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共一大南湖会议资料   >>   会议与决议  
     
检索
历史地理
诗词曲赋
鸳鸯湖棹歌
散文笔记
碑拓
南湖书画
图片
南湖视频
人物传记
中共一大南湖会议资料
南湖革命纪念馆

 

十三名代表会聚上海

 

 

 
    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根据从李达和李汉俊等人约谈所掌握的情况,判断中国成立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便提出了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达后来回忆说:“六月初旬,马林(荷兰人)和尼可洛夫(俄人)由第三国际派到上海来,和我们接谈了以后,他们建议我们应当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

在这种情况下,李达分别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北京的李大钊商议,确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这样,李达和李汉俊便分别写信给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以及旅法、旅日留学生中的组织或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通知他们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各地党的早期组织接到上海发起组织的信后,大家为建党工作的迅速发展感到十分高兴,都积极响应上海党组织的建议,选派出各自的代表。

由于当时党处于秘密状态,初创时期又缺乏统一的规章和严格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再加上各地区的政治环境不同,活动特点也不一样,所以,各地确定和产生代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召开党员会选举出代表;有的是以发起人为当然代表秘密前往;有的则由党组织负责人指定代表出席。

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接到开会通知后,因为路途遥远,来不及派代表回国参加。其他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接到通知后,积极响应,推派代表前来上海参加了大会。由于一些原因,各地代表到达上海的时间也先后不一。当时各地代表来上海的大致情况是:

北京党的组织在接到上海的通知后,马上到西城暑期补习学校开会,讨论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人选问题。当时,李大钊正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以及北京“八校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议”主席等职,时值学年终结期间,公务繁忙,无法亲自前往上海出席会议。

这样,北京党组织便推选张国焘、刘仁静为代表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刘仁静后来在回忆了代表产生的经过时说:

1921年暑假,我们几个北大学生,在西城租了一所房子,办补习学校,为报考大学的青年学生补课。张国焘教数学、物理,邓中夏教国文,我教英文。正在这时,我们接到上海的来信(可能是李达写的),说最近要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我们推选出两个人去参加。我们几个人——张国焘、我、罗章龙、李梅羹、邓中夏就开会研究,会议是谁主持的我已记不清楚。李大钊、陈德荣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前是否征求过李大钊先生的意见我不知道,李先生很和气,就是征求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反对。在会上,有的人叫邓中夏去上海开会,邓中夏说他不能去,罗章龙也说不能去。于是就决定由我和张国焘两个人去出席‘一大’。”

张国焘作为北京党组织的代表,需要参与一大的筹备工作。因此在代表产生后,他便立即动身赴上海。刘仁静则在19216月底才开始动身,他与邓中夏、黄日葵同行,从北京乘车南下,于72到达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南京年会。

随后,刘仁静以“留沪习德文”为名义离开南京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他到上海时已是77左右。

武汉共产党组织代表是董必武和陈潭秋。他们到达上海的时间,大约是720左右。据陈潭秋在1936年的回忆:

“一九二一年七月的下半月,在上海法租界蒲柏路的女子学校,突然来到了九个客人。他们都下榻于这个学校的楼上。”“这批新到来的许多人是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他们到上海来的目的,是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另据包惠僧的回忆:董必武、陈潭秋到达上海的时间,和他不相上下。由此可以判断,董、陈到达上海的时间是720左右。

长沙共产党组织的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

据谢觉哉1921629的日记记载:“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

谢觉哉后来在1952年在回忆此事时说:

“一个夜晚,黑云蔽天作欲雨状,忽闻毛泽东同志和何叔衡同志即要动身赴上海,我颇感他俩的行动‘突然’,他俩又拒绝我们送上轮船。后来知道,这就是他俩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会。”

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消息》中记载说:毛泽东暑假中由长沙赴沪,现在杭州南京一带游历。

当时从长沙到上海的交通不便利。只能从长沙乘船先到武汉,然后再换船从武汉赴上海。如果途中顺利,全程也大约需要五天左右的时间。据此判断,毛泽东到达上海的时间大概是75左右。

济南党组织的代表是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由北京赴上海的途中,过济南时下车停留了一天,约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在大明湖的游船上详谈了一次。张国焘离开后不久,他们也乘火车南下,大约在6月下旬到达上海。

广州共产党组织在接到上海的通知后,便在党员谭植棠家中召开会议,推选出席一大的代表。参加会议的除了广州党组织的成员外,陈独秀、包惠僧也参加了会议。会上推选陈公博为广州代表。他于714偕新婚妻子李励庄从广州出发,经由香港转赴上海,大约于721左右到达上海。

陈公博在1944年回忆说:“上海利用着暑假,要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广东选举了我出席。”

陈公博在参加一大回到广州后,曾写了一篇题为《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的文章,发表于《新青年》93号上。文章开关写道:“暑假期间我感了点暑,心里很想转地疗养,去年我在上海结识了一个学社,也想趁这个时期结束我未完的手续,而且我去年结婚正在戎马俊极之时,没有度蜜月的机会,正想在暑假期中补度蜜月。因为这三层原因,我于714起程赴沪。”

