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隋唐之际就已在粤、闽、浙、赣等省的交界地带繁衍生息了。我省的畲族集中在丽水、温州、金华等地的部分市县,其中景宁又是我省畲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畲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在五千年的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绽放着异采。畲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往往通过宗教祭祀、舞蹈体现出来,如:有追述本民族族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民间舞蹈,保留着原始的元素,浸透着巫术与宗教的意识。畲族宗教祭祀舞蹈历史悠久,在现今社会中还能从活跃于畲族民间中的“法师”、“巫师”在进行求神治病、驱邪祈福、祭祀祖先等活动中寻觅到那些远古时代留传下来的各种舞步和舞蹈形态,其所反映的内容与有关畲民族祖先的传说、神话联系密切相关,而这种联系又主要依附在畲民的礼仪习俗当中。笔者在八十年代末搞“民舞集成”的时候曾经就这方面作过一些调研,现再次提出,意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以求赐教。
一、 舞蹈的基本形成
畲族舞蹈成为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种重大祭典礼仪活动中留传下来。畲族人民由于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压迫,被迫到处迁徙,最后在荒山密林中立足下来,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希冀在虔诚的膜拜中消灾去祸,延年丰收,种族繁衍。所以巫术与图腾崇拜就自然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领域,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而依附在畲族宗教中的舞蹈就是畲族宗教祭祀中的一个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能看到的和所发现的畲族民间舞蹈几乎无不与宗教祭奠、祭祀仪式浑然一体,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传师学师》(又称“做阳”)是一种寓教育后代怀念祖先而世代相传的一种祭祀仪式活动。畲族人民把盘瓠的生平事迹绘成画卷,尊为“祖图”,祀奉甚虔。由此可见,传师学师是以神话传说为依据,崇敬祖先为心愿,在图腾崇拜与宗教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以前,畲族男子到了十六岁须“学师”,通过“学师”才能成为人,也称“红身人”。学过师的人终身吉祥如意,生时能为人传师,死后能在天为官;没有传过师的人被称为“断头师”,是不体面的。学过师的人可以取法名,并将法名与传师学师的日期写在一块红色布条上,结在祖杖的下端,成为了始祖的嫡系后裔,赐得尊称,准许穿“赤衫”,当法师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做功德》(又称“做阴”),是畲族人在成年后死去,家属为其“超度亡灵”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盘瓠世考》中载:“盘瓠因为游猎,……跳过大树,被株尖所伤,……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在“祖图”中也画有众人披麻戴孝在灵堂守棺,多人手拿道具,一人手擎写有“超魂超度”字样的木牌翩翩起舞;另外在畲族民间也有关于做功德的传说。做功德总的意义是对上辈先人的尊敬和祭奠,用法师(舞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谢大人的恩情”。
《打徨》是一种巫舞,据巫师的说法,《打徨》是在人犯病时跳的,意在捉鬼驱邪治病,内容大体是法师造好“九州仙楼”请来玉皇大帝,庐山祖师,调来天兵天将通过“行罡做法”、“捉鬼抢魂”、“放油火”等。病人将会自愈。
手诀是无声的语言,人们常常赖以表达思想感情,有时甚至连语言都难以表达的内心世界,通过手诀表达出来。畲族法师有时在舞蹈当中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势变化,模拟出神灵、动物等的各种造型,在祭祀、巫术活动做“道场”为“防身打鬼”而用。手诀,既法术之意,具有所谓的“神力魔法”之功能。
巫术应该是畲族的原始宗教,由来已久。在《尚书.伊训》中说道:“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的起源可以说是畲族先民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作出科学解释,认为冥冥之中一定有神灵在主宰一切。巫就是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精神桥梁。当人们遭到不幸时便请巫师向神祈福,镶福消灾。巫师们用符咒仪式风与气候以及动物禾苗庄稼等遵从自己的意愿。他们主事星历、占卜、驱鬼、奉祀天帝鬼神,为人镶福。
总之,畲族宗教祭祀舞蹈的形成是畲族人民经济落后的表现,是劳动活动、神话传说的再现,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 舞蹈的形式与风格特点
