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淳安青溪睦剧团的成立
淳安三脚戏自l900年开始出现三脚戏竹马班到l947年前后最后两个三脚戏半班的绝响,可以说,它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孕育形成阶段。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扶持下,淳安三脚戏才开始真正得到较大的发展。
1949年冬,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淳安中学首次以三脚戏为音乐唱腔演出了他们自编的新戏《血泪仇》。接着,淳安的城镇、蜀阜、屏峰、赋溪等小学也相继用三脚戏曲调演出新戏。
1950年9月,淳安县人民文化馆成立。同年lo月,在浙江省文教厅召开的浙江省第四次文教行政会议上,将改造淳安三脚戏,筹建淳安专业剧团列入淳安县文化馆工作计划,同时该项工作也列入县文化工作之中。同年ll月,成立不久的淳安县文化馆派方鸿志等人参加在金华专区举办的文艺训练班。方鸿志与第八组淳安学员方兆云、遂安学员王开泰合作,采用淳安三脚戏传统剧目《南山种麦》的演出形式、表演动作及音乐唱腔,改编并演出《新南山种麦》,引起了金华专区文艺界的重视。与此同时,方鸿志还撰写了《淳安、遂安等地的三脚戏》一文,发表在金华专区文化科编的《工作通讯》上,后被《浙江日报》转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淳安三脚戏的最早记载。
1950年12月,中共淳安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为期十天的“三脚戏艺人讲习班”。讲习班地点在县文化馆,参加讲习班的大都是淳安全县各地三脚戏最知名的老艺人,其中主要有东南区知名丑角萧金堂、傅祥财、徐树喜、方樟顺(俗称“四大麻子”),知名旦角方鉴连、方炳福、王春苟、江苟苟,生角方必寿、胡荣清、徐树田、石春生,以及县西区的徐照魁、徐黑炭、徐清水、徐梅显等。这些三脚戏班老艺人大多年逾占稀,离开戏曲舞台多年。参加讲习班的还有胡百星、方光庭、洪树奎、王树奎、项文法、方志艺、方湖州、王芦芦、郑百庭、徐和灶、余贵田、邵陆家、江德高、夏洪树等,他们也都参加过三脚戏常班或担任过三脚戏竹马班老师。
三脚戏艺人讲习班的宗旨是提高艺人的政治思想觉悟,进行睦剧交流演出。老艺人们学习了党的文艺政策,以及中央文化部关于戏曲改革的有关指示,明确了艺人已不再是受人歧视的戏子,而是新中国的一名文化战士,以往戏班老板的剥削已被废除,剧团成员亲如兄弟姐妹,权力平等,经济公开,并要求在戏曲演出的内容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认识和处理爱情与色情,神话与迷信的界限与区别,凡属色情、迷信、凶杀、恐怖和宣传封建道德的内容都要革除或停演,如三脚戏剧目《赶吊神》、《下棋盘》等。
由于解放初期政府财政不宽裕,讲习班伙食及会务费均由艺人自筹解决。办法是艺人们白天学习,晚上售票演出。当时兰溪县云星越剧团正在淳安贺城镇邵家祠堂演出(邵家祠堂曾被日本飞机轰炸,当时仅存四壁围墙,是云星越剧团自费盖起草篷作为剧场演出),县文化馆与云星越剧团商量,介绍他们去港口镇乡下演出,把邵家祠堂暂供给讲习班演出。
在为期十天的演出中,老艺人各献所长,各尽其艺。由胡百星、方艺志担任琴师,夏洪树任鼓板师,余贵田、江德高(原为名旦,后因嗓子被人害哑而改行)操打击乐,方樟顺演出了《戒洋烟》(方樟顺是淳安茶园项宅人,当时52岁,是“四大麻子”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腔时而深沉醇厚,时而高亢激昂,且常唱不哑,人称“铁喉咙”。与他配戏的是江苟苟,淳安金峰乡山后人,天生女相,其唱腔婉转动听,是有名的“苟苟花旦”),洪树奎演出了拿手好戏《杨戬打刀》,王树奎演出了濒临失传的、只他一人会演的道白独角戏《丁山祭祖》,洪树奎与王树奎两人当时年龄都近60岁,异姓同名,是以演丑角而得名的“三脚戏两奎”,且两人都有文化,能默誊唱本。
这次“三脚戏艺人讲习班”,不仅使淳安三脚戏艺人之间增强了团结,而且提高了老艺人的政治思想觉悟,更使他们看到了淳安三脚戏发展的希望。在为期十天的演出中,由于老艺人们的精湛表演,使得当时淳安老县城的众多三脚戏观众时隔多年再一次看到了家乡地方戏,并出现了争看三脚戏演出的热潮。
