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李颖 陈轲)在今天的祭禹典礼上,李德书站在方阵中一脸虔诚,他是今年来自大禹出生地——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惟一代表,多年从事禹文化和夏文化研究的他对今年绍兴的祭禹活动赞赏有加,结合四川羌族的祭禹传统,李德书对绍兴大禹文化品牌的打造和禹文化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记者:今年您是第三次来绍兴参加祭禹典礼,您也知道今年祭禹典礼的特点是传承与发展,那么和往年相比,发展在哪些方面?
李德书:今年的祭禹典礼最大的特色是特别邀请了大禹研究学者的代表、后裔宗亲的代表,扩大了大禹祭祀活动的外延。其实,祭祀是一种形式,我们更需要把握其内涵。例如昨晚在越秀外国语学院,大禹文化研究所还进行了全国大禹文化研究学者和后裔宗亲的联谊会,来自湖北、陕西、江苏、天津、浙江、四川等地禹籍集中地的学者和后裔宗亲代表,相互交流了大禹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握禹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
记者:每年举办祭禹典礼是为了缅怀先祖,但由于一些原因,参与祭祀的人员有限,如何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纪念大禹的活动中来呢?
李德书:可以考虑公祭和民祭“两条腿”走路。祭禹典礼的主会场能容纳的人数毕竟有限,但可以在市区的大禹文化广场、治水广场等有条件的空旷场地设立分会场。分会场的主要仪式和主会场一样,不过最后的献乐献舞环节,可以发动社区居民,用他们自己的歌舞来纪念大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能让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向先祖表示敬意。除了增加民祭的方式外,还可以考虑在公祭之后举办一些联谊会,让大禹文化研究者或者后裔宗亲的代表敞开心怀进行交流,交换一下各自的研究动态或成果。也可确定一个主题,请与会人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等等。
记者:北川作为大禹的出生地,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也要进行祭禹典礼,两个城市在打造禹文化的品牌上有何区别?
李德书:北川和绍兴分别是大禹的出生地和生长地,两个城市都有很多纪念大禹的活动。与绍兴的公祭不同,北川是全国惟一一个羌族自治县,那儿主要还是民族祭祀,除了献“三牲”、“五谷”——和绍兴公祭一样外,羌族同袍会以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民间艺术手段来追思祖先,因此,在北川纪念大禹还是以自发性的比较多。“512大地震”后,北川异地重建,如今的新县城也修了很多纪念大禹的场所,今后可以借鉴一下绍兴的公祭形式。
记者:近年来,禹文化和夏文化的研究渐渐成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要内容之一,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近几年的成果吗?今后的研究还会有哪些新亮点呢?
李德书:近几年,禹文化与夏文化的研究持续不断。1992年,四川举行了大禹文化和夏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之后各个地方也纷纷举行;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一百多位顶级专家联合攻关,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2006年,国家公布了伏羲、炎、黄、禹四位中华先祖的祭点,绍兴的公祭大禹典礼也成为了国家大典,这也推进了禹文化与夏文化地研究。而其后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禹文化的发展。自从1991年四川成立了第一个省级大禹文化研究会后,河南、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市也都成立了不少研究会或者研究基地。如今,中央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是又一股春风在推动禹文化的发展,我相信,在这些氛围、条件下,禹文化和夏文化的研究还会有新的动态或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参与进来。
新闻链接:李德书,四川射洪人,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秘书长、全国大禹文化研究联谊会召集人、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川羌族自治县禹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其《大禹研究文稿》在全国首届屈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另出版有《李德书诗选》、《李德书民间文艺作品》、《绵阳颂》等著作。曾在《绵阳日报》上发表《禹生石纽在北川》一文,从多方面来阐述大禹的出生地是北川的一个叫石纽的村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这已经成为了研究界比较主流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