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剧(三脚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属生活小戏,其演出脚色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一生一旦一丑,与其他地力小戏剧种一样,出场脚色以生、旦、丑为主,根据剧中人物安排的需要,有的是二小戏,有的是三小戏,人物较多的剧目,增加老生、老旦、正生、正旦,共有小生、小旦、小丑、老生、老旦、正生、正旦等七种脚色,三脚戏竹马班,通常正生由小生应工,老旦由小丑应工,,一般只有五个演员。三脚戏常班则要多几个演员。
三脚戏剧目大多反映农村日常生活,演员半农半艺,表演无一定程式,其表演方法主要是摹拟农村生活自然动作,略有加工夸张。睦剧的表演先吸收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后也模仿徽、婺等剧中的一些简单的表演程式,但始终没有规范化。其表演特点概括地说,是比较自然、活泼、粗犷、朴素,边唱边做(表),边唱边舞,善于表演生活、生产动作,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很浓。睦剧过去在表演方法上,常在戏谑情节中带有猥亵下流的动作,这是过去被指为浮戏的原因。
三脚戏服装无水袖,也无水袖表演动作。生、旦惯用扇子,旦惯用手帕,艺人称“丑不离扇,旦不离帕”,但扇子、手帕功尚无特技。小丑常用矮步、蹲步,艺人称“小丑三曲”,即肘曲、股曲、膝曲。动作特点是:转扇子,团屁股,常摹拟猴、猫动作。小旦常用小步,扭步,常耍手帕。小生常用八字步,手势常指指划划,甩袖,摇扇由外搭胸前。须生略同,老旦常用踵步,两手握搭腹前,走路时肘往左右摆动。
《南山种麦》的表演,具有三脚戏表演艺术的特色。种麦舞蹈尤为别致。
1949年建立专业睦剧团后,睦剧剧目逐渐向演大戏发展,行当脚色相应增加,脚色分工更细。主要是增加了净行(如包拯等)、武行(武生、武旦、武丑等)和龙套等演员,表演受京、昆、婺等剧种影响,表演程式逐渐增多,做功也比以前细腻、柔美。近年来睦剧加强了基本功训练,增加了武戏程式。实践证明,睦剧的表演风格,很适合表演现代戏,如《两兄弟》、《雨过天晴》等现代戏的演出,
都取得较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