1951年1月,在淳安县文化馆的筹备下,淳安县成立了“戏曲改革协会”。参加协会人员除县文化馆干部和少数艺人外,还邀请县各机关、学校推选一名爱好文艺的干部或教师为会员,以便集思广益,加强力量,帮助艺人克服困难。在淳安县文化馆第一次戏改工作会议上,为了清除过去封建统治者长期对三脚戏的歧视,文化馆与戏改协会宣布将淳安“三脚戏”改为“睦剧”,并由县文化馆编写“三脚戏”改为“睦剧”专刊大型墙报张贴,借以扩大影响。同时,县文化馆又积极着手筹建新的睦剧演出团体。
1951年2月,经淳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以淳安三脚戏艺人讲习班为基础,淳安正式成立了民办的“青溪睦剧团”。该剧团以县文化馆为活动基地,在邵家祠堂演出。在成立大会上,县戏改协会委员、县工商联主委胡懋恺以工商联名义赠送剧团大幕一块。
1951年3月,青溪睦剧团由淳安县文化馆干部带领赴金华参
加了金华专区农村剧团大会演。此次会演剧团虽未得高奖,但演出引起了专区党政领导及文化界专家的重视和肯定。
青溪睦剧团参加金华专区会演结束后,不久便回淳安下乡作巡回演出。由于剧团一大批老艺人的演出影响,一时淳安全县自发组织成立了许多农村业余睦剧团,县文化馆从中选择了莘田、陈村、朱峰、鸠坑四个农村业余剧团作为重点扶植对象,向他们提供小戏剧本。
二、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首次赴省城演出
1951年5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精神,淳安县文化馆为进一步发展繁荣睦剧艺术,对青溪睦剧团进行了改组,成立了民办公助半职业的剧团——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淳安县级剧团从此建立。
为了培养睦剧新一代的接班人,实验剧团以原青溪睦剧团的成员为教师,在全县范围内招收了新中国第一代睦剧青年演员23人,其中男演员有方正荣、王南山、方长全、章民一、徐高和、胡健星、章志全、王润隆、金樟树、余鸿柱,女演员有章渭贞、毛顺梅、王睦花、应龙珠、胡菊香、吴菊香、应秀清、陆春梅、郑樟莲、郑沉香、应叶花、邵鸿禧。这批青年演员年龄大都在十四五岁。其中女子参加演出是睦剧史上男女合演的开始。
新成立的淳安县睦剧实验团推举余贵田为团长,方光庭、项文法、王树奎三人为青年演员辅导教师。当时剧团无一分资金,为了节省开支,剧团不得不先请大部分老艺人暂时回家,又因没有团址教戏,余贵田主动将剧团设在他家裁缝店内,并从淳安西区请来老艺人徐清水向青年演员传授睦剧各种唱腔,时间达一月。剧团青年演员一般白天在家务农,晚上到余贵田裁缝店学戏,而方光庭、项文法、王树奎三位老师家都在离县城三五里的乡下,他们晚上赶到剧团教戏,第二天清早回家种田。师生们的这种艰苦创业精神,得到了当时全县各界人士称赞。
为了配合当时政治宣传活动,剧团开始排演现代新戏《渔夫恨》、《父子争先》、《双看相》、《新小放牛》、《兄弟参军》、《童养媳翻身》等,但这些新戏的排练又给教唱带来了困难。因为老艺人只能用口语教老戏,不会在新剧本上配调,而从农村招收的青年演员也都不识字,于是文化馆干部先从老艺人那里学会睦剧常用的喜怒哀乐各个曲调,按剧本唱腔配好曲例,再教给青年演员演唱。到临时排演时,又因裁缝店房子太小,只好又把剧团迁到文化馆内。针对多数演员是文盲的情况,县文化馆还帮助他们学文化,先练写字,把剧本作为课文每天讲40分钟,然后开始学戏。这样的学习达三年时间,青年演员大都达到了初小毕业程度。
为了促进青年演员的成长,剧团决定于1951年7月20日,举行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青年演员首场演出,剧目为《小放牛》。为了演好这台戏,教师、学员个个认真,每天排练到深夜。为了保证演出成功,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还帮助剧团解决了演出场地和演出经费的困难,由宣传部出面向淳安中学借用大礼堂作为演出场所,县文化馆则事先印好五分钱一张的戏票500张,请城镇及各乡村干部及戏改协会会员到文化馆开会购买戏票。
