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畲族舞蹈刍议 
副 标 题
 
作  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0-08-11 09:35:00 
                                      

我国畲族人口有70多万,人口数量处于全国56个民族的第22位。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丘陵山区,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山地农耕民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也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较普及,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解放后,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对本民族舞蹈提点肤浅看法。

一、畲族舞蹈在旧社会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故以往有的文艺研究者说畲族没有舞蹈,其实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畲族的把道教与盘瓠神话故事相揉和的原始性宗教《传师学师》(也有“祭祖”、“做阳”、“做聚头”等叫法)和治丧中的《做功德》集了畲族舞蹈的精华,其他如求神驱鬼治病的“打癀”,“求神祈雨”,“做福”、“做醮”保平安,非正常死亡者治丧中去病魔的“拔伤”,不做功德也要做的送亡魂上位的“背老伽”,祠堂祭祖等活动都跳舞。旧社会的古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①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岁首祭先,杂揉鱼肉酒饭于槽,扣槽呼号为礼。”

②董作宾《福建畲民考略》载:“其族有最大典礼,于元月元旦日举行之,即祭祖也。”

③史图博、李化民《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在绝对秘密举行的宗教节庆中,如今盘瓠对畲民仍起重要作用而被模仿(注:实为《学师传师》活动)。”

④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畲民举行祭祖大典礼,据说有许多歌舞,惜未曾亲见。作者曾见过端午节的祀祖,亦有简单的巫师舞和歌唱,并有锣鼓相和(注:实为祠堂祭祖)。又有一种游戏舞,以长板一条,中间隔(应为“搁”)在板凳上,板之两端坐两人,动作一上一下,……(注:实为卜卦一种,名“问凳”。浙少师将其创作为名叫“稳凳”的体育娱乐活动)。”

⑤《韶州府志》卷十一:“七月十五日祀其祖,……小男女衣花衣歌舞为侑(注:亦是祠堂祭祖)。”

⑥卞宝弟《闽峤 酋轩录》卷一《霞浦县》:“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少长辟相击节,主丧者盘旋四舞(注:做功德也)。乃焚木拾骨,置诸罐,浮葬林麓间,将徙则取以去。”

⑦《赤雅》云:“瑶名畲客,古八蛮之种……皆高辛盘王之后,……种落繁衍,时节祀之。……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奏乐则男左女右,铙鼓、胡芦笙、勿雷、响瓠、云阳,祭毕合乐,男女跳跃,击云阳有节,以定婚媾。侧具大木槽,扣槽群号。先献人头一枚名吴将军首级,予观祭时,以桄榔面为之,时无罪人故耳。设首,群乐毕作,然后用熊罴、虎豹、幼鹿、飞鸟、溪毛各设为五坛。七献既陈,焚燎节乐,择其女之姥丽娴巧者,劝客极其绸缪而已(注:是为《传师学师》活动。可见并非极其秘密举行,给了汉族的作《赤雅》的文人观看,他作了表象的常细记录,没有看懂实质内容。)。”

可见解放前的畲族舞蹈尚处于原始阶段,与兄弟民族在这种阶段是一样的,是以“沟通人神”为目的的,巫术在发挥作用的舞蹈。正如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所述:“巫术总是包含着像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并且它们不是作为边缘因素而作为中心因素。”

