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浅谈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 
副 标 题
 
作  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0-11-02 11:30:00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民族政策得以落实,畲族特有的风俗文化得以保护和继承。其中畲族舞蹈更是独竖一帜,在中国民间舞蹈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大型风情舞剧《畲山风》在京的成功演出,使畲族舞蹈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和关注。畲族独特舞蹈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舞蹈动作的形成

    山歌是畲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畲族人民长期以来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不管是生产劳动、嫁娶喜庆、闲暇共聊、谈情说爱、丧亡葬事,不管是在山上、田间,还是在会场、园户,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山歌声。山歌已成为畲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自古以来,我国的民族艺术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歌咏其声,舞动其容。因此,山歌这一丰富文化遗产,必然会对民族舞蹈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歌会上,畲族人民面带微笑,摇摆着身姿,以热情洋溢的歌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姑娘小伙则在歌声中向心上人投去含情脉脉的目光;有的则一边唱着讥讽、嘲笑、挖苦等俏皮的歌词,一边手舞足蹈。这些虽然平凡,但已证明畲族人民在歌唱时具备了舞蹈中两大要素,即表情和动作。

    除此之外,畲族的劳动生活对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畲族人民长期依山而居,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直到明清时期狩猎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处于重要地位。舞蹈中的猎步就是模拟祖先狩猎时忽快忽慢忽躲闪的情景而形成的动作。畲族舞蹈中最具有典型的动作是悠荡步座蹲步悠荡步一脚稍屈,一脚勾小腿至前,并加以双手自然向前摆,是根据赶走鸟兽的动作形成的;“座蹲步一脚踮地,双向下颤动,富有弹性,既沉稳又健美,这与山哈们居山生活中挑担登山或扛木头的姿态完全一致。

    二、畲舞的早期形态

    畲族由来风俗好呼巫”,“俗借师巫驱鬼祟。畲族与其他原始民族一样,对大自然的变化莫测,对人的祸福生死一无所知,认定冥冥之中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把持一切,故产生了神灵崇拜。因此,畲族舞蹈的早期形态是一些为祭祀而编排的代代相传的仪式舞。这类舞蹈大部分和图腾信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和祖先崇拜及民族起源传说合成一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老的宗教性仪式舞蹈做聚头”(亦称做阳传师学师”)这是部印记着畲族始祖业绩,衍生出原始宗教性礼俗并融进部分道教文化的祭祖长舞。此活动在畲族现代生活中已十分鲜见,如今只在一些与旅游有关的民俗活动中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此舞蹈以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等道具的吹、摇、碰、击声来烘托气氛。舞者刚健有力,粗犷而朴实。舞蹈的主要动作有软步、硬步、两步半等,大都以四角队和左右对称的舞姿重复舞蹈。贯穿了传师学师食神水学真法成大人等。这已成为畲族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素材,如《铃刀舞》、《木拍舞》、《畲山风》中的《冬祭》等皆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但由于历史原因做聚头在多数畲族地区已失传,唯有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澄照、郑坑,云和县梅源,丽水市山根、富岭,青田县章坑等地,现今仍保留古老的传师学师民间舞蹈。其次,是古老的丧葬祭奠习俗舞祭”(亦称做功德”) ,畲族没有文字,山哈们是通过做功德来纪念和歌颂自己的祖先盘瓠的丰功伟绩,并以此达到教育后人,尊敬祖先,孝敬父母的作用。关于此舞蹈的由来《盘古歌》中有载:“盘瓠因为游猎跳过大树,被株类所伤而终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有成及。另外在畲族传统祖图中也画有多人拿道具,一人手擎写有超魂超度字样的木牌翩翩起舞,众人披麻带孝在灵堂守棺,这也可能就是做功德的原始形态。据渤海区郑坑畲族乡老艺人雷月亮回忆,民国初期,做功德还非常盛行,往往主家比排场,艺人比技艺。现在在学师的山哈死后做,但规模已远远不如当年。此舞蹈主要以龙角、铃刀为道具,动作、队形和做聚头有些相似。最突出的是身体往下坐,曲膝,顿挫而有弹性,边转身边进行是其特色的队形。畲族祭祀舞蹈根据其内容不同,有祭祀性的通神驱鬼、祈福式的巫舞”(如《奶娘行罡》、《拔伤》、《打魁》等)和一些畲族村落在特定的时间(农历十月初一)“祭祀”“金贝大王娱神踏瑶舞”(亦称延生节”,族人共祭祖聚餐,舞蹈和祭祖舞中一节类同)等。有人评价畲族祭祀仪式舞是始祖神话的颂歌,民族起源的佐证,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结晶。我们从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遗憾的是,除此之外,目前能流传下来的畲族其他民间舞蹈形式还鲜有发现。