关于剧团的首场演出,淳安睦剧团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1951年7月20日晚,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演出的《小放牛》正式开始,淳安中学礼堂坐满了观众。随着一阵响亮的锣鼓声,扮演女童一角的青年演员郑樟莲唱起一声睦剧倒板便急匆匆地上台。由于她速度过快,脚没站稳,竟摔倒在地,顿时皮破出血,全团上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县文化馆干部只好向观众道歉,暂时休息几分钟,准备另找替补演员。当时学唱《小放牛》的另一位演员应龙珠才l4岁,学戏时每天早来迟去,但她很少开口。大家觉得她不是块演戏的料,能否继续演好郑樟莲的戏实在没把握。当文化馆干部告诉应龙珠立即化妆上台时,不料她却一口答应,并迅速化好妆准备上台。只见她自然地向鼓板师招一招手,唱起倒板,随即一闪出台,不慌不忙,绕台扬鞭亮相,其动作娴熟,唱腔悦耳,俨然一位成熟的老演员,这时台下顿起掌声。从此,“樟莲跌倒,龙珠露角”的趣话也就传开了。
首场演出的成功,使睦剧实验剧团的青年演员增强了信心。之后,《南山种麦》、《下南京》、《三矮子牧牛》等传统小戏都成了受观众欢迎的演出剧目。而当时县里经常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及劳模会、妇代会等,会议最后一天晚上都要举行文艺晚会,睦剧实验剧团则常被邀请演出。每次演出后由县人民政府补贴化妆费20元。这样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了。
1952年,淳安茶园、城镇、威坪三镇先后召开物资交流大会。睦剧实验剧团抓住这些宣传睦剧的好机会,开始演出整本古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移植了《彩虹万里》、《三上轿》等剧目。为了解决演古装戏的服装,剧团章民一、方长全、王南山等人几次到城镇、港口等乡镇弄来了过去用于各种迎神赛会抬菩萨穿的绸缎、羽毛、长短古式仪服。另外城镇的邵鸿烈先生还把家里保留了50年的考拔贡时皇家恩赐给邵家的两件仪袍捐给剧团,其中一件为冬天穿的红缎绣金夹袍,另一件是夏天穿的玄色丝织风状贴龙透风袍。两件仪袍由余贵田裁缝店改制成剧团急需的男女古装戏服。由于排戏认真,准备充分,剧团顺利地完成了茶园镇夏季和城镇秋季两次物资交流大会的演出。剧团还将这两次演出所得收入全部用于购置服装布景。
同年7月,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还参加了金华专区戏曲会演,他们演出的睦剧现代戏《渔夫恨》,再度受到专区文艺界领导专家的好评。
1953年春夏之交,浙江省音乐工作组和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傅全香等同志来淳安搜集睦剧音乐资料,并学唱睦剧。此时的淳安睦剧实验剧团却困难重重。原因是剧团的职业化请示报告未获批准,以往的睦剧观众也逐渐被越来越多来淳安的越剧演出所吸引,有些演员主张剧团业余化,经费自筹解决,甚至还有几位老艺人不辞而别,而更多的演员则生活无着落,也请求退团另谋生计。此时的淳安睦剧实验剧团面临着解散的危险。
就在傅全香等离开淳安后不久,遂安县文化馆一位姓马的同志因公从杭州出差回来时路过淳安,他与淳安县文化馆同志交流时了解到睦剧团的困难后指点说:“可以把睦剧团的情况和困难向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反映。”县文化馆当即呈文给省文化局。一星期后,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文教科和县文化馆同时收到了省文化局的通知,要淳安县文化馆一月后带领睦剧实验剧团赴省城杭州参加浙江省戏曲展览演出。接到通知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教科和县文化馆立即行动起来,筹备剧团赴杭演出工作。睦剧团则更为活跃,大家欢聚一堂情绪高涨。