二、《学师传师》可以说是畲族民间流传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剧。

从学过师的人授有一颗木质方印为“日月紫微星太上老君”几个字来分析,日为大明之神,月为夜明之神,紫微星为北斗星,是众星之母,太上老君为道教教派正一道树立的至尊之神。可见《传师学师》活动是受正一道影响的。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代,元代曾由皇帝举持招佛教与道教在北京进行大辩论,结果道教辩输了,正一道被迫退到我国江南东南沿海一带丘陵山区活动。而这一带受南宋统治影响最深,是畲汉人民居住区,元代统治阶级又把汉人列为第三等级,南方少数民族列为第四等级,这一带抗元斗争时起时伏,元代统治的90来年当中从未间断。据元史记载,福建曾形成“畲军”,《元史》卷九八《兵志》载:“福建之畲军,则不戌他方者,盖乡兵也。又有以技名者:日炮军、弩军、水手军。应募而集者,日答喇罕军。”“答喇罕”为畲语记音,记准确应为“搭喜欢”,意为自愿搭伙。《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纪》九记载:“建宁政和县人黄华,集盐夫,联络建宁、括苍及畲民妇自称许夫人为乱。”于至元二十一年黄华起义失败,八月“放福建畲军,收其军器,其部长于近处州民官迁转。”第二年八月“令福建黄华畲军有恒产者为民,元恒产与妻子编为守城军。”至元二十四年闰二月“以宋畲军将校授管民官,散之郡邑。”畲民在这种斗争失败后被迁徙的情况下,正一道来活动,将道教内容与盘瓠故事揉合起来,产生畲族的原始宗教。《传师学师》活动中主要是以歌舞形式反映龙麒上闾山学法不怕艰苦的内容。挂在照壁受香火的是“三清”,挂在走廊不受香火的是“祖图”。

《传师学师》由学过师的人举持,带领未学师的人也参加歌舞,介绍其成师。可比作佛教的“剃度”、基督教的“洗礼”。按规定畲族男子十六岁始可以学师,故有的学者把其称为“成人礼”。

学师的主持分工为:东道主(主师公)、证坛师、保举师(有几个人同时学师就有几个,相当于介绍人)、引坛师、度法师、监坛师、净坛师、专职师、下老师、西王母(保举师的妻子,凡当过西王母的妇女也和学过师的男子一样授有木印,死后也要做功德)、陪伴(陪西王母的姑娘)、东王公。这里值得一书的是“下老师”,畲民对汉人称“下老”,相传畲族在大迁徙中,一位汉族蔑匠帮过大忙,学师时也请他参加,后来他眼瞎了,就瞻养他过世,他死后一直保留他在学师中的位置,以示敬仰。这也说明了《传师学师》产生于元代。

按规定学过师的人以能传代为荣,未传代者为“断头师”,做功德时要以学师过的人代替当孝子。学过师的人必须做功德,据说这样亡魂到阴间会受到优待,可骑马带兵。但传师学师和做功德都要三天三夜,开支较大,穷苦农民开支不起,故《学师传师》没有全民族铺开。解放后基本上停止活动。据笔者知道,邻近只有丽水山根和景宁渤海的叶山头、上寮三个村现在还能拼起班子做。还能做功德的地方较多,但多是为以往学过师的老人尽孝人责任来完成。

1987年搞民间舞蹈集成时,浙江省已把《传师学师》、《做功德》两部畲族舞蹈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其中功德舞就是雷森根编辑的。福建省把霞浦县崇儒乡雷成兴老人的祈雨活动编为“祈福”舞,载入宁德地区分卷。1993年,广东民族研究朱洪等同志把潮安李工坑的“招兵”节(实为做“太平醮”)作了详细记述,载在《畲族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雷先根编写了景宁《畲族志》,后又参加了编辑丽水地区《畲族志》和《浙江省少数民族志》,这三本志书都对畲族舞蹈作了一定论述。特别是省民族志中这一章由熟悉情况的畲族老同志蓝云飞编写,对其中的“造寨”、“造老君殿”、“造井收师”、“团兵”、“告神敬酒”、“招兵”、“排兵”、“前三三后三三”、“引坛”、“把界坛”、“打五狱门”、“做引魂”、“撩鹤”、“退兵山头”等段落的曲、词都作了记载。

畲族以往的民间舞蹈,一般都是为祭祀而舞,表演者多为男性。动作大多是坐蹲步、悠荡步、软步、两步半,左右对称、双膝微曲,与山地农耕附加狩猎的生产生活有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种根源于劳动的“原始艺术品”,“是按照其族类的尺度与需要而创造”和“按照美的法则而创造”的(55年版《哲学经济手稿》第17页)。

