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业余的二脚戏竹马班到半职业的三脚戏竹马班(1840--1900年)
“跳竹马”作为淳安地域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由来已久。淳安可谓是歌舞之乡,民俗素尚歌舞。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淳安县志》载:“元夕在市迎灯,在乡迎烛,各社赛鼓乐以傩神。”旧时的淳安县域,正月十二迎贺神,设高跷、露台、秋千、荡船、十番、花灯、舞狮子、跳竹马等,其歌舞演出颇盛,即使是淳安的乡间农村,迎神赛会也与市镇相仿,演出活动繁多,尤以跳竹马为主。 跳竹马属灯彩类歌舞,也称竹马灯,马灯戏。淳安民间则称跳竹马,它是淳安民间欢度喜庆佳节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
随着“跳竹马”的不断发展,后来在淳安乡镇便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竹马班”。有组织的“竹马班”演出与无组织的“跳竹马”活动有明显的不同,根本区别是在内容上祭祀成分逐渐减少,表演成分增加,其形式是在跳竹马的间隙,表演者还演唱当地的山歌小曲。这样,跳竹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淳安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
早期竹马班演出在打了圆场之后,往往由两匹竹马到圈中唱一出小戏,通常两匹马一个类似小旦,一个类似小丑,这样便逐渐形成了淳安的“两脚戏”,其班社也为纯业余的“两脚戏竹马班”。
淳安“两脚戏竹马班”的形成时间,大约在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即1662--1850年),这是三脚戏形成的第一阶段。其间全国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特别是一些民间小戏,在各地农村纷纷滋生起来,而各地方小戏随着艺人的流动演出,彼此相互融合交流,产生了诸多的地方小戏剧种。当时浙西的淳安、遂安、开化一带,由于其地理位置恰好处于浙、皖、赣交界的三角区域,历史上江西玉山、婺源人常到淳安一带卖碗、补碗,新安江上游的皖南徽州、歙县、屯溪一带经商者去江苏、浙江挑纸、卖茶者也往往必经淳安。由于地理和经济上的联系,使皖、赣两省的民间艺术在浙西互相流传。当时在浙西衢州、开化、常山、遂安、淳安一带就有安徽的徽戏、浙江的婺剧、皖南目连戏等多种戏剧样式在此交流演出。稍后江西赣东采茶戏(俗称“三脚戏”)也传人浙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西安(衢州)县志》载:“近又增习唱秧歌,采茶诸戏,皆北方谐谑声伎也。虽益侈升平粉饰,然亦近于俚矣。采茶灯及走马灯皆然,大抵牧牛儿作之。”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先到开化,后来淳安。而淳安地处新安江中游,与安徽毗连,距江西又近,因而淳安历代为交通要塞,贸易繁盛。淳安南乡港口镇的陶器产品在浙江及皖南一带颇有名气,与皖南交界的淳安八都所史上盛产山漆,而经营漆园者及漆匠则多为安徽人。从南宋始,浙西山区的茶叶、山漆及浙江沿海的食盐等就有人长途运销江西、皖南等地。加之赣东、皖南历来便是采茶戏、黄梅戏流行的地区,而淳安恰在两地的中间,自然戏剧文化较发达。