1953年10月15日,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由王南山任团长,一行31人身穿新制的黑哔叽制服,由县政府专门包了一辆汽车驶向省城杭州,参加浙江省主要戏曲剧种交流演出。睦剧实验剧团此次参演的演员有老艺人金樟树、胡百星、方洪树、方光庭、项文法、邵陆家、王树奎、江德高、徐和灶、江苟苟、郑百庭,青年男演员有方长全、章志全、章民一、王廖家、王润隆、方正荣、徐高和、胡健生、方发年,青年女演员有章渭贞、毛顺梅、王睦花、应龙珠、余鸿香、胡菊香、应秀清、陆春梅、郑沉香等。剧团抵达杭州人民游艺场不久,省文化局艺术科的女干部陈金蕻同志前来接待,安排剧团从第二天晚上起在游艺场演出十天,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场,还要剧团写一篇介绍睦剧的文章,以便登报宣传。同时陈金蕻同志说,剧团演出期间,由人民游艺场支付演出报酬。这样剧团当即将睦剧《马房逼女》的剧本交给了陈金蕻。
当时在杭州人民游艺场演出的有京剧、越剧、杭剧、苏昆及皮德福的飞车走壁、杂技魔术、相声清唱等。睦剧团第一次演出那天晚上,剧场里只有一个人坐在观众席上,就是陈金蕻同志,其他人都是看看就离开了,令台上的演员十分难堪。这时陈金蕻马上站起来鼓励:“同志们,你们要认真演下去,杭州人听不懂你们的口音,不是戏不好。明天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看戏的。”
果然从第二天起,剧团的演出每场都有六七十个观众看戏,且秩序良好。后来演员们才知道,这些观众都是从各个戏院组织来观看学习的。陈金蕻还多次领应龙珠到其他剧团去观摩,学习人家的长处,提高自身的演出技艺。
十天后,睦剧团的戏演完了,陈金蕻带领剧团全体人员住在浙江越剧团。在宽敞的大厅里,一位昆曲教师正在给越剧团教唱《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场,不久,睦剧展览演出也在这个大厅进行。到场观摩的有浙江省文化局艺术戏曲科的全体同志,包括王子辉科长,林辰夫副科长及何师曼、陈金蕻等同志,另外中央文艺界及华东文艺界的代表朱丹同志也来观看,还有现场录音的戏曲音乐家周大风同志。开演前,王子辉科长说明了演出要求,让剧团将原剧目不加改动地原本演出来,以便了解真面目,睦剧展览演出共五天,每天上下午各两场,均由老艺人演。共演出了《蔡鸣凤出店》、《安安送米》、《李仕卖妻》、《拷打红梅》、《金莲送茶》、《陈氏偷米》、《山伯访友》、《桃妹反情》、《三女拜寿》整本剧,以及《牧牛》、《南山种麦》、《下南京》、《卖花线》、《借墨斗》、《拜年》、《看相》、《海林买嫂》、《偷毛笋》、《王婆骂鸡》、《和尚锄茶》、《算学金》等小戏。每演一出戏后,录音机便重放一次,以便改正。演出第三天,艺术科指定由唱腔响亮、准确、动听的方樟顺、江苟苟专唱。
戏曲展览演出后,省文化局还邀请了浙江省主要剧团的编导、文艺界知名人士及报刊电台的编辑、记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讨论睦剧戏改问题。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还录制了一出《南山种麦》作为文艺节目播放。同时,方鸿志还在《当代日报》发表了介绍淳安睦剧的文章。
在最后一天的戏曲展览总结大会上,王予辉科长指出,睦剧是全国各剧种中的一枝花,是劳动人民的文艺,它朴素、明快、豪爽,很适合现代戏表演。睦剧团在艰苦历程中成长起来,难能可贵,最后他宣布省文化局补助淳安睦剧团基本建设费2000元,并赠给“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锦旗一面,还帮助剧团从浙江越剧团买到九成新的全套戏衣两大箱。
三、淳安县睦剧团的建立与创作演出的繁荣
由于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首次赴省城杭州参加浙江省地方剧种交流演出获得成功,引起了浙江省文艺界对睦剧的关注。l954年夏,浙江省文化局先后派施振眉、金孝电、洛地等同志来淳安,随剧团生活数月,帮助整理加工睦剧传统剧目和曲调。洛地同志在原省音乐工作组和上海越剧院搜集的基础上,又请睦剧老艺人项文法、方光庭、江苟苟、方樟顺、王树奎等人演唱,洛地、陈聆群、顾振遐、姚仁远等人记谱。对睦剧曲调进行校对和补遗。后由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编印成《睦剧曲调集》,洛地同志作了介绍说明。这是睦剧传统曲调第一本较完整的文献资料。
