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沙门玄奘奉(诏译)2
观自在菩萨3,(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4,度(一切苦)厄5。舍利子,(色不异空6,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7,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8,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9。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10,无眼界乃至无意界11,无无明12,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13。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14故。菩提萨埵,依15般若波罗蜜多
故,心无挂碍16,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17颠倒)梦想,究竟涅槃18。三世诸佛19,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20,是大明咒,是无上咒21,是无等等咒22。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23。
般若多心经 道光丁酉七月高垲临
莲卿方司马丈24为钱唐高爽泉先生入室高弟也。所临晋唐碑帖,无不精妙入神。所藏高君真迹不下数百种,而临《圣教序》25尤佳本,悲上石为兵燹而止。今子怡26三兄出示,不胜钦佩。因勒上石,以继先人之志。先勒《心经》,录俟续刻。后学朱凤识。 吴门王凤章刻。
般若多心经 方惟祺
[作者简介]
高垲(1770-1839),钱塘(今杭州)人,布衣。工八法,嗜吟咏。嘉庆中,阮元抚浙,延入幕,校金石文字。复游京师。南旋后居嘉兴方君璿家有年。专力学书,尤精小楷,得欧神髓。大江南北,名胜碑版多出其手。复精绘事,尤工花鸟、草虫。
方惟祺(1808-1861),秀水人。候选同知。从高垲学书,平生嗜金石,收藏甚富。因其母好佛,特为之刻《心经》。
[碑记]
高垲书《多心经》残碑,原有二块,均已破碎。
光绪《嘉兴县志》卷二十五《金石》中:“高垲书心经石刻,方受毂以家藏墨迹摹勒烟雨楼。”
[简注]
1 般若波罗蜜多:梵语的音译。般若,犹言智慧,或曰脱离妄想,归于清静。为六波罗蜜之一。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或“度”。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达彼岸(涅槃、寂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名。原为大般若经,因卷数太多,内容庞杂,故摄取其旨要成此经。以心为名,言其最重要。如同人之有心。历代译本有七种,通行者为唐玄奘译本。
2 沙门:僧徒。亦作“桑门”。梵语“室罗摩孥”的音译。义译为勤息。勤修善法,止息恶行之义。 玄奘(602-664),唐高僧。是佛教法相宗的创宗人。
3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别名。
4 五蕴皆空:生命的存在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积集而成,此中并无我的自性,我的自体,故是空。空,佛教指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
5 度一切苦厄:渡过所有的困苦危难。度,通“渡”。
6 色不异空:与色即是空同。
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是物质现象即此,即没有独立的自性,即此即是空。
8 空相:诸法皆空的相状。
9 受想行识:五蕴中的四蕴。这四者都是精神方面的要素,与物质的色蕴对扬。受,是感受。想,是想象。行,是意念。识,是认识。
10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佛教所称人的生命存在的十八种构成要素是六根、六境、六识。其中“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
11 眼界:视觉的领域。 意界:意识、观念的世界。
12 无明:没有理性光明的状态,没有方向而是一团浑沌的状态。
13 苦集灭道:即“四圣谛”。苦是痛苦烦恼。集是此种痛苦烦恼的种种因缘积集而成。灭是苦痛烦恼熄灭的境界。道是达致此一境界的方法、途径,
14 无所得:体无相之真理心中无所执著无所分别,是曰无所得。即空慧也,无分别智也。
15 依:根据、依止。意思是有生死的原因或究竟的依据。
16 心无挂碍:内心无种种覆障,没有由迷悟、生死、善恶等分别意识而来的束缚,而臻于自在的境地。
17 远离:从一切事相的系缚中脱却开来,不沾上现世的执著及种种执著的因缘。
18 究竟涅槃:觉悟的极致的境界,最殊胜的涅槃境界。又称无上涅槃,大般涅槃。另一解释是,最终的入灭,成为阿罗汉,不再受生。
19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的无量数的佛。
20 大神咒: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咒语。伟大的真言。
21 无上咒:最殊胜的真言。 无等等咒:无与伦比的真言,最殊胜的真言。
22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梵语。意思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啊!觉悟,太好了!
23 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
24 莲卿方司马丈:方惟祺,一名莲卿。因其为候选同知,同知别称司马。丈,对长辈的尊称。
25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 兵燹: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26 子怡:方受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