这些历史、地理、人文方面的良好条件,使得江西赣东采茶戏在淳安迅速发展起来。终于,大约在清光绪初年(1875年)赣东采茶戏便在淳安城乡安家落户。之后,来淳安的江西“三脚戏”为了更好地适应浙西观众的欣赏要求,逐渐与淳安本地的“竹马班”结合,并不断加以地方化。与此同时,江西“三脚戏”在与淳安竹马班的合作演出中,淳安“二脚戏竹马班”也吸收了江西采茶戏的诸多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丰富自身的艺术表演。在这种相互学习借鉴的氛围中,淳安“二脚戏竹马班”更多地融合了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开始由歌舞表演向戏剧演出演变发展,从而形成了淳安半职业的“三脚戏竹马班”。大约到清代末年,淳安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淳安三脚戏,即后来的睦剧。
二、从半职业的三脚戏竹马班到职业的三脚戏常班(1900--1927年)
以歌舞表演为主的业余“二脚戏竹马班”过渡到以演戏为主的半职业“三脚戏竹马班”,在艺术上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前者仅旦,丑两脚,而后者除旦、丑外,还增加了生,形成生、旦、丑的演出形态。最为重要的是二脚戏竹马班重“跳”,其表演属于民间歌舞形式,缺乏戏曲应有的故事情节和念唱,而三脚戏竹马班既跳又唱,并吸收了赣东采茶戏的长处,将本地语言、民谣、习俗等融合在表演之中,它是属于以民间戏曲演出为主的歌舞类戏曲形式。只是在演戏中还夹带着“跳竹马”的舞蹈表演。另外,三脚戏竹马班演出,演唱小戏者开演前即扮就丑、旦模样,不再跳竹马而专门从事演戏,并且再添一脚,形成生、旦、丑三脚同台的“三脚戏”。这样,三脚戏竹马班中的“跳竹马”表演便成为‘三脚戏’演出中的“前台”或“后台”,而其原来跳竹马的祭祀性已完全消失。产生了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演出的半职业艺人和半职业戏班——“三脚戏竹马班”。这是睦剧形成的第二阶段。
“竹马锣鼓响,三脚戏开场。”半职业的三脚戏艺人从当年秋收结束,开始演出,演至次年春耕,息锣回家种田。其间他们除在本村本乡演出外,更多的是被邀请到邻近乡村巡回演出。特别是在春节前后,这些半职业的艺人白天跳竹马,晚上演小戏,一天从早到晚几乎没有空闲,颇受当地群众欢迎。据睦剧老艺人方光庭回忆:“旧社会长工在耕田时,一听到三脚戏班在演出,就将牛拴在树下,把犁藏在草堆中,自去看戏。结果忘了耕田。”又说:“农村妇女有的为看三脚戏,匆忙之中把猪食桶错放到牛栏中。”以致当地群众很早就有“看了三脚戏,房门忘记关”的说法。据睦剧老艺人方鉴连、徐清水回忆:“那时淳安农村中差不多都有三脚班,一到九冬十月起码演他半月一月。特别是到了春节时候你来我去川流不息特别活跃。他们白天挨家挨户跳竹马,晚上演戏,春耕生产时候到了便停锣息鼓各自散班回家生产,到九冬腊月又来,年年如此。”由于演戏受当地人欢迎,一些老艺人便不再跳竹马而专门从事三脚戏的演出。尤其是一些演戏好的艺人在农忙时乃继续在乡镇茶楼、集市演出,并以此攒钱谋生,这样便产生了淳安第一批职业艺人,以及职业的戏班。这种趋于专业演出的职业三脚班组织,当地称之为“三脚戏常班”,其时大约在1911年至l927年之间。这是睦剧形成的第三个阶段。
三、从三脚戏常班到三脚戏半班(1927——1949年)
从三脚戏竹马班到三脚戏常班的过渡,除了三脚戏竹马班自身演出受观众欢迎,从半职业发展到职业化之外,在艺术上的一个