1954年9月20日至9月24日,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带着经整理加工的睦剧传统戏《南山种麦》(施振眉、郑百庭整理改编)、《牧牛》(金孝电、施振眉、方樟顺、方光庭改编)、《看花灯》(施振眉、宋日善、江德高、王树奎整理)、《补背褡》(施振眉、江苟苟、郑百庭整理)再次赴杭州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南山种麦》、《牧牛》获优秀剧目奖,《看花灯》、《补背褡》被评为推广剧目。同时,郑百庭获演员二等奖,项文法、章渭贞获三等奖,老艺人方光庭、江苟苟、方樟顺获荣誉奖状。
1954年9月25日至ll月6日,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演出的《南山种麦》、《牧牛》被选拔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郑百庭获表演三等奖。种麦选曲还由唱片厂灌注了唱片。在上海期间,华东文艺界领导、专家都鼓励睦剧应保持和发扬睦剧原有特色,向演家庭生活小戏和现代戏发展。
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在参加完华东戏曲观摩大会后不久,便移植演出了由胡小孩编剧、施振眉导演的现代睦剧《两兄弟》,此剧的演出在音乐设计,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的改进,睦剧的舞台综台艺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954年冬,经淳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原半职业的淳安县睦剧实验剧团转为职业剧团,并正式定名为“淳安县睦剧团”。
1955年1月,由浙江省文化局剧目组编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睦剧小戏专辑《牧牛》出版发行。内有《牧牛》、《看花灯》、《补背褡》三个小戏剧本和曲谱。这是睦剧有史以来第一个剧本选辑。
1955年5月,淳安县睦剧团参加了浙江全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成为县级集体所有制的专业剧团,同时淳安县文教科任命王南山为剧团团长、方光庭为副团长。
1956年春,淳安县文教科又派汪东升为睦剧团政治辅导员。同年lo月,睦剧老艺人郑百庭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后又被选为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候补理事。同年5月,为培养睦剧艺术骨干,淳安县睦剧团派导演项文法,青年演员章渭贞、应龙珠三人到杭州参加浙江省文艺干校学习,历时二个半月。同年6月28日至7月l日,淳安县睦剧团第三次应邀赴杭州胜利剧院汇报演出现代睦剧《两兄弟》以及改编的传统戏《南山种麦》、《看花灯》、《拾棉花》(移植)等剧目。为此,《浙江日报》以“戏曲中的一朵朴素的鲜花——睦剧”为题,专门介绍了睦剧剧种。同年下半年,淳安县睦剧团在县老城北门举办了睦剧第一期艺训班,该班由江苟苟、郑兆元担任教师。
1957年1月,淳安县睦剧团第四次赴杭州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剧团自己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金莲送茶》。同年3月1日至7日,淳安县睦剧团参加了建德专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由施振眉改编的睦剧传统大戏《乌金记》,由施振眉、余征夫整理加工的睦剧传统小戏《落布》(原名《裁缝偷布》)。经评选,《乌金记》获剧本奖、演出奖,郑百庭、章渭贞获演员一等奖,方正荣、应龙珠获演员三等奖。同年7月24日至8月22日,淳安县睦剧团第五次赴杭州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由施振眉编剧,陈金良导演的睦剧现代戏《雨过天晴》,以及由施振屑、余征夫整理的睦剧传统小戏《落布》。经专家评选,《雨过天晴》获剧本二等奖,并获导演奖、演出奖、舞美制作管理奖,《落布》获剧本三等奖。另外,郑百庭获演员二等奖,章渭贞、王润隆获演员三等奖。
