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剧形成的基础——民间艺术

    睦剧之所以在淳安形成并得到发展,除了淳安人文历史文化环境的因素外,导致睦剧孕育的直接因素是淳安地域的民间艺术,他们是睦剧艺术形成的基础。

    淳安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见于明、清县志记载,每逢春节、元宵、二月二、三月三、端午、中元、中秋、重阳、下元等民间传统节日,淳安各乡村都有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演出活动,其中与睦剧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表演形式是跳竹马、跳狮子、舞龙灯,以及露台、秋千等。

    一、跳竹马

    跳竹马这一江浙地区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杭州及邻近地区起源较早。南宋时的京都临安就有男女竹马的演出。浙江金华、衢州等地也有跳竹马的民间娱乐。只是淳安跳竹马的来历及特点更为别具一格。

    淳安跳竹马起源于明代。相传朱元璋起义时,曾被张士诚打败,之后,率余部躲在淳安梓桐的打铁山石洞里。朱元璋骑的那匹马,因在战场上奔腾惯了,不习惯过静寂无事的生活,就擅自跑到平地乱蹦乱跳,践踏百姓庄稼。淳安各地都有汪公老佛庙,传说汪公老佛是方腊的军师,方腊的失败是因为未听汪公老佛的计谋。汪公军师死后,当地乡民尊他为佛用以祭供,以求一方百姓的安宁和五谷丰收。汪公老佛劝这马不可乱来,要得民心。可这马骄横得很,汪公老佛一怒之下,随手将马往庙门边一推.马立即被粘贴在庙门上,成了没有生命灵性的马形图像。朱元璋查清此事,知道自己理亏,就来祭拜汪公老佛,以表内疚。汪公老佛念朱元璋能认错,就托梦给他,答应赐他好马一匹,第二天清早送至洞口。谁知第二天朱元璋一早醒米,看到的只是竹扎架子外糊彩纸的竹马,顿时生气。随手抽它一鞭子,怎知过马竟是匹神马,立刻昂首长嘶,疾风快步跑起来。于是,朱元璋就骑着这匹种马打败了元军,当上皂帝。后来淳安的百姓就照着这匹神马的样子,用竹篾制作成竹马,逢年过节用以祭供祖宗。

    淳安的跳竹马,也称马灯舞,是一种以灯彩舞蹈为主的民间歌舞。早期的竹马只是一种祭具,均以竹为骨架,外蒙彩纸或花布,内腹点打烛,后来竹马不断改进,用红绿黄白黑五色布缠身,又分马首、马臀两节。马首有鬃毛,颈下挂响铃,马臀有长尾,形似真马,竹马一般吊扎在人的腰间。马首系于身前、马臀系于身后,像人骑着马,自由地翻腾跳跃。一般表演竹马的都是少男少女,并分生、旦、丑等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小丑骑黑马。通常一个竹马班有红、绿、黄、白、黑五马组成。由五人饰戏曲人物模样。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以及甘、麋二夫人。演员表演时左手抓马颈,右手执马鞭,并作各种舞蹈动作,同时还变换队形。

    跳竹马也有表演程式,其基本舞步一般退一进二,有三脚色交叉四边兼顾梅花五点等跳法,且以五梅花形为主。后来又发展成开四门五马盘柱一字阵铁连环等,表演少着数十阵,多者达108阵。表演时还伴以锣鼓,俗称竹马锣鼓。

    淳安跳竹马,先时只突出,表演者不念不唱,是单纯的舞蹈,后来跳竹马也发展到讲彩话,淳安人称利市话,如跳马跳归堂,福寿万年长竹马跳归村,庆喜福无边竹马跳三圈,个个都健康。每当这对,男女老少就欢呼叫好,且一边放鞭炮,一边抛撒果子,表示助兴欢迎,竹马跳完了,老人们就抢着给演员塞红纸包,还拉到家里作客。

    据《淳安县志》载:淳安跳竹马至清末与三脚戏渗合,逐渐衍变为三脚戏竹马班,即先跳竹马后演戏。跳竹马在淳安农村颇盛行,尤其在春节过年时,以两乡、南乡、东乡的表演最具特色。

    二、跳狮子

    淳安的跳狮子有布狮和拉狮两种。布狮又分为大狮(双人狮)和小狮(单人狮)两种。淳安布狮制作精致,狮身以青藏书作皮,脊尾饰有红毛。有拜年礼狮象把门打瞌睡金猫洗脸食盘笔架元宝麒麟送子等舞蹈表演,并伴以锣鼓。淳安的狮子班一般有跳狮和杂技两大表演内容。通常是先耍杂技后跳狮子。杂技又有耍钢叉、舞菜刀、滚瓶、转碗、转盆、舞钢刀等节目,并且各有几套精彩的特技,其中尤以梓桐长岭头女伶狮子班表演的桌上叠凳翻头、穿针等绝技最为出名。拉狮则是将精制的狮子装于台架内,内幕后人拉线操纵,表演狮子戏球之类的各种舞蹈动作。淳安的拉狮有点近乎木偶表演,颇具淳安地方特色,为淳安所独有。

    三、舞龙灯

    淳安舞龙灯有布龙和板龙两种,是规模很大的灯彩舞,它们适用于盛大的传统节日,盛行于青溪、临歧、威坪一带。其中布龙用竹蔑、木架制成龙头和一节节的龙身(俗称龙骨”),外表蒙以彩布,内燃红烛。布龙表演时一人举一节,把它串连成一条长龙,并伴以锣鼓、烟花、爆竹,表演时演员串村过街,边行边舞。布龙的表演还有双龙对舞的形式,其场面更为壮观。板龙与“布龙”的最大区别是板龙“龙头”更大,足有2米高,制作华丽精巧,特别是眼、鼻和嘴部均装有活动机关。而板龙的龙身则是由一块块长约15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块板上饰有百花灯、彩旗、木雕、泥人等。板龙表演时演员大都一人背一块板,摇头摆尾地蹒跚而行。淳安最长的板龙,多达几百节,可谓一目难尽首尾。淳安板龙在表演时板块绞扎撞击,多发出格格作响声,使人叹为奇观。

    四、露台(台阁)

 淳安露台为一座由四人抬行的木台。台上装有铁支架。用于绑扎演员。露台表演演员大都为8—12岁的少年儿童,男女均有。并由这些少年扮成戏曲中的一些主要角色,如杨宗保与穆桂英、孙悟空与铁扇公主,这些戏中人或高或低,或前或后,在架上造型。同时还配以清唱和锣鼓,露台演出一般沿街走村行进,颇具特色。 

    五、秋千

 淳安民间的秋千表演也是一座由四人抬着走的术台。台上装有木制的秋千柱架,柱架上装木轮转动十字架,在十字架上设四副小秋千,在每副小秋千上坐一个涂脂抹粉、穿红戴绿的少女。秋千表演时一般由四人抬着木台,边走边转边演唱,并伴有乐队为之伴奏,这种秋千表演与露台相比更见活泼有趣。与露台表演一样,秋千的表演也以淳安临岐、威坪一带农村为最盛。

 

引用书目:

1、吴顺治《淳安睦剧志》(初稿)(油印本)

2、施振眉、洛地《睦剧介绍》,华东地方戏曲剧种介绍第三章。

3、蒋风、方鸿志《睦剧介绍》,华东地方戏曲介绍。

4、林锡春《淳安睦剧古今谈》(手抄本)

 

版权所有 淳安县图书馆 20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