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45岁,是年轻最大的代表。
一大归来,他和毛泽东一起在湖南建立中共组织,出任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委员。1924年出任中共影响下的湘江学校校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何叔衡参加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改组工作,当选为省党部第一届执监委员。北伐军攻克长沙后,在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监察委员,并任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湖南民报》馆馆长、中国济难会湖南总会执行委员等职。
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叔衡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与徐特立等经哈尔滨去莫斯科,出席了在那里召开的中共六大,然后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7月,从苏联回到上海后,辗转进入江西红区瑞金,出任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部长、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临时法庭出席。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年近花甲的何叔衡被留了下来。
1935年2月,中共江西分局决定,年老体衰的何叔衡、体弱患病的瞿秋白、已经怀孕的项英妻子张亮,由体力较好的邓子恢和周月林照料,从江西经福建前往香港。
2月23日凌晨,当他们来到福建上杭县水口镇附近的小径村时,与敌遭遇,战斗激烈。何叔衡在突围中牺牲,终年59岁。
1945年,谢觉哉为老友何叔衡沙场捐躯十周年写诗悼念:
叔衡才调质且华,
独辟蹊径无纤瑕,
临危一剑不反顾,
衣冠何日葬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