1958年lO月20 日,淳安县睦剧团第六次赴杭州参加浙江省现代戏会演大会。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光辉的旗帜》(姜遂生、汪有春编剧)获剧目奖和演出奖。方正荣等获演员奖。
1959年4月,淳安县睦剧团第七次赴杭州参加浙江省音乐、舞蹈、曲艺、木偶会演大会。剧团演出了自编的舞剧《友谊之花》,获剧本奖和演出奖。同时睦剧传统小戏《下南京》由浙江歌舞团改编成歌舞节目演出。同年11月,淳安县睦剧团第八次赴杭州,演出了被浙江省文化局定为睦剧优秀传统剧目的《南山种麦》。演出结束后,浙江省文化局还组织各地剧团主要演员进行了座谈。同年年底,睦剧优秀传统戏《牧牛》剧本被选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编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浙江卷》出版。
1960年,淳安县文化局派马光泉担任淳安县睦剧团党支部书记,汪大兴改任艺术辅导员,章渭贞为副团长。从l954年淳安县睦剧团成立至l960年短短6年中,睦剧团先后调入编导人员余征夫、姜遂生,作曲人员郑兆元,舞美设计人员汪有春等加强剧团艺术创作,同时这6年来睦剧团先后四次招收了睦剧第二代青年演员共计20余人,其中主要有方炳坤、叶尧林、何有宏、吴纪元、周福金、方卓英、余塘香、王月婷等,他们后来大都成为睦剧团的艺术骨干。进人60年代后,淳安县睦剧团形成了当时最强的演出阵容,其中演员有郑百庭、徐和灶、章渭贞、应龙珠、方正荣、方炳坤、叶尧林、周爱菊、何有宏、方卓英、余塘香、汪宪达、胡位有等人,乐队有夏洪树、严坤炎、吴纪元、胡佐竹等人。灯光舞美有周福金、方长全、王兆铭等。
1961年,由淳安县睦剧团演出的睦剧传统小戏《南山种麦》剧本收入浙江省戏剧家协会编印的《小戏二十出》。
1962年,淳安县睦剧团第九次赴杭州,由郑百庭、方卓英主演的优秀传统戏《南山种麦》,浙江省广播事业局还专门进行了演出实况录像。同年,睦剧团又从省文艺单位调入导演苏禾、作曲王建军、舞美陈起轰等加强剧团的艺术创作力量。同年下半年,剧团又招收了睦剧第三代青年演员王雅琴、汪晓青、邵路生、程艺芳、林锡春、余巧云等十余人,由王建军等人负责组织青年演员培训班,并开始聘请武功教师徐日光,加强武戏基本功训练,并排演了《白蛇传》、《挡马》等戏片断。
1964年8月,淳安县睦剧团第十次赴杭州参加杭州市现代戏会演,演出由王建军编剧、苏禾导演、方长全舞美设计的创作剧目《山谷朝阳》,该剧演出获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其舞美设计还参加了杭州市舞台美术展览并获奖。同年年底,淳安县睦剧团召开了全县睦剧老艺人座谈会,会议就继续深入挖掘整理睦剧传统剧目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参加此次座谈会的老艺人有徐灶奎、江德高、方德林、姜德成、王树奎、徐君银、姜元有、周培林、方樟顺、郑百庭、徐和灶、方光庭等人。会议期间,睦剧团还在县大会堂演出了睦剧传统戏《山伯访友》、《马房逼女》、《李仕卖妻》等。
白1954年淳安县睦剧团成立到l964年的十年时间,睦剧团先后整理加工了十余个传统剧目,编演了大量的现代戏,创作了《海瑞斗赃》等新编历史剧,同时也移植了一些古装戏。十余年来导演苏禾在提高睦剧演员素质修养及表演艺术方面起了显著的作用。乐师郑兆元在发展睦剧唱腔,丰富睦剧音乐方面作出了贡献。王建军移植改编并创作了大量的新戏,并在睦剧作曲方面取得了成绩。而青年演员章渭贞、应龙珠、王睦花、方正荣、方炳坤,周爱菊、叶尧林、何有宏、方卓英等也在淳安睦剧观众中产生了良好影响。老艺人方樟顺、郑百庭、徐和灶等则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淳安县睦剧团与县越剧团合并为“淳安县文工团”。在“破四旧”中,睦剧团古装戏行头全部在排岭街焚毁,损失价值约8万元,剧团几十年来搜集保存的艺术资料几尽散失;在“斗批改”中,睦剧团的编剧、导演、作曲及许多老艺人被当作“文艺黑线人物”批斗。
到1968年下半年,淳安县睦剧团正式解散,剧团演职人员全部下放农村安家落户。
引用书目:
1、《淳安文史资料》第七辑,方鸿志《解放初期的淳安睦剧团》。
2、《杭州市戏曲志资料集》第七辑,吴顺治撰《淳安睦剧志》(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