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关注
 
浙江万人同祭华夏始祖 大禹后裔喜迁老宅迎嘉宾
来源:现代金报 2006年04月27日

浙江绍兴昨万人同祭华夏始祖 大禹后裔喜迁老宅迎嘉宾

 

大禹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4000多年前,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成为华夏儿女共同敬奉和朝拜的立国之祖。

 

 

 

大禹在治水中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品格,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4000多年后的公元2006年4月2日,规模恢弘的公祭大禹仪式于浙东会稽山下隆重举行,本报记者直赴公祭现场,一线见证这场千古之祭,追踪公祭大禹的幕后传奇、现实困惑与历史渊源……

 

公祭现场篇

 

万民齐祭治水英雄

 

昨天上午9时50分,阳光普照的浙东会稽山下,巍巍大禹陵前,祭祀典礼正式开始!

 

9时50分,寓意“九五至尊”,这是对大禹这位立国始祖的尊重。此时,鸣铳九响,气冲霄汉,寓意大禹平洪水、定九州的不朽功绩!参加当天祭祀活动的海内外来宾达3000余人,他们与当地7000名群众从四面八方涌至大禹陵,为这千古之祭“赶场”!万余祭祀者在引导队的带领下,穿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大禹陵”牌坊,沿着千米神道浩浩荡荡来到公祭广场。

 

暄天鼓乐声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走向祭坛前肃立,仰视着巍巍会稽山顶的大禹像行三鞠躬礼!鼓手擂巨鼓34响,表达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澳门点击查看澳门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对先贤的缅怀。

 

公祭大禹组委会主任、浙江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斟满一樽50年陈酿“古越龙山”,双手举过头顶敬三次酒,礼毕,交于主祭人,登上祭坛向空中高高扬起。腰围虎皮裙、足登草履的钟手撞响巨钟,13响悠扬、浑厚的钟声绕殿不绝,传送出13亿中华儿女对华夏先祖的绵绵追思。

 

手持木锸、柳枝,身着原始服装的少男少女们跳起了粗犷豪放的祭舞,由衷赞美大禹泽被万世的丰功伟绩和不朽的道德操守。全体参祭人员穿过大禹陵碑亭前,敬献花篮,举行谒陵仪式。

 

习近平吕祖善致信

 

记者获悉,浙江省委、省政府对2006年公祭大禹十分重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分别致信公祭大禹!

 

习近平在信中说,“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敬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吕祖善在信中说,“大禹的实干精神是浙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后裔喜迁120平米老宅

 

记者在公祭现场旁的禹陵村看到,整个“守陵村”一派喜气洋洋:为了公祭大禹这位姒氏远祖,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众多姒氏“守陵”人在这一天纷纷搬回了老宅。

 

100多户大禹姒氏后人纷纷打开家门,以无比的热忱迎接回归故里的大禹子孙和远道而来的虔诚祭拜者!记者了解到,为了举办公祭,绍兴市提出了“建一个没有城墙的博物馆”的口号,对禹陵村的拆迁改造投资7500万元,并投入了2亿多元改善大禹陵外部环境。

 

在禹陵村19号,记者见到了村民姒建康,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在禹陵村拆迁复原中,政府分配给他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今天,他们全家都搬回了老屋,在古色古香中祭祀远祖更有意义。

 

大禹公祭力争升格为“国祭”

 

记者了解到,1995年浙江省公祭大禹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禹陵的第一祭。那么,此后的10多年里,祭禹活动又是怎样开展的呢?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历次祭禹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举行祭祀,主要特点是公祭与民祭相结合:除在逢“五”当“十”的年份由政府公祭外,其他祭禹活动全部采取民间祭祀的形式。

 

而今年的公祭规模大、档次高,民祭则进一步扩大了参与层面与参与人次,形成了有组织、具规模、定日期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公祭大禹陵,弘扬“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的大禹精神,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今年的公祭贯彻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力争把公祭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打响“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的中国祭祖文化格局。

 

公祭传奇篇

 

大禹精神延伸出为官文化

 

记者在大禹陵东门的陵墙上看到一幅图案:一只怪兽脚踩金银珠宝、腹吞月亮、眼睛还盯着天上闪闪发光的太阳。禹陵工作人员解释,这是一只“三不象”:古代有位官吏不择手段,一步一步爬上了丞相的位置,但其“人心不足蛇吞象”,当了丞相还想当皇帝,篡位不成就变成了“三不象”。这幅存在了不知多少个朝代的图画,在告诫历代父母官:千万别贪心不足自毁前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了“敬民、养民、护民、教民”的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002年,香港惊现一具3000年历史的国宝级青铜器,上刻铭文经专家考证是记载大禹的“德治政论”,核心内容就是“有德于民”,即是为老百姓做实事。一位参祭人士认为,公祭大禹其一因素就是弘扬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只有为民办实事,才能体现官员存在的价值。  

 

公祭探索篇

 

六省七地纷争“大禹产权”

 

记者采访了解到,公祭大禹目前面临一个新问题,国内有六省七地正在演绎“梁祝”式的新纷争!