大变化就是三脚戏常班演出不兼跳竹马,而是专事戏曲表演,尤其是演出不局限于过去三脚色的小戏。(早期三脚戏竹马班一般仅有生、旦、丑四五个演员,外加两三个敲锣鼓的乐队,并且规定了二生、二旦、一丑的打扮。后期三脚戏竹马班也有限两生一丑的固定扮相,所谓“跳盔头”就是五个演员都戴上盔头帽穿上龙袍战甲,马队第一个跳红马的扮孔明,第二个跳黄马的扮刘备,第三个跳绿马的扮关羽,第四个跳白马的扮赵云,最后第五个跳黑马的扮张飞。这五个全由坐夜台戏的成人扮演。)后期出现的三脚戏常班,一般戏班有七八个演员,增加了正生、正旦、老生、老旦等,另有三四个敲锣鼓的乐队并加添了一二个挑戏箱行李的人。在演出剧目上,常班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外地巡回演出,他们主要在农村草台、祠堂、庙台演出人物脚色较多的“本戏”即大戏,而非局限于过去的“三脚戏”。常班在表演演出形态上的变化,即从半职业向职业化的转变,淳安毗邻地区安徽黄梅戏,皖南花鼓戏对其有着直接影响。其中尤以皖南花鼓戏的影响最大。皖南花鼓戏在清光绪至宣统年间(1875--1911年)就已流行整个皖南山区。当时其四季班达到l5个之多,并分东、西、上、下四路向周边的浙江昌化、淳安、长兴、安吉,江苏的高淳、溧阳、溧水、句容等县市流布。皖南花鼓戏每场演出三至五个小戏,多从清唱故事及根据当地发生的真人真事加以编写成戏。在睦剧传统戏中,来自皖南花鼓戏的剧目也很多。另外,在淳安三脚戏常班的角色上,也有类似皖南花鼓戏“三行八脚”的表演行当。
三脚戏常班的演出是睦剧形成时期最兴旺的阶段,其时间大约在1927年至l934年前后。这是淳安“三脚戏”形成的第四个阶段。当时仅淳安一县,三脚戏竹马班曾达到90余个,三脚戏常班也发展到l0个。特别是常班的演出,还巡回到开化、衢州、常山各县农村,足迹遍及浙、皖、赣三省毗邻的许多地区。当时三脚戏常班演出最活跃的地方是新安江南岸的淳安东乡、南乡和西乡一带村镇。30年代前后,淳安西乡的威坪、梓桐、鸠坑、金峰,宋村,南乡的妥桥、里商和东乡的赋溪、茶园等地,几乎是“村村都是竹马班,岁岁都演三脚戏”。
1934年新安江上游大旱,淳安农民游离失所。没隔几年,抗日战争爆发,淳安的三脚戏常班难以正常演出。至40年代,淳安的“三脚戏”演出日趋衰落,三脚班也逐渐减少。而以往活跃在草台、祠堂、庙台的“三脚戏”艺人也大都弃艺归田,只有少数三脚戏常班艺人改学徽戏、婺剧,从中间演“三脚戏”,或用徽调来唱三脚戏。这样的特殊组班形式,当地艺人称之为“三脚戏半班”,其时间大约为1937年至l949年。这是淳安三脚戏形成的第五个阶段。据记载,l942年,淳安仅有五六个青年参加常班学戏,他们是三脚戏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代艺人。l947年,淳安地区最后一个三脚戏常班也被迫解散。究其原因,除了三脚戏本身的局限性而发展缓慢外,主要是“三脚班”的演出要受社会舆论的责难,使一向被指责为淫戏的三脚戏,更蒙受了“诲淫诲盗”,“伤风败俗”的罪名。如民国36年(1947年)的《淳报》载文,称三脚戏为桑间戏,说它的曲调、动作及内容无不带上“桑间濮上”的风味,按《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更有甚者,三脚戏班还屡遭国民党当局的封箱禁演,拘捕罚款,演员也常被抓丁拉夫,备受摧残。至l949年新中国成市前夕,淳安的三脚戏班已濒临灭绝。
四、解放前淳安三脚戏班介绍
三脚戏最早的班社约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现的徐龙福班,其演出是在开化县万蒲乡宋村、金村,马金一带,“徐龙福班”是现知最早的三脚戏班。由于他的传艺,遂安、淳安有了一大批三脚戏艺人,三脚戏也就向浙西各地流传。
