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烟雨楼史话   >>   文物选录  
     
检索 历史地理
诗词曲赋
鸳鸯湖棹歌
散文笔记
碑拓
南湖书画
图片
南湖视频
人物传记
中共一大南湖会议资料 南湖革命纪念馆
 
鸳鸯湖小志
烟雨楼史话
   

 

马券帖石

 

 
 

    一九四六年保存在嘉兴县学流虹亭中的宋元祐四年(1090)苏轼赠马券帖四石移置烟雨楼展出,这四块帖石的来历和镌刻年代都已无从查考。仅据记载,四石在明正德间放在嘉兴灵光坊陆宣公祠里的漱芳亭中,嘉靖时由于陆宣公祠改建为巡道署,嘉靖十七年(1538)在报忠坊重建了陆宣公祠,马券帖四石也同时移置在祠内的不负堂中。清顺治二年(1645)抗清之役,祠被毁后,帖石亦散失。到顺治十一年(1654)由陆宣公后人陆卿允,访得了失散的四块帖石,重归于新建的陆宣公祠。当时传说其中有二块已被修补了西门城墙,由陆卿允补刻,凑成四块。是否确实,也无史可考。(一九二八年拆城筑路时,没有发现,可知这个传说可靠性也不大)。隔了一个时期,这四石又不知怎样散失了。直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马券帖石在陆宣公祠的阶石中被吴开昌偶然发现,吴又在傍边掘得一石,即黄庭坚的跋语。但苏轼所书的另二石没有找寻到。事后经各处查访,在居民魏攀龙家见到了这二块帖石。吴开昌把四石拓了几本帖本,但并末将帖石安放在一起。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兴知县梁森把魏家的二石和陆宣公祠中的二石,同时移到嘉兴县学的流虹亭中。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之役,流虹亭被毁,马券四石又遭散失。同治三年(1864)知府许瑶光命嘉兴县训导蔡钦尧寻找马券帖石,蔡在废营残垒的乱石中找到,但石已浸蚀,字迹模糊,故而用旧帖本,由贡生钟沈霖整修恢复旧样。同治五年(1866)重建流虹亭,把这四块马券帖石仍放置在亭中。一九三一年后,流虹亭年久失修而倒塌,也无人顾问,因此又失去了一块,以后才把留存的三石移放在嘉兴图书馆中。一九四六年经过八年抗战,失去了的一石偶然又发现了,四石散而复合,遂移置烟雨楼。文革初期,造反派将石打断,推入南湖中。一九八0年后打捞上来,只存三块,嵌在清晖堂后的花墙中,另一块则不知去向。今读其文,意已不能连贯。

    兹将苏轼赠李方叔马券文录如下:

    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騂,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出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轼书。

   后苏辙、黄庭坚相继在苏轼赠马券上作诗作文以纪。苏辙诗云:

   方叔来别子瞻,馆于东斋。将行,子瞻以赐马赠之。方叔作诗、次韵奉和。

小床卧客笑元龙,弹铗无舆下舍中。

五马不辞分后乘,轻裘初许敞请公。

随人射虎气终在,□□□□□□□。

遥想据鞍横槊□,□□□□建安风。

    黄庭坚文曰:

    翰林苏之瞻所得天厩马,其所从来甚密,加以妙墨作券,此马价应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继,将不能有此马,御以如富贵之家。辄曰:非良马也,故不售。夫天厩虽饶马,其知名绝足,亦时有之。尔岂可求锡,马甚良也。或又责方叔受翰林公之惠,当乘之往来田间,安用汲汲索钱。此又不识蛘痛者从旁论砭疽,尔甚穷亦难忍哉。使有义士能捐廿万,并券与马取之,不惟解方叔之倒悬,亦足以豪矣。众不可。盖遇人中磊落者试以余书示之。元祐四年十月甲寅黄庭坚书赠李方叔。

   
 
 
嘉兴市图书馆 全国文化共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