 

禹文化研究专家罗海笛告诉记者,国内一些地方如河南登封、山西夏县、安徽涂山、山东禹城、四川北川、湖北武汉点击查看武汉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对大禹的拜祭与研究已见于多处,然而,在近年兴起公祭民祭大禹的背后,祭大禹演变成了促旅游、促招商。公祭此起彼伏,史学界、学术界对大禹的出生地更是争执不下!有的认为大禹生于四川,在河南开夏朝。即使是四川的北川、汶川两个县也为大禹的出生“产权归属”一直争议不休。罗海笛认为,为弘扬大禹“不朽精神”进行公祭,对光大华夏文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都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一些地方争的是大禹产地“正宗”问题而不是为论证一段史实,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公祭大禹莫忘守陵文化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公祭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声音”:关于“守陵村”的复古建筑,曾出现开发和保护上的争论!在公祭现场,一位姒氏后裔提出质疑,对于禹陵村几千年自然村落的拆除再按原貌改造,其历史是否会出现断层?失去的和现在得到的,到底谁的价值更高?从文化的传承角度来考虑,这样的复原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一些姒家后人告诉记者,禹陵村的姒姓后人在此守陵4000多年,在保护和管理禹陵上,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比较理想的模式。毕竟一次守陵的壮举,经过4000年的演绎,已经成为大禹精神的一部分!这也是大禹文化的一个亮点。

 

公祭队伍来到大禹陵碑亭,古称“禹穴”的大禹陵墓就在这里,面对这座山,历史在人们的眼前静静地流淌,如同4000年的公祭之路漫长而陡峭!在公祭绵长的钟声中,一位外国旅客用很生硬的中国话说,“这里展示着中国,这里就是东方精神的源头”。

 

记者 程潇龙 实习生 黄柯杰文/图

 

“大禹”比“孔子”多四十代人

 

印山大墓主人原为大禹后裔 《姒氏世谱》才是“天下第一谱”

 

“姒”,一个高贵而稀有的姓氏!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千古传颂的远古治水英雄大禹。

 

在浙东绍兴,姒氏家族在4000多年来,一直以活化石的姿态顽强地生存着,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曾给他们带来灭族之灾,最凄凉的时候全族只剩下父子3人,至今,这个家族在全世界不到2000人,但他们用执着的精神创造了一个英雄家族的悲壮史诗!

 

姒氏人寻根

 

一座古墓揭开旷世奇谜

 

浙东印山,蓊郁的山体虽然只是独丘,却耸立出卓尔不群的气概!这里有座印山大墓位于山顶,没有墓道、墓碑,高大青翠的松柏环绕着。数百年来,姒氏族人年年来此扫墓,他们常常迷惑着:大墓里沉睡的人,究竟是哪个朝代、属于哪位姒氏远祖呢?

 

绍兴县文保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揭开印山大墓之谜缘于一次偶然因素。1996年春天,浙江省文物专家在顺道印山发现了明显的盗墓痕迹,盗掘已经触及主体,考古人员经过17个月的抢救性开发后,神秘的印山大墓终于显露出其真面目:这就是《越绝书》中提到的“木客大冢”,墓主人为大禹后裔之一的越王允常。印山大墓于是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大墓”。姒姓后人闻讯后终于恍然大悟:这座静卧了2500多年,他们数百年来祭奠的先人,竟是一代显赫的王者。

 

发现姒族谱

 

比孔子家族多40多代

 

那么,这位王者缘何掩盖了高贵身份,被世人遗忘寂寞长眠于此达2000多年呢?他与他的后人们在此后的岁月里究竟遭遇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传奇可谓妇孺皆知,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大禹后代的故事,因为大禹后代不姓禹而姓姒,并留下了《姒氏世谱》一纸弥足珍贵的“文物”。姒族研究会秘书长姒大牛告诉记者,解放后,姒氏家族在清理房屋时从废纸中发现了失传近百年之久的《姒氏世谱》。专家研究后得出惊人的结论:大禹家族的家谱记载多达130余代人,比“天下第一谱”孔子家族家谱的90多代人,多出了40多代。

 

这本家谱见证的是一个家族高贵而多舛的命运!谱中记载,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公元前2023年夏历8月,禹病逝于行宫埋葬会稽山。紧靠陵墓西北侧,大禹后人们住了下来,渐渐地就成了一个禹陵村。到了商朝,姒氏家族不再有人做越王。这种状况贯穿了整个商代、西周和半个东周长达1000余年!然而,族谱里对此没有任何记载,成了千古之谜。大约到了春秋末年,姒氏家族中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大禹第44世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洗了吴国夫差带给姒族的耻辱,倚天长剑又斩去家族1000多年的郁闷。这位一代枭雄的父亲,就是印山大墓主人允常!

