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关注
 
关注:“祭禹”再次升格为国祭
摘编自2007年4月19日《羊城晚报》

    2007年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宣布:4月20日“谷雨”这一天,国家文化部与浙江省政府将共同举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清明”北祭黄帝陵,“谷雨”南祭大禹陵,已成为华夏后代公祭先祖的一个定例。黄帝陵与大禹陵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国务院把祭祀黄帝陵和大禹陵的传统典礼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祭大禹陵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曾一度停止,直至1995年才由浙江省政府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予以恢复。此后年年举行祭禹活动,且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方式。今年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宣布:4月20日“谷雨”这一天,国家文化部与浙江省政府将共同举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这就是说,“祭禹”已再次升格为国祭。据介绍,祭典将按古代最高礼祭形式进行,届时将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大禹后裔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4000多人参加,人数为历年之最。
    禹,姓姒,号曰文命,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大获成功,成为上古治水英雄。据记载,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并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去世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后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代(始于公元前约21世纪)。
    4000多年前的绍兴地区受到洪水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来到此地,领导人民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让人们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谢世后被葬在会稽山,其陵在今天绍兴市东南郊。
进入大禹陵景区,经过九龙坛,就可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镌“大禹陵”三字,是江泽民于1995年5月15日视察大禹陵后所书。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
近有禹庙,庙前有一个水池,唐代贺知章定为放生池,名禹池。进入禹庙西辕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石板铺就顺山势逐级升高的百米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亭内石碑上刻着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三个大字。
碑亭南侧为禹祠,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辨”碑,碑文是考证大禹葬地之文。禹祠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为大禹后裔宗族祭祀的场所。
从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大殿中有大禹塑像。出禹王殿东门向上,可探“窆石亭”,亭内置一石名“窆石”。“窆”音为biǎn,为下葬之意。相传此石是当年大禹下葬所用的工具,形若秤砣,顶有穿孔,是禹庙的镇庙之宝。
    大禹安葬会稽山后,即开始有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历代承传不绝。
    据文献记载,禹的儿子启派使臣于岁时春秋到禹陵祭祀,是最早的官方祭禹活动。禹之后裔无余后建越国,直至公元前222年秦灭越,长达1900余年。禹之后裔世为越王越君,祭禹祀祖长传不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不远千里,亲赴会稽祭禹,开帝王祭禹之先河,会稽大禹陵名声大震。
刘邦建汉后,朝廷也建祀禹制度和祀所。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代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朝有十七帝,其中有十一个登极时遣官祭禹。清代康熙、乾隆帝亲赴大禹陵祭禹,并留下许多联、诗、文。1877年和1900年,相继大修禹庙,立碑纪事。
    1939年3月29日下午,周恩来冒着抗日烽火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拜谒了大禹陵、庙,并对大禹作了高度评价。他说:“大禹在人类向自然作斗争中打响了第一炮。在科学萌芽时代,能同自然作战是很不容易的。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没有学好大禹治洪水这一课,都只晓得遏制,不晓得利导,所以成了专制魔王,到处受到反抗,他们是注定要失败的。”
    蒋介石、宋美龄及蒋经国夫妇也曾瞻仰过大禹陵,在大禹庙向大禹塑像敬献花圈,鞠躬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