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剧(三脚戏),含“三脚戏竹马班”和“三脚戏常班”两种。一向在农村的草台、祠庙台上演出,不进城市,多演生活小戏,以生、旦、丑三脚色为主,向无袍带戏。“竹马班”的行头全穿在艺人身上,流动时打包自带。“常班”稍多,一担戏箱(内装戏服、老郎神牌)和一担竹箱(道具杂物)。建国后,建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舞台,舞台美术在婺剧、京剧的影响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化妆、脸谱
睦剧原无净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传统的旦行均男饰。额头以“首幅”(燥绉纱)包“剪刀头”(即尖角包),两侧挂“帘珠”(用麦秆珠、酒坛珠串成),额上束“海棠花”(红绸扎的花),绸带两端下垂至膝(可助表演),右额插一“金钗”,垂长珠,后扎“奶菇”(即元宝髻,艺人称“搭”,剧本称盘龙髻),上插簪、钗、珠等饰物,下无发线,不贴水片子,画蛾眉,眼圈非整画,仅下跟沿画一细线拖出眼边,两颊搽胭脂,画樱桃嘴,印堂点红。正旦除与小生相同处外,“首幅”上点缀蝠形、蝶形银花泡等饰物以示区别,两颊胭脂淡化,贫寒、庄重显见。老旦多由小丑或老生代替,“首幅”除尖角包,尚有“横包”,外系黄(富)、蓝(穷)各色绸带,右耳打结,下截垂肩,头后插“牛角筒”(羊角髻),本色脸不画眉眼。若扮花老旦(丑花旦),两颊涂浓红团状胭脂,点粉鼻,戴大耳环,头顶插“牛角筒”。
小生吊眉,画“柳眉”,两颊搽胭脂,涂嘴唇,印堂画红圆点。书生不施脂粉,不画印堂,头扎“甩发”,武扮时印堂画“英雄线”。小生代正生,戴黑须、老生“首幅”横包,系黄的绸带,两端拖背后,本色脸,画“蚕眉”,戴白、苍须,穷老生戴八字须,丑扮时打须辫。
睦剧小丑有脸谱,鼻梁上画“豆腐干”、“倒元宝”等百分块,或 根据人物性格写上图案寿字,虾、蝶等动物图形,在太阳穴画“头风” 膏药”,画鼠须,插鼻须。
60年代开始用油彩等较高质量的化妆品,包拯等角遂开脸。
二、服装、扮相
睦剧传统服装无蟒、靠、盔、靴,也无水袖(只褶子有短套袖), 无彩裤,戏鞋自制,近似明清时民间便服,可谓“男明女清,明清同台”。 旦角上穿小领大襟小袖袄子,有粉红、橘红、绿、青、黑等色,均 滚有花边,下套各色镶边之折裥裙。小旦多用彩色,正旦多用素 色。小旦拌少女穿袄裤,婚嫁女穿对披,戴凤冠。老旦穿宽松的圆 领大襟大袄,下套素裙,旦角均穿彩鞋。 小生戴小生巾,额束“海棠花”,两端绸带垂至膝,穿大领大襟 大袖(有短套袖)之褶子,分红、绿、灰、黑各色(有花边、角花两种) 踏云头鞋;穷儒戴秀才巾,穿灰黑褶子,束腰带,着便鞋;婚娶穿对 披,中状元戴方翅乌纱,插“状元花”,穿红官衣,无靴,武扮额插“茨 菇叶”、扎袖;扮神、仙、卜卦等,戴道士巾;员外戴“员外巾”,穿对披。 丑角以毡帽为主,也戴“顶子帽”或罗帽,穿青、黑色小袄子,束 白布“水群”,赤足或布袜、便鞋,马夫穿对襟、扎袖,或穿对襟背褡, 大脚简便裤;贪官圆翼短官衣,无靴。 睦剧中较有特色的如《牧牛》中的男娃子、女娃子的扮相,男头 顶扎小辫,女扎两小髻,两根小辫和散发。表现劳动生产而又活泼 风趣题材的如《补背褡》、《小女吵嫁》,男女角均穿背褡。《李仕卖 妻》中老鸨戴顶子帽,拖一根稻草扎的长辫,拿长烟管。
60年代开始用网巾、水纱、水钻包头和水片子、各式头套,服装随着剧本的丰富有了蟒、靠、高低靴等,比较讲究了。
三、砌末(道具)、装置、布景设计
睦剧舞台上多用生产劳动用具,无刀枪把子,亦无官府、公堂中所用道具,仅有马鞭,拂尘,“家法”、布帐,神帐,烛台、折扇、麦秆扇等物。“竹马班”的主要砌末——竹马,是古代民间文娱习俗活动“竹马舞”的遗留(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舞队》篇“男女竹马”条)。这是竹扎纸糊的马形砌末,后以布代纸(显然出于舞台表演需要),马身内燃红烛(灯彩痕迹),分马首、马臀两节,马首有鬃毛,颈系响铃,有马尾,舞蹈时左手握马颈,右手执马鞭。马分红、绿、白、黄、黑、花六色,马额上号以“状元红”、“千里驹”、“黑风暴”,“万里候”等名,具有民族、民间造形美术特色。
睦剧的装置简便,台上仅有一桌一椅加板凳,桌椅可以代替山、石、洞、楼、桥、织布机、绣花架等景物,舞台照明早期用松明兜烛吊灯,青油柱灯,后期用煤油三角灯、汽油灯。
建国后,灯光、装置在其他剧种的影响下,聚光灯、配电板、天幕投影等设备都得到配备,布景有了专职画师,由“百搭”布景进而接剧目设计,并根据山区剧团特点,创造折叠活用的景片和拆装方便的道具。如现代戏《雨过天晴》,1957年参加省二届戏曲会演得布景制作奖;《山谷朝阳》(方长全设计)设计图1964年参加杭州市舞美展览,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