 

然而,姒氏家族刚挣扎出来,灭族之灾又频频袭来。元朝末年,会稽成了战乱的焦点城市,祸不单行、瘟疫流行。从此,印山大墓随着姒氏的沉默沦入神秘岁月长河中。这部《姒氏世谱》十分翔实地记录了从夏朝至清末姒氏家族的发展,是我国迄今发现最老的一部谱书。

 

科学测姒人

 

大都方脸眼凹江南罕见

 

那么,为什么大禹后裔子孙的命运如此多舛呢?是什么样的理念使得他们如此坚韧与执着?

 

记者一行来到了禹陵村,人来人往中,记者突然发现,姒姓人大都方脸眼凹,与南方人种有着截然不同的体貌。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海笛先生告诉记者,数年前,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曾对禹陵村姒氏人抽取血样分析,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男性村民拥有相同的Y染色体基因类型,而这种基因类型很少集中在东南沿海。一位姒氏村民告诉记者,禹陵中大禹塑像的相貌,就是根据第142世后人姒大牛的脸形作为原型塑造的。

 

记者查阅史料获悉,姒氏先民们在厄运中往往告诫子孙:“自后守陵之裔,虽遭贫困,毋再星散。必须聚居左近,陪护陵祀,恭承先志。”要求后裔在大禹故地守陵之志不可轻移!历史上大部分姒姓人生活困顿,受到家丁不旺的困扰。

 

姒大牛向记者分析:夏朝灭亡时,作为皇族的姒姓要么惨遭屠戮,要么沦为没有姓的奴隶,另外的一些纷纷改为他姓,以求避祸;多年战乱姒姓人多遭屠杀,加之南方多疾病瘟疫,导致姒氏种族人丁不旺。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分布在全世界的姒姓人虽然不到2000个,但与历史上姒姓人数比并不少。据《姒氏世谱》记载,仅剩后裔4人;1683年,132世只留下后裔7人。姒大牛认为,偏远南越蛮荒之地的姒姓后人,因为地理尚未开发地域狭小,长期守于禹陵,近亲结婚普遍,影响了生育能力。

 

为此,18世纪时,姒姓族长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留一部分姒姓人守陵,其余的可外出发展,从而使姒姓人的发展壮大有了可能。  

 

跨省寻血亲

 

川滇均现大禹后裔子孙

 

那么,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在历史中又走向了哪里呢?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以母亲为姓。“姒”,是百家姓中一个高贵而稀有的姓氏!作为姒姓的姒大牛为此感到自豪,他对记者说,2003年绍兴成立了“姒姓研究会”,并在全国寻找姒姓后人。

 

当年特派调查人员不远万里,进行跨省血亲的追寻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摸着一条蛛丝马迹,调查人员在四川大巴山发现一座姒姓祠堂,碑文记载,四川姒姓是清乾隆年间迁居到四川的,属于浙江绍兴姒姓的后裔,至今已达500余姒姓子孙。这里的姒氏后人们透露了一个重大线索:“我们的先辈们有的后来又迁到了云南。2005年云南姒姓后人寄来了一张照片:3个小孩一个个‘方脸眼凹’,活脱脱禹陵村孩童的克隆版本!禹陵后裔们兴奋难禁:‘我们又找到亲戚了’!”  

 

探访禹陵村

 

姒氏宗族文化国内罕见

 

禹陵村是中国最古老的、至今仍有人居住、4000年不易其址的村庄,这是一个专为守陵而建的村庄。记者了解到,截至2005年血亲寻找到姒氏族人不到2000人,分布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湾及海外。根据姒氏后人姒承家先生的另一项调查,四川峨眉、云南鲁甸还有姒姓但均难觅其源,因此禹陵村姒氏成为我国极其少见的千年不变其姓、不易其址的古老家族!堪称国内罕见的宗族文化。

 

记者采访了解到,姒氏以其宗族纯洁性与人文内涵,引起了人类学研究者的关注,被中科院的课题组作为对研究华夏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象,引发了对大禹守陵后裔姒氏生存状态的注意。“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历来是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先秦历史研究专家谢兴鹏教授认为,虽然历史上不乏有识之士对此进行过研究,但零星分散、断断续续。近年来,人类遗传基因研究进展迅速,姒氏宗族对于中华各民族的起源、形成、融合与夏商断代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