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与会代表是多少人,多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一是12人,一是13人。究竟是多少?由于历史久远,当年环境恶劣,史料无法保存,所以大多以一大代表的回忆来考证,这些回忆又由于时间较远,不尽一致。
在正式出版物中,一般都说中共一大代表为12人,按地区分,计为:
①上海:李达,李汉俊。
②北京:刘仁静,张国焘。
③长沙:毛泽东,何叔衡。
④武汉:董必武,陈潭秋。
⑤广州:陈公博。
⑥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⑦东京:周佛海。
但是,当事人回忆却有不同说法,也有回忆为13人的。回忆材料的分歧点,主要集中在包惠僧身上。现将各种不同说法分述如下。
1、毛泽东、董必武同志的回忆,前后说法不同。
根据毛泽东口述,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会议中,除了我以外,只有一个湖南人。参加会议的别人是:张国焘、包惠僧和周佛海,。我们总共是12个。”
1969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九大讲话中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只有12个代表。现在在座的还有两个。一个是董老,另一个就是我。好几个牺牲了,如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上海的李汉俊,湖北的陈潭秋,湖南的何叔衡。后来当了叛徒、汉奸、反革命的有周佛海、陈公博、张国焘、刘仁静,后两个人还活着……还有另一个是李达。
根据董必武口述,韦尔斯·斯诺在《老赤卫队员的传记》中写道:“我参加了一九二一年七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代表会议。每一个省派两名代表,日本留学生派了一名代表——周佛海,此人以后叛变加入国民党。湖北派陈潭秋和我为代表,湖南派何叔衡(后来在红军工作时,大概与瞿秋白同时在一九三五年被杀害)和毛泽东。北京派张国焘和刘仁静作为代表,刘现在是托派。上海派李汉俊做代表,一九二七年在汉口被杀害。还有李达,是一个无党派人民士,在武大任教职工。广东派陈公博做代表,此人叛变,担任南京实业部长。还有包惠僧,也在国民党内政部任官员。山东派邓恩铭同王尽美,这两个人后来都被杀害。共产国际派两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一是荷兰人,我们中国话称他为马林;另外一个俄国人,我忘记了他的名字。”
1956年八大前夕,董必武回答《新观察》主编欧阳柏采访时说:“关于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情况,报上已经发表了很多。不过关于代表名额,过去发表的都是十二个,在我的记忆里,却好像是13个。当时代表的产生,是按地区决定的,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东京七个地区,各派两名参加,但东京的代表有一个没有回国,只有一个参加了,所以一共是十三个。”
1971年8月4日,董必武在《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中说:“‘一大’的代表,上海、济南、湖北、湖南、北京各是两个人。广州是一个人,实际是两个人,有一个包惠僧,他是个新闻记者,是列席的,不是代表。因此,‘一大’代表有的讲是12人,有的讲是13人。”
2、李达和刘仁静回忆代表为12名,包惠僧参加了会议,但不是代表。
1955年8月2日,李达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中说:“六月下旬到达上海开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
1957年3月18日,李达在《关于包惠僧的代表问题复中国革命博物馆信》中说:“包惠顾僧并不是由地方党组织推选到上海出席的代表。包惠僧当时是武汉小组的党员,武汉党组织的代表是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也到了上海,也住在大会代表的寓所。开会的时候,包也随代表们去了,代表们也没在意这是事实。因为当时并不知道组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但代表们并不承认他是代表。事后,包惠僧自称是广州党组织的代表,这不是事实。广州代表只有陈公博一人(当时广州只有三个党员:陈公博、谭平山、陈达材)。”
刘仁静1957年3月回忆说:“一大代表是十二人,李达的回忆较正确,包惠僧不是代表,他在开会前后经常出入于诸代表房间,也到过会场,可能是列席或旁听。”
3、陈潭秋等回忆代表为12人,其中有包惠僧。
陈潭秋于1936年6月7日在《中共第一次大会的回忆》中说:“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我和董必武;山东济南的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北京的代表是刘仁静;广东的代表为包怀深(编者:即包惠僧)。还有代表北平的张国焘,代表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广东代表为陈公博,”
陈公博在《我与共产党》中说:“上海利用暑假要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广东选举了我出席。我是住在大东旅馆,各代表也有住在博文女校的,也有住别处的。周佛海、李鹤鸣(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包惠僧,都在那时认识,而毛泽东则因为在北大图书馆办过事,可以算是比较熟悉。”
周佛海在《往矣集》中说:“广东代表是陈公博;北京是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是毛泽东和一位姓何的老先生;汉口是陈潭秋、包惠僧;上海是李达、李汉俊;济南是谁记不清了……我便算是日本留学生的代表。”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在大会召开之前,几位主要代表还会商过代表的资格问题。结果认为何叔衡既不懂马克思主义,又无工作表现,不应出席大会,并推我将这一决定通知毛泽东。他旋即以湖南某项工作紧急为理由,请何叔衡先生返湘处理。因此,后来出席大会的代表只有十二人。”
4、包惠僧回忆代表为13人,其中包括他自己。
包惠僧于1953年8月20日回忆说:“约在六月中旬,陈独秀召集我们开会说,接到李汉俊、张国焘等来信,临时中央在上海召集全国代表会议,第三国际、赤色职工国际也派来代表参加,要陈独秀回上海,要广州区派两个代表出席。陈独秀因职务关系走不开,当时决定我同陈公博为广州区的代表。”“在开会时统计出席的代表有七个地区、共13个代表,计湖南毛泽东、何叔衡,湖南董必武、陈潭秋,北京张国焘、刘仁静,山东王尽美、邓恩铭;上海李达、李汉俊,广州包惠僧、陈公博,东京周佛海;还有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
上述9人的回忆材料,说包惠僧曾参加中共一大会议,几乎是一致的。只有毛泽东在九大讲话时没有提到包惠僧,而据《西行漫记》的记载,毛泽东当时回忆的代表中是有包惠僧的。
但关于包惠僧是否正式代表的问题,则有不同意见。9人中,李达、刘仁静坚持说不是代表。董必武同志三次回忆中,1937年和1956年的回忆说是代表,1971年的回忆说包惠僧是以新闻记者身份参加了会议。其余6人(包括毛泽东早期的一次回忆)则说包惠僧是代表。
5、学术界的看法
出席一大的代表人数到底是12人还是13人,取决于包惠僧是否具有代表资格,包惠僧如果不是代表,则为12人;如果是,则为13人。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按照当时情况,代表为13人的说法,则比较接近事实。所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写道:“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东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着五十多名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