三、舞蹈只有从以娱神为目的中脱胎出以娱人为目的的时候,人们才有了自觉的舞蹈意识。从此,舞蹈也产生了分野,首先一类是民众的自娱为主、业余的不以追求盈利为主的社会文化活动;第二类是娱他为主,专业表演为主,以宣传教育和追求盈利为目的的表演性舞蹈;第三类,当然是随着宗教的发展,为宗教祭祀祷念的仪式舞蹈也在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畲汉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很多新歌和新舞。据丽水地区《畲族志》记载,丽水地区范围内就有《采茶舞》、《畲民欢乐舞》、《姐妹采棉》、《桔子丰收》、《月圆》、《银耳花开》、《选种》、《凤凰彩带飞北京》、《绘新图》、《庆丰收》、《赶歌会》、《追赤郎》、《醉》、《追新娘》、《幸福水》、《巧相亲》、《老队长从北京回来》、《月到中秋》、《插花娘》等舞蹈。从其他地区引来的有《新女婿》、《采樵舞》等。1980年由丽水地区组队代表畲族参加全国第一次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演出节目有《凤凰彩带飞北京》、《银耳花开》、《新女婿》等,演出三场,《新女婿》都为压台戏,当时雷森根就扮演“新郎”。载誉回杭,省委宣传部召开茶话会,副部长于冠西即席作诗云:“人言畲乡风光好,水绿山青人品高,‘银耳花开’花灿烂,‘凤凰彩带’云中飘,京华争夸‘新女婿’,‘畲乡春深’花正茂”。

1994年,日本福井举行环日本海国际民间艺术节,浙江与福井是联宜省,景宁组织畲族文化艺术代表团参加,演出节目有《灵刀舞》、《木拍舞》、《采樵舞》等。畲族舞蹈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1998年,丽水市文艺部门创编了反映畲族文化特色的四幕风情歌舞剧《畲山风》,集40多年来畲族民间文艺创作成果之大成。1012日在景宁首演,1110日赴京在海淀礼堂演出,12月向在杭召开的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演出,获得各界好评。进一步完善后,现在正(20019月)代表浙江畲族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至于民间自娱舞蹈,首先应该提到传统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舞狮、舞龙和接受当地汉族表演为主的来畲村演出的舞鱼灯、跳花鼓等;其次是七十年代初的大队(等于现在的行政村)办的文艺宣传队,确实自编自演了不少让社员娱乐节目。后来演变为“农村俱乐部”,但不如“文宣队”的普及与热闹。“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村村办文宣队的形式对普及社会文化活动还是值得肯定的。笔者曾在当年见过云和三坑岭的文宣队用唱哀歌的舞蹈反映旧社会畲民苦难,可以说也是畲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发展。

四、畲族舞蹈发展的思考。

舞蹈可以说是一种高级体操,人体和其所握的道具在一定节拍指挥下活动,歌声或器乐声即是舞蹈的节拍,又与动作造型融为一体形成直观的文学诗章。所以说舞蹈也是一种文化财富。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其中重要项目就是发展健康向上的舞蹈。发展舞蹈也是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此当中,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就具体谈畲族舞蹈时,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基础。现时的畲族舞蹈,就农村来说是祭祀性舞蹈在衰退,活动越来越少,去学的人也就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和时间两个条件都促使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迫切需要一种剥除宗教外衣的载歌载舞的文体活动。就其以往创作表演来讲,都是为了“汇演”、“比赛”之任务,许多县级文化工作者知道,拿通常的汉族体材歌舞去,比不过人家,而拿少数民族歌舞去,可稳得奖项,演出也和商品一样“物以稀为贵”。而创作群众能参与可在乡村推广的节目较少。

所以,一方面是要创作出更多更精的舞蹈,即所谓“阳春白雪”,走上舞台、电视、电影。另一方面又要创作出群众平时文体活动所需的节目,即所谓“下里巴人”。二者要兼顾,不能偏废。“下里巴人”只是舞技简化点,不太讲究道具,受场地限制少些,但有更多人能参与,其精神实质是与“阳春白雪”要求一致的。

要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笔者认为:

首先,要有人才。人才包括研究、创作、表演、组织等各方面人才。有全才者当然好,但全才难求,有一方面特长的都要重视。最重要的是对热心于少数民族文艺的汉族文艺工作者要关心、支持和鼓励。《自治法》第七十条就有规定“对他们(包括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给予适当照顾。”各级政府应该拿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鼓励政策。同时,要重视畲族文艺人才的培养。笔者曾知道1980年中央民族歌舞团要找一位畲族,从杭州、丽水、温州、福州一路找去,到福州才从军区找到一位会歌舞的畲族,可惜她不会讲畲语不会唱畲歌,又不适合,至今团里还缺畲族方面人才。中央民族大学的音乐、舞蹈、美术系以及福建、浙江和其他地方的有关院校招生时,应该给畲族定向名额,逐年招收一批畲族学生,使他们今后挑起发展畲族文化的重担,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添砖加瓦。中央民族研究所和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民族工作机构,应该安排畲族文化(包括舞蹈)研究项目,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上述省文艺团体应该把创作、表演畲族歌舞作为任务之一。拥有畲族人口一万人以上的县应建立民族文化工作队,畲族乡相应建立文化站,把普及畲族歌与舞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各级文艺工作尖子,应该采取像行政干部一样的晋升制,逐级或越级提拔重用。

第二,要发展畲族歌舞,根本的途径是向兄弟民族学习,特别是向汉族学习。首先从畲歌改革着手,学习汉族歌曲格式,歌词打破长期不变的七字一句、四句一首的局限,逐步实行散文诗化,随之相伴的就是因词谱曲,曲调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所需保留的是夹“哩、噜、噫”等辅音的假声唱法,使其保留民族特色,起着婉转柔顺、运气扬声的作用,让本民族听众听了有亲切感。同时做到能用畲汉两种语言唱。单用畲语唱听众十分有限,难走上舞台、电视、电影。只能用汉语唱,则畲民认为不是自己的东西。畲歌是畲舞的内容介绍,也是灵魂,只有用好的新歌,才能把舞活起来,让他人看懂和更好享受。

第三,在祭祀舞中挖掘舞蹈动作素材和在生产生活习俗中挖掘舞蹈内容的同时,更要注意从民间故事中挖掘内容,我们已见到从祭祀中演变出《灵刀舞》、《木拍舞》等,从织带中提炼出《彩带舞》,我们认为从民间故事中是可以编导出很多歌舞的,比如福鼎的《月亮舞》就是从《太阳和太阴》故事改变的,是否可以把《雷公与闪电》改编出老年人歌舞。把《十二生肖》改编出儿童歌舞呢?我们想是可能的。世界上著名的芭蕾舞《天鹅湖》就是从民间故事中产生出来的。我们从中可得到启发。

第四,如何在乡村开展歌舞活动呢?要像正月舞狮那样去串户演出是不可能的,一年一度在几个县定点过“三月三”,又太少了。应该像以前文宣队一样,开展村际间演出,或乡文化站组织,正月里本乡到各村和乡际间交流演出。这样可以发动农村青年踊跃参加,产生许多优秀的节目。

我们在一些节日也开展篝火晚会,但缺乏像藏族“跑锅庄”那样众人参舞的热闹场面,笔者认为可以从灵堂行孝的“打粿儿”木拍舞中挖掘。1994年,在日本举行国际民间艺术节之前,日本文化财调查官来景宁调查,我们景宁在汽车站候车厅举行欢迎晚会,其中一个节目就是在“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做粿等亲戚”的歌声中,表演者徒手以“打粿儿”的舞步,面对面拍手后旋转扬手弓步前进,形成圈圈舞。六位日本友人看了几分钟就马上加入舞中,后来许多观众也加入,热闹场面不亚于舞厅里众人跳迪斯科。在篝火晚会或旅游场合,如果有人组织,叫一批会“打粿儿”舞的人带头起跳,肯定大多数人会融入,那将不亚于“跳锅庄”。“打粿儿”是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的,用这种曲调和舞步跳集体舞,取什么名称好呢?我们看就叫“跳月”吧! 

景宁畲族自治县

民族宗教事务局 雷先根

民族文化工作队 雷森根

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