    三、生活风俗的影响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约在公元前一、二世纪,畲族人民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粤、闽地区,辈辈传承,代代相延。传说上古高辛帝时,始祖盘瓠抗敌有功,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他,婚后生三男一女。后来,盘瓠不愿当官,携领全家到广东潮州凤凰山定居,垦山园,筑梯田,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畲族。而其独特的传说和生活习俗,也为畲族舞蹈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纵观以往舞台上的畲舞,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约将近50的舞蹈题材来源于畲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风俗。正月里正月来,正月里正月正,正月里做米果来等亲戚。舞蹈《金米果红酿》就是根据畲家逢年过节做黄米果炊米酒的习俗创编的。畲家山居,畲民爱竹,畲民的生活从居住、用具,到肴食都离不开竹。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畲族还有摇毛竹的风俗(据传,摇过毛竹的孩子能避邪,趋长,快长快高)。舞蹈《摇竹》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舞蹈《听樵》其舞蹈节奏来源于吹樵时发出的抑扬顿挫的声响,舞蹈动作则跟砍樵时高低拧转的不同动态有着密切联系。其他还有舞蹈《行嫁》取材畲家婚嫁,新娘上门不坐轿与新郎同撑一伞踏歌步行的风俗,《选种》则取材于出嫁前新娘要选好种籽带去夫家, 《猎捕舞》舞姿豪迈雄健,动作淳朴刚劲,表现了畲族人民在狩猎过程的情景等。

    四、畲舞多形式的发展

    与畲族相依为命的山歌,与畲族血脉相连的生活风俗,是这一民族的象征,是区别其它民族的一个标志。将它们溶入舞蹈,必然会强化畲舞的民族性,艺术家们认识到这点后,就开始把山歌、劳动及风俗带入舞蹈,不断缩短它们的距离,使其有机地溶为一体,此后便出现了畲族歌舞,以歌叙事,以舞抒情,不断展现着畲家的生活、劳动、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现今已成为畲舞的一个主要形式,如畲舞《彩带情丝》以一段纯山歌蝴蝶成双翅膀翘,彩带一条束郎腰,太短娘女X接上织,太长连娘一起绕。即委婉地倾诉了娘女纯朴真挚、深切热烈、坚贞美好的爱情,又展现了畲家女子送彩带定情的民众生活。199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的《凤凰彩带飞北京》、《银耳花开》、《新女婿》等舞蹈也均以歌舞形式来表述其内容和情感。随着时代发展,现代意识,现代技法不断影响着畲舞的创作。在1990年云南全国少数民族单、双、三人舞蹈比赛中获二等奖的畲舞《畲山听樵》,以竹、刀鞘击打形成的变奏节拍作为舞蹈音乐,新颖、凝练而独具特色,体现了一种崭新创作思维。《春山谣》更与畲族传统体育稳凳相结合,增加舞蹈的技巧性,1999年浙江省大中专艺术节二等奖,并参加闭幕式演出。几年来各地三月三歌会,如景宁艺术节等都以广场文艺的形式出现,既丰富了畲家的民族生活,又使畲族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和热爱。1998年大型风情剧《畲山风》作、演出的成功,为畲族舞蹈的发展开拓了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方向,使山歌、舞蹈、生活、风俗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精湛的艺术魅力,将畲族舞蹈推向了一个高峰。

    五、新世纪畲舞的走向

     事物都是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中求得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畲族舞蹈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也是经过民间艺人和艺术家们不断革新,进化的结果。进入新世纪,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民族舞蹈要发扬光大,更需要舞蹈工作者能勇敢地突破自己,解放传统的束缚,发掘舞蹈艺术的另类空间另类思考。如陈维亚编导的藏舞《雪域雄鹰》将藏族传统的踢踏舞巧妙的融入源于欧洲的踢踏舞,无论从节奏上、动作上还是行式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畲舞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舞蹈家们还要系统地研究畲族的历史、环境、习俗、好恶诸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综合形成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想象力,扬长避短,以新颖的艺术想象,独特的心理编码去表现鲜活、巨变的现实题材,去把握新世纪畲家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