还有较早的三脚戏班为春生班,其演出活动在开化县村头乡墩头村。
民国元年起,遂安的大源村(今属淳安县大市区铜山乡)也开办了较早的“三脚班”,其演出历时l3年。l912年,该班班主留章荣、徐樟寿(两人均为徐龙福的徒弟)先后到遂安大源村传艺,并办起了“大源三脚戏班”。这是遂安当时唯一的三脚戏班社,他们开始先与狮子班(光舞狮子,后表演杂技和武术)结合,到其第二代班主余庙苟时,改与竹马班结合,白天跳竹马,晚上演三脚戏。
民国8年(1919年)淳安鸠坑乡塘坪山村徐君胜办起了“徐君胜班”,这是淳安地区最早出现的三脚戏班之一。此班的演出常与当地的跳竹马习俗结合起来。
清末民初,淳安已有三脚戏竹马班十几个,“三脚戏”常班一二个。到30年代中期,淳安,三脚戏竹马班已发展到六七十个,三脚戏常班也有十个左右。其中三脚戏竹马班以淳安威坪、梓桐最普遍,三脚戏常班则由各班主招收各地演员巡回演出于浙西地区。40年代中期(大约l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淳安的三脚戏常班大都转为“半班”,间演徽戏、婺剧大型剧目,并模仿徽婺大戏班的演出体制,如演戏前“排八仙”,“跳三星”等,在三脚戏演出的某些场面也配上胡琴、唢呐等民旅管弦乐器。
淳安三脚戏竹马班一般都叫新年班,三脚戏常班也少有班名,而以带班班主命名。但也有例外的,如三脚戏常班“金玉班”于民国25年、民国37年两次打出“金玉班”名,又如淳安里商石门的“幸福班”,也于民国19年、民国36年两次打出“幸福班”名。
据统计,解放前淳安地域的三脚戏竹马班、三脚戏常班主要有以下班社。
1、徐龙福班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演出于开化县葛蒲乡宋村、金村、马金一带,为最早的三脚戏班。
2、春生班
稍晚于徐龙福班,班主不详,活动于开化村头乡墩头村。 3、大源班
1912年由徐龙福徒弟留章荣、徐樟寿到遂安大源村开办,历时三代l3年。其第二代班主为余庙苟。这是遂安地区最早的三脚戏班。
4、徐君胜班
民国8年(1919年)由徐君胜在淳安鸠坑乡塘坪山村开办“徐君胜班”,这是淳安地区最早的三脚戏班之一。
5、余富之班
遂安城西某村人,带班多年。
6、余岙源班
遂安城人,带班数年。
7、姜雪元班
由雪元、雪介两兄弟带班,遂安板桥姜家人,本世纪30年代初在安徽屯溪一带演出两三年。
8.王卯寅班
淳安五都人,曾带班两三年。
9.郑三元班
淳安南乡东门人(郑百庭父),带班六七年,常在建德、寿昌、衢州、龙游一带演出。
10.方仁水班
淳安六都方宅人,带班两年。
11.方老苟班
淳安六都方宅人,带班数年。
12、宋成金班
绰号嫩老鼠,淳安宋村乡人,带班四年,30年代起常在八都源、东源演出。
13、方仕进班
淳安泗渡州人,带班时间最长。l936年他的班子在安徽屯溪戏馆里连演几个月,当时他的戏班有演员:小生朱百祥、方汉郎,小旦江德高,小丑方樟顺、姜来宝,正生邵陆家,正旦江苟苟,老生荣清、老九,琴师胡百星,鼓板姜雪六、大有,以及串戏四宝(开化老师傅)等人,其中大部分为三脚戏名艺人。
14、幸福班
民国l9年(1930年)起班,班主叶余喜,淳安里商石门人,本人敲鼓,早期带三脚戏竹马班,后带三脚戏常班,该班先由叶科保(勤头老板)、叶迂清(花旦)、叶遗成(正旦)、吴广成(小生)、叶珍余(小丑)、叶井坑(老旦)、叶伦顺(老生)、吴亿橙(二小生)、叶吉林(二小丑)、叶二其、叶海苟(乐队)、叶其开(牵头)、叶景成(挑担)等14人组成。在淳安里商港口一带演出两年。后留叶迂清、叶珍余、叶伦顺三人,又先后招聘郑三元(生)、王树奎(丑)、余灵芝(正旦)、许雯生(旦)、堂堂(生,遂安人),斗(生,遂安人)、江苟苟(正旦)、来宝(旦,开化人)、光荣(正旦,开化人)、严长贵(正旦)、洪树奎(正旦)、方长财(丑)、罗人、余愈文(旦)、余金大(花面,遂安人)、姜元有(丑,遂安人)、竹强(生)、洪春荣(正旦)等三脚戏艺人组班长达六七年,该班主要演出于衢州、寿昌、龙游、兰溪、淳安、遂安一带。凡睦剧传统大、小戏(除瞎子戏外)都能演出,尤其以演赌博戏为多,该班每到一地,少者三五场,多者达半月二十天,该班到民国28年(1939年)散班。
