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乾隆帝,即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世宗雍正第四子。接位后改年号乾隆。1735-1796年在位。用兵平定准噶尔部,消灭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势力,加强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开博学宏词科,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籍的编纂。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十年后编成《四库全书》。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嘉庆元年(1796)初,禅位给皇太子(即清仁宗),自称太上皇,仍主持要政。
[碑记]
乾隆诗碑2块。
①南碑,立于烟雨楼西南角的御碑亭中。南北朝向。高186厘米,宽79厘米。厚24厘米。上有额,正反两面中间均刻有“御笔”两字,篆书。旁刻双龙图案。额高58厘米,宽79厘米。厚24厘米。碑的四面及额的东西两侧均刻有御制诗。行书。碑额两侧的诗碑幅面较小,分别高42厘米,宽24厘米。
②东碑,立于清晖堂西走廊上。东西朝向。高184厘米,宽79厘米。厚24厘米。上有额,正反两面中间均刻有“御笔”两字,篆书。旁刻双龙图案。额高60厘米,宽79厘米。厚24厘米。碑的四面均刻有御制诗。行书。此诗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乾隆三十年(1765),另有《再游烟雨楼》七律一首。未见碑刻,自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天章》录出。诗曰:“南去北还半月余,滮湖楼阁祗犹初。墨辛夷纵花全谢,紫碧桃方朵艳舒。波态含烟欲藏舫,云容酿雨正如车。循名奚要惟晴好,念在蚕筐与麦锄”。
(一、烟雨楼乾隆十六年1)
碑文:
春云欲泮旋蒙蒙2,百顷明湖一棹通3。迴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4。不殊图画倪黄境5,真是楼台烟雨中。欲倩李牟携铁笛6,月明度曲水晶宫7。乾隆辛未春 用韩子祁诗韵御笔5
注:1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辛未),乾隆第一次南巡。
2 泮(pàn盼):分散、溶解。旋:顷刻,不久。这句话是说,湖上的云一下子散为轻蒙的烟。
3 棹:此处为船的代称。
4 榭梅:亭榭旁的梅花。
5 倪黄:指元代著名画家倪瓒、黄公望。这句是说,这里的风景同倪、黄两位名家的画作一样美。
6 倩:请。李牟:唐玄宗时著名笛手,有些文献上写作李谟。唐元稹《连昌宫词》载:他夜里在宫墙外偷听唐玄宗谱新曲,次日即能在市上依谱吹笛演奏。他的高超技艺,还见于唐李肇《国史补》等书。铁笛:声音清亮的铁制笛子;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在《冶师行序》中说,他曾请住在太湖中的一位名匠铸造铁笛。
7 度曲:按曲谱演唱。水晶宫:传说海中龙宫用水晶砌成,澄洁透明。古人诗文中常把环水的屋宇喻为水晶宫,这里乾隆把月下的烟雨楼比作水晶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