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祭禹史略>大禹祭典的缘起
 
大禹祭典的缘起

    元代邓文原《帝禹庙碑》曰:“若浙江所理,圣王之祀,宜莫先会稽焉。”于此可知,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对祭祀会稽大禹陵都极为重视。秦时,大禹与黄帝、尧、舜同列祀典。自汉以下,则累代在京师立庙,位在先代创业之王、有道明君享祀之列。而在民间,全国各地禹庙星布,祭祀大禹已成为当地的礼仪习俗。作为大禹陵寝所在的会稽山,更是自夏王启“立祠南山”起,“岁时春秋而祭禹”已有定例。在其四千多年的历史上,改朝换代,革故鼎新,而在大禹陵庙举行的祭典依然作为王朝祀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承传有序,绵亘至今。
    大禹祭典,起于夏帝启。由《吴越春秋》所载“启即天子之位,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可知,启祭祀大禹规格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遣使臣致祭;二是春、秋各一祭;三是墓祭;四是以王礼行祭。启虽然是大禹之子,但他是以帝王的身份遣使祭禹,因此堪称王礼国祭,而不是一般的宗亲家祭。启祭大禹,首创了祭禹祀典的先例,是国家祭祀的雏形。此外,夏后氏庙祭以颛顼为祖,禹为宗,可知,尚有京师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