由于陈公博的文章当时是公开发表在刊物上,所以使用了隐语,文中的“学社”即是指党组织,“快完的手续”是指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他在上海住了10天,731日晚由上海去杭州。

 陈独秀当时曾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又是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负责人。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多次提到他。因此,在共产国际的眼中,当时陈独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心目中的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肯定是陈独秀。所以李达等在来信中,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意思,特意提到要陈独秀本人和广州代表一起出席党的一大。但陈独秀因当时在广东政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政务缠身,不便离开。于是,他在广州党员会上便提名陈公博出席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另委派包惠僧出席中共一大。

包惠僧原是武汉党组织的一位负责人,1921年初,他带着几名青年团员由武汉到达上海,准备去苏俄自学。随后因海路不断,经费也很匮缺,没能成行。包惠僧就留在上海,参与上海党组织的一些活动。同年5月中旬,李达、李汉俊派他去广州,与陈独秀商谈有关党务工作方面的问题。包惠僧到广州后,无固定的社会职业和收入,陈独秀便介绍他到报馆工作。关于出席中共一大之事,包惠僧后来回忆说:

“有一天,陈独秀召集我们在谭植棠家开会,说接到上海李汉俊的来信,信上说第三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派了两个代表到上海,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会,要陈独秀回上海,请广州支部派两个人出席会议,还寄来200元路费。陈独秀说第一他不能去,至少现在不能去,因为他兼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第二可以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个人去出席会议。”

因陈公博要带新婚妻子赴上海旅游,所以包惠僧没有同他一起起程,先于715动身坐船赴上海,大约在720到达。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也向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党员发出了信。当时,留日学生中的中共党员有在东京的施存统,在鹿儿岛的周佛海。这时,施存统到日本后时间不长,功课也紧,便推荐周佛海回国出席党的一大。周佛海已离开家时间较久了,也想回家一趟,便很快答应了施存统的建议。他等到学校放了暑假之后,才动身回国。由于路途需要较长的时间,他到达上海已是7月下旬了。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记载说:周佛海暑假中由日本回国,现寓居渔阳里六号。

周佛海后来回忆说;“接到上海同志的信,知道7月间要开代表大会了。凑巧是暑假中,我便回到上海……我便算是日本留学生的代表。”

由于周佛海是从日本回到国内,又只能利用暑假,所以他到上海已是7月下半个月了。

上海发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上海共产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同时又是会议所在地,他们两人承担了代表大会的联络、筹备和会务方面的工作。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代表大会定于620召开,可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代表,直到723才到达上海……”

在这些代表中,第一个来到上海的,是坐着火车前来的张国焘。他当时只有24岁。由于“因须参加大会的筹备工作”,所以最先到达。他来沪的时间估计在6月下旬。

各地代表陆续来到上海。除陈公博偕新婚夫人住南京路英华街大东旅社外,大多数住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后改蒲柏路,今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内。博文女校开办于1917年,董事长是黄兴夫人王宗汉,校长是黄绍兰,约有学生100人左右。李达夫人王会悟承担了为外地代表安排住处的任务。当时,她参加了上海女界联合会,担任《妇女声》的编辑,与王宗汉、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等熟识。博文女校已放暑假,有空教室,便找到黄绍兰校长,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名义,要借教室开个“学术讨论会”,她答应了。买了草席子,铺在楼下的教室里。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邓恩铭、王尽美等代表抵沪后,就住在这里。

博文女校内环境清静,陈设简单,有的房内只有简易的木板床,有的房间只在地上铺了凉席。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睡在地上却也比较凉快。代表们住宿虽然简朴,但开展的工作却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伟大壮举。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中外15位共产主义者终于汇聚于上海这座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15人中,共产国际的代表情况前面已作了介绍。现在具体介绍一下中国的13名代表。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李达,生于1890年,号鹤鸣,湖南零陵人。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1912年考上公费生,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采矿冶金。19185月因反对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为而举行罢课抗议活动,并参加留日学生救国团体回国请愿,同年返回日本。出于爱国救国的远大志向,他放弃了理科深造,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撰写或翻译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向国内报纸杂志投稿。国内发生五四运动后,他十分关心国内的斗争,曾撰写了多篇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寄回国内发表。1920年春,他从日本回到上海,参加正在发起的上海共产党组织,并负责编辑《共产党》月刊。在1921年上半年陈独秀赴国民党广东政府任职期间,李达一度担任上海党代理书记,并筹备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海共产党组织的另一名代表李汉俊,生于1892年,原名李书涛,湖北潜江人。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受到日本进步教授河上肇的影响,研究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经常在《星期评论》、《觉悟》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和译著。1920年初,他开始负责编辑《星期评论》编辑部的工作。5月,维经斯基来到上海后,他应邀参加会见和座谈,并加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又第一批加入了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参与创办工人刊物《劳动界》周刊,并积极投入工人运动。同年底,陈独秀赴上海后,他一度担任上海共产党代理书记,并编辑《新青年》杂志。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到达上海后,他也与之进行了接触,并参与筹备党的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