据1984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等调查,现今淳安里商大叶板灵台墙壁上,留有历来三脚班演出的记载墨迹。如下:
民同甲子年(1924年)正月初四日新盛班、新芳班。
民国丙子年(1936年)元月十六日金玉班演出《小放牛》、《茶山》、《打红梅》、《关王庙》、《三姐拜寿》、《金莲送茶》。
民国36年(1947年)正月初五日,幸福班演出《打红梅》、《小放牛》、《磨豆腐》、《进店》、《下南京》、《小女吵嫁》、《大看相》、《出店》、《赶子图》。
民国戊子年(1948年)金玉班演出《关王庙》、《三司会》、《哭皇城》。
许家源春云班正月十九日(不知何年)演出《牡丹记》、《君子面》、《文龙看灯》、《出店》。
除上述三脚戏班社外,淳安地域在解放前演出的戏班、乐班与睦剧有关的还有:
老福林班:
1931年冬,淳遂各乡民间戏班崛起,在今属淳安姜家区双溪口村,有一对出色的“戏子弟”——方单贵、方双贵兄弟俩,他们牵头招聘了40余位本地和邻近较有名的艺人,开办了“老幅林”戏班。该班以演目连戏和京(徽派)戏为主,一演便是七到十昼夜,甚至持续达半月之久,该班适应各地要求,戏路开阔,演出剧目众多,再加上演技高超,武艺拔群,因此该戏班每到一处.便能轰动一时。 “老福林”戏班的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做念打样样出众。特别是唱功,他们把“高腔”唱得抑扬顿挫,把“徽调”唱得细腻动听,从而使在当地巡演的“兰溪班(婺剧)”、“的笃班(越剧)”和“三脚班(睦剧)”相形见绌,谁也不敢与“老福林”唱“对台”戏一比高低。
“老福林”戏班不但戏演得出名,“同连竹马”跳得更令人折服。
据说,该班跳“马”有一百零八阵之多,其阵势威武,变化多端。
吹打班:
自古以来,淳安地域就流行着这样的习俗每逢过年或作婿丧喜庆都作兴吹吹打打,热闹一番,当地俗话说“锣鼓一响,脚底发痒”。于是活跃在广阔城乡的“吹打班”便成为淳安人历代都喜爱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之一。
淳安的“吹打班”(含清唱班)一般由l6人组成,其常用乐器有发声宏亮、悠扬而凄厉的“先锋”(长尖),有浑厚而激昂的“大梅花”(大唢呐),有尖锐而华丽的“节子”(唢呐),以及婉转而动听的箫、笙、管、笛,平和的二胡,高亢的徽胡,并配有锣、钹、板、鼓等全套打击乐器。
淳安吹打班所演戏目,大多来自戏曲音乐,如《拜寿》、《点官》、《扬马》、《摆酒》、《大开门》、《看书信》,《十八槌》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三吹三打》(又称《十番》),所谓《三吹三打》是指演奏中乐队吹中有打,打中有吹,吹奏穿插,轮番转换,演奏时不仅旋律有别,其节奏快慢疏密都各具特色。
淳安《三吹三打》最有名的乐班数左口源。他们胜在乐曲的来源较正宗,主要出自婺剧传统器乐曲《闹花台》(俗称《花牵台》和《花头台》)。其他乐班所演曲子则由左口乡叶祁村老艺人宋寿昌及其于所传授。
五、解放前睦剧演出习俗
