越王句践,以范蠡配。”(《宋史•礼志》)。宋代,祭祀有大、中、小之分,祭先代帝王称中祀。
    元代,致和元年(1328)定,“禹之庙依尧祠故事,每岁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涓洁致祭,官给祭物”(《元史•祭祀志》)。此前,即至大元年(1308),绍兴路达鲁花赤(相当于知府)朵儿赤主事修葺禹庙,毕工,江浙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臣某等请浙江儒学提举邓文原撰《帝禹庙碑》文,文中有“诞降玺书,凡在祀典者,命有司肃修时祭”句,由此可见,在政和之前,对会稽大禹陵庙的修营致祭,朝廷早有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