畲族宗教祭祀舞蹈的表演形式根据每个舞蹈的内容有相通及不同之处。象《做功德》有大小功德之分,学过师(经过“传师学师”仪式)的人死后要做大功德,未学过师的人死后可不做,要做也只能做小功德。大功德要做工三天三夜,小功德只需做一天一夜。从做的段落来看,小功德只是大功德中的部分段落。做功德时亲戚朋友要唱哀歌,以歌代哭来悼念死者。做功德的动作粗犷、有力,最为突出的就是身体往下坐,屈膝、段挫而富有弹性,气氛庄严肃穆,充溢哀悼之情。舞蹈队形受场地的限制,主要以绕棺、横队、纵队、四角为主。二人时而相对,时而背向,边转身边行进是做功德的最具特色的队形。做功德所用的道具以龙角、灵刀为主。龙角一则起指挥作用,龙角一响,众人起舞;二则渲染气氛,在念、唱、或者舞毕,昂吹一阵,其声音浑厚、沉闷。灵刀(刀柄下面是铁环,环中穿着铁片,用手一抖会发出“嚓嚓”的声音)被视为能捉妖驱邪之神刀,无论在念还是在唱时、始终随着动作的强拍而击。这两种道具所发出的声音,更增添了该舞的粗犷段挫之特色,从而也达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该舞的曲调朴素,高亢,健朗,民族风格鲜明而独特。节拍上除结束句较为自由和为数不多的曲目出现多种节拍时而交替外,大多比较规整。节奏较平稳、简单。而《传师学师》的内容与《做功德》的内容很多是一样的,有“请师爷”、“造寨”、“造老君殿”、“造井收师”、“团兵”等。舞蹈的基本动作“坐蹬步”、“猎步”、“悠荡步”等都与《做功德》基本相同。因地域的不同,有些舞蹈的动作、服饰和道具等稍有不同。此外,法师在灵刀和龙角的运用及古老五音调的唱词配合这种形式,突显出了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打徨》属闾山教,有文武堂之分。文堂是为人死后“清扫”,其动作缓慢、斯文;武堂则意为收妖救人,其动作勇猛、粗犷。《打徨》的伴奏极为简单,舞蹈时锣鼓齐鸣,节奏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没有歌曲,多为念词。在同一段舞蹈中动作反复较多,常常在东南西北四方都要重复,舞蹈旋转动作尤为突出,有时也有即兴表演。整个舞蹈动作富有弹性,显得激烈,有阳刚之气。伴奏乐器有铜锣、扁鼓、小钹,伴奏时节奏变化不多。
三、 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畲族有着本民族的图腾信仰,而宗教祭祀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祭祀舞蹈就是这种精神生活的表现之一,带有迷信色彩,起到了精神鸦片的麻痹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宗教祭祀舞蹈在历史上、文化史上、民族史上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多功能作用。
(一)记载民族历史
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然而,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这些不同种类的文化艺术以不同的形式,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史。
在浙江景宁的畲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舞蹈都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舞蹈里,每一个姿态,每一个造型,都反映着该民族的生活习俗。从舞蹈的形象也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形体艺术,那些从传说中演变而来的舞蹈,那些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都与人类的劳作,战争、宗教祭祀等生活密切相关,是生活的直接反映。这些舞蹈可以令人重温民族的光荣历史,再现先祖的丰功伟绩,记载着先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浴血沙场的赫赫战功,从而激励和教育着子孙后代,自强不息。
(二)传播知识,娱神娱人
以前生产劳动及狩猎是畲族先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在先民的原始舞蹈中必然会反映出来,而这些模拟性较强的舞蹈为后人提供了形象的学习素材。
畲民以前均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娱乐活动极度贫乏,于是每逢有祭祖、祭祀仪式活动便成了畲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这也成了畲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一种文艺形式,不仅起到了娱神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娱人的目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如《传师学师》、《做功德》、《打徨》等舞蹈,人们可以在巫师精湛表演中欣赏到优美、惊险的舞蹈动作。
(三)促进现今畲族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这些宗教祭祀舞蹈作为舞蹈原始的素材,后来源源不断地被加工、提炼、充实或改编成为表演性的舞蹈,并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文艺会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2001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代表浙江省参赛的大型四幕风情歌舞剧《畲山风》荣获创作、表演双金奖;2002年参加浙江省广场民间(鼓乐)舞蹈大赛的广场舞蹈《木拍灵刀舞》荣获金奖;2006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代表浙江省参赛的大型四幕舞蹈诗剧《畲家谣》荣获创作金奖。《祭祀礼仪与做功德》还被列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有这些舞蹈均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
总之,畲族宗教祭祀舞蹈是畲族人民文化意识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宗教祭祀舞蹈所依附的畲族宗教活动,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种舞蹈不仅起到传播历史、传播知识的作用,同时对民间舞蹈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