北京共产党组织代表张国焘,生于1897年,字恺阴,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是北大学生中的社会活动积极分子。1919年,参加北大“国民杂志社”和“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接近李大钊。五四运动时,任北大学生会干事,讲演部长并曾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192010月成为北京共产党小组首批党员,并在长辛店等地从事初期工人运动。19217月代表北京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

北京党组织的另一名代表刘仁静,生于1902年,字养初,湖北应城人。1914年入武昌博文书院。1916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后参加恽代英创办的“互助社”。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捕获释,经王光祈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任该学会的会计。1920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小组。19217月,代表北京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是13位代表中最年轻的代表。

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董必武,生于1886年,字洁畲,湖北黄安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从家乡赶到武汉,参加了同盟会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后因袁世凯篡权,镇压了“二次革命”,他被迫留学日本,攻读法政专业。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回国后,曾做过兵运工作。1919年春,经李汉俊引导和介绍,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读物和革命刊物,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创办武汉中学,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向青年传播革命理论,为武汉建党奠定思想基础。同年秋,与陈潭秋、包惠僧等共同发起成立武汉共产党支部,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在铁路、纺织、运输工人中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19217月,代表武汉党组织出席中共一大。

湖北党组织的另一名代表陈潭秋,生于1896年,字云先,湖北省黄冈人。1913年,入武昌省立一中,后又入武昌高等师范英文系,1919年毕业。在五四运动时,他曾带领同学参加游行示威。同年夏,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武汉学生参观团,到上海开展革命活动,并结识董必武,即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回武汉后,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以记者身份到工人群众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与董必武等创办武汉中学,培养革命青年,并亲任英文教员。同年秋,与董必武等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武汉支部。1921年,代表武汉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

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毛泽东,生于1893年,字润之,湖南湘潭人。1911年在长沙参加了辛亥革命后的新军。1913年,进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次年该校合并于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校他就读四年。19184月,他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同年秋,由长沙到北京,结识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加运动,并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传播新思想。同年底,他为开展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第二次到北京,通过与李大钊等人的接触,他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随后,他由北京抵达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送行,在半淞园讨论会务时,他明确提出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在上海停留期间曾多次与陈独秀接触,商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共产党等问题。通过北京和上海之行,他已完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年7月他回到长沙,任第一师范附小主事,筹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开始建党活动。19217月,代表党在长沙物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

长沙党组织的另一名代表何叔衡,生于1876年,字玉衡,湖南宁乡人。1895年考取秀才,当时已具有反清思想。后曾在云山小学教书,提倡新学。1912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讲习科学习。1914年,在长沙楚怡小学和一师附小教书。1918年,参加发起新民学会,是该会最早的、年龄最大的会员。1919年,他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并被选为新民学会执行委员长。1920年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并接办《湖南通俗报》。同年,参与创办“文化书杜”,共同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协助毛泽东从事建党工作。19217月,代表长沙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他是13名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代表。

广州共产党组织的代表陈公博,生于1890年,广州南海人。1905年,因其父参加反清活动被捕而逃往香港,在报馆任校对谋生。1907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北大毕业后返广州办《群报》。1921年初,参加广州共产党支部,并任高等师范、法科专门学校教授,宣传员养成所所长。7月代表广州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

广州党组织的另一名代表包惠僧,生于1894年,曾用名包晦生、鲍怀琛,湖北黄冈人。1917年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曾在武昌教书,后任新闻记者。1919年,赴北京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在北京大学文学院旁听。1920年在武汉参加共产党,曾任武汉临时支部书记。19217月,受陈独秀委派参加中共一大。

济南党组织代表王尽美,生于1898年,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人。于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他积极投入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成为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同年冬天,他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并主编《励新》半月刊。1920年,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与北京共产党支部取得联系,成立济南共产党组织。19217月,代表济南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

济南党组织的另一名代表邓恩铭,生于1900年,曾用名黄伯云,字仲尧,贵州荔波人,水族。1913年入贵州荔波县桂花书院高等小学。1917年来到济南,次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1919年积极投入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并出席山东各界国耻纪念大会,作为学生代表赴京、津地区开展活动,结识了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年冬,与王尽美共同发起“励新学会”。1920年,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建立济南共产党组织。19217月,代表济南早期组织参加中共一大。

日本东京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周佛海,生于1897年,湖南零陵人。1917年去日本求学,在第一、第七高等学校学习。1920年暑假回国时,在上海参加共产党。19217月,代表留日学生党员出席中共一大。

综上所述,到达上海的13名代表中,最年长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仅19岁。他们平均年轻只有28岁。此时,他们为着一个理想——解放中国的劳苦大众,为着改造中国的社会,为着实现国家独立,为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已汇聚在一起干一件惊天动地大事业。

   
 
 
嘉兴市图书馆 全国文化共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