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三脚戏,因早期演出属歌舞类小戏,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脚色而得名。又因睦剧主要流行于浙江西部淳安、开化、常山诸县以及安徽屯溪、歙县和江西婺源一带,而其演出活动之中心则在浙江淳安县境内,且一般用淳安方言演唱,淳安旧属睦州,故l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淳安三脚戏定名为睦剧。
睦剧的形成与湖北、安徽黄梅戏,皖南花鼓戏,赣东采茶戏,以及福建三脚戏等剧种均有渊源关系。可以说,睦剧(三脚戏)是中国戏曲中歌舞类型采茶、花鼓戏的一个分支。其源头可以溯至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花鼓。而对睦剧艺术形成产生直接影响的则是江西赣东采茶戏。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相继传人浙西山区。这些外来剧种与淳安当地的民间歌舞“跳竹马”相结合后又有所发展。一方面外来剧种逐渐融合当地的民间艺术样式发展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新剧种;另一方面,淳安本地的歌舞“竹马班”在演出中也吸收了外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并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及淳安特有的地方语言和审美习惯,逐步由歌舞形式向戏曲形式演变发展。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至清末在淳安境内开始透渐形成浙江西部山区独有的并极富淳安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三脚戏,即后来的睦剧。
早期睦剧有两种演出形式。一种是与当地民间“跳竹马”相结合,又跳竹马又演戏,称为“三脚戏竹马班”。这类戏班多半是业余的。另一种则是摆脱竹马表演而专事演剧的“三脚戏常班”。这类戏班多为职业班社。
睦剧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自清末民初始,三脚戏便在浙江开化、遂安、淳安一带流传,后又以淳安为中心扎根发展兴旺起来。至1927年,仅淳安就有“三脚戏竹马班”十余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三脚戏常班”也有二三个。从l928年到l934年这段时间,是淳安三脚戏演出较为兴盛的时期。当时淳安有“三脚戏竹马班”五六十个,最多时达90多个。“三脚戏常班”也发展到十余个。特别是这一时期淳安的“三脚戏常班”还巡回演出到遂安、开化、衙州、常山、寿昌、建德、分水、昌化等邻近市县,甚至还到过安徽歙县、屯溪、绩溪和江西婺源、铅山等地演出。据《淳安县志》记载,当时淳安地区共有三脚戏艺人300多。本世纪40年代,淳安三脚戏演出渐趋衰落。有的“三脚戏常班”艺人改唱徽戏,或在演三脚戏的同时兼唱徽戏剧目,或用徽调唱三脚戏。当时艺人们称这类戏班为“半班”。1949年新巾国成立,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扶持下,淳安三脚戏重获新生。1951年正式将淳安三脚戏定名为“睦剧”,并将睦剧列为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同年,淳安县成立了“淳安县青溪睦剧团”。l954年又成立了“淳安县睦剧团”。剧团经过整理,演出的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南山种麦》、《牧牛》、《补背褡》,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有《雨过天晴》等。现有淳安睦剧艺社。
睦剧传统剧目分大戏和小戏两类。大戏有所谓“二十四本”之称。基本上是24个折头。如《马房逼女》、《蓝桥会》、《张三开屠》、《拷打红梅》、《安安送米》、《金莲送茶》、《山伯访友》等。小戏则有
“四十八出”,如《三矮子牧牛》、《卖花线》、《南山种麦》、《看相》、《补缸》、《看花灯》、《下南京》、《偷笋》、《补背褡》等。新中国成立后,淳安睦剧团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有《南山种麦》、《牧牛》《看花灯》、《补背褡》、《落布》、《下南京》、《拣郎》、《瞎痞饯》、《金莲送茶》、《花园记》、《乌金记》、《莲花庵》等l 2个。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剧目有:《雨过天晴》、《光辉的旗帜》、《山谷朝阳》、《新安江人》、《密林丛中》、《铁门关》等;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有《海瑞斗赃》、《海瑞审石头》、《方腊起义》、《方百花》等。从另外剧团移植演出的现代戏有72个,移植演出的古装戏有65个。
睦剧的音乐唱腔,大戏通用唱腔为湖广调,小戏则有专戏专用的各种平板和小曲。
睦剧声腔属民问歌舞类型腔系。其主要唱腔是“湖广调”和“三脚调”,它们都源于采茶戏。其中“湖广调”是雏型板腔体,有湖广头,回龙、平板、紧板、煞板等板式,其唱腔高亢、醇厚、优美,多用于大戏。“三脚调”除少数趋向板腔体外,大部分是民歌小调,其唱腔粗犷、朴素、活泼,富有表现力,多用于小戏中。
睦剧的乐队伴奏早期只有3人,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无管弦乐器。睦剧音乐中的锣鼓经有“湖广头锣鼓”、“回龙锣鼓”,“长程”、“短程”、“急板锣”、“九记锣”、“插槌”等。解放后,睦剧音乐工作者发展了许多新腔新调,并在乐队中增加了弦乐伴奏,丰富了睦剧音乐的表现力。
睦剧的表演具有纯朴、明快的特点。它以富有特色的当地乡音为其演出语言.其唱词大都来自生活,通俗易懂。睦剧的演出几乎没有龙袍、纱帽一类的袍带戏,故表演中程式化动作较少,角色也大都不分行当。其表演载歌裁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且演出风格尤以喜剧见长。
引用书目:
1、吴顺治《淳安睦剧志》(初稿)(油印本)。
2、施振眉、洛地《睦剧介绍》,华东地方戏曲剧种介绍第三章。
3、蒋风、方鸿志《睦剧介绍》,华东地方戏曲介绍。
4、林锡春《淳安睦剧古今谈》(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