淳安解放前的演出习俗,主要是演拜年戏、祭祀戏、傩戏、赌博戏,以及寿戏、岁戏、痘戏、庆婚戏、新居戏等,其中春节期间以拜年戏演出最为普遍;农闲季节以赌博戏演出时间最长,而祭祀戏一般为十年演出一次的目连戏,傩戏为五年或十年演出一次的菩萨开光戏;寿戏为有钱人家祝寿演出,庆婚戏为婿娶出嫁演出;新居戏为乔迁新居(俗称归屋)演出;岁戏为村坊中同年庆会演出(凡20岁至l00岁的同年人,选定吉月吉日,一般为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开始,每岁同年者做一夜戏);痘戏为每年一次村坊中儿童种牛痘祈求菩萨保佑的还愿演出。一般三脚戏竹马班以演出拜年戏为主,三脚戏常班以演出赌博戏为主。而大规模的“会戏”要请“老福林班”(徽班)或“兰溪班”(婺剧班)演出。
拜年戏演出一般是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或正月底二月初,最迟到清明边春耕开始结束。淳安三脚戏竹马班主要在邻近乡村跳竹马做小戏。班名一般都为“新年班”。在出门起马演出那天(即农历大年初一),三脚戏班都要先到关帝庙或堂主殿去求神请马,祈保平安后再出村。新竹马班甚至还要在庙里开眼。三脚戏班进村时,有的村不让白马进村(认为不吉利,留在村头等候)。戏班进村后,先到宗祠去向祖宗拜年,献上红帖,平放桌上,即招呼要吃饭。若领班者与该村是同宗,则还要用香烛火爆祭拜。然后才能到村坊主要道路游马,而后再到族厅(支房小祠堂)去跳马做戏。接着再挨户(主要是大户人家)跳马拜年。跳马后做一出《拜年》小戏。户家则请吃年糕点心并送红纸包,红纸包少至五十枚铜板,多至三块白洋,同宗就特别客气。如演夜戏,则由村坊户家供饭,并料理住宿。而三脚戏竹马班中小旦小生是最受欢迎的供饭对象。由家族资产中开支三至五元的戏金,一般能演一夜,多至三五夜。由于三脚戏班人少,常在祠堂台边台上演出。通常头夜戏开演前,小丑先在老郎神牌前用墨笔洒于屋,名谓“开笔”。最后一台夜戏演完后,要扮一鲁班,口念“天花台,地花台,王母娘娘派我下凡来,下凡无别事,叫我收花台,台前台后台左台右,若有妖魔鬼怪赶出千里之外,不准回头,若要回头,先斩后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名谓“收台”。“收台”也有出关公的。关羽脸孔金色,意为神仙。如果某一演员的表演很出色,观众中就有人当场插花赏银牌,把向戏班中买来的宫花或直接用钱币插在演员头上,这份赏金归演员个人所得。乐队好的也插花赏银牌,若整个戏班子出色,就插满堂花,全戏班人人有份。三脚戏竹马班散班回家,还要备三牲典礼去关帝庙谢神,然后才能卸马归家。
淳安鸠坑的茅坪、姜家村、潘家店、青苗岭、毛岭上,这五个村每年都要跳竹马,神马用纸糊,内燃红烛。一般农历十二月二十四
日糊马,正月初一出门,十七日化马。每演戏前先跑马,跑马后再扮一道士模样的在祠堂门上一马、二马地念彩词,念完一段,跑一马出门,名谓“收马”。化马时,先将糊马撕下,再连红包纸一起焚化掉,一片纸也不能剩。同时演员扮钟馗、吕洞宾、王道士、关公等赶来吊神,而跳竹马所得红纸包钱,到来年买纸糊马出门。
另外,在淳安,新台落成要请老福林班(徽剧)、兰溪班(婺剧)等大戏班开台,第一天演戏前先请五猖五马,跑马登台。
淳安的三脚戏常班多演赌博戏,一般每期演出长达半月以上。戏班主通常每月初、十六请演员吃肉慰劳,端午、中秋则设酒宴,宣布下期续聘人员,俗称上八十天、下八十天(即聘期为上下两阶段)。
引用书目:
1、吴顺治《淳安睦剧志》(初稿)(油印本)。
2、施振眉、洛地《睦剧介绍》,华东地方戏曲剧种介绍第三章。3、蒋风、方鸿志《睦剧介绍》,华东地方戏曲介绍。
4、林锡春《淳安睦剧古今谈》(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