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郭盛蓬
采茶舞蹈,顾名思义,是因茶而起、在茶事活动实践中产生,表现劳动、民俗、独具风格的艺术形成。从山歌号子到茶歌茶诗,再到采茶歌舞,茶乡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语汇和舞蹈形象,以后融入采茶戏中,则成为此剧种不可忽缺的角色。即舞在戏之先,有戏必有舞。因此,研究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采茶舞蹈的形成
采茶舞蹈源于劳动,而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人类,据现存资料查证,咏茶之歌自西晋始,而茶舞则早在唐代,白居易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中就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且绕身”,“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茶山境会”是唐代湖州、常州两地主官员,在采茶时节各率领侍从、茶工、歌女到两州交界的悬脚岭举行盛大的歌舞竞技,品茗斗茶,饮宴联欢的盛会。在茶会上珠翠歌钟,青娥献舞,一派欢乐气氛。
再从一个历史故事中也可说明茶舞在唐代已经形成。传说唐代武则天皇帝在清明节召集文武百官于大殿,共商祀陵墓之事,时正值头水茶时节,上命设茶宴,与臣共品。布茶官令众官女上茶,官女们手端托盘,盘中布放四杯盖碗茶,敬送到各位大臣面前,跪顶给各位大人接品。大臣们高呼万岁,称感皇恩浩荡后,肃等皇上揭盖敲碗声响后,才能开碗品茶。
盛唐时期,女人的衣装华丽,官女们穿长摆裙,短装大袖,梳高云鬓头,配带珠环。领头的茶侍女快到皇帝座驾前时,不巧踩到裙子,双脚跪倒在座驾前,顿时茶倒碗烂。在宫廷大宴前出此差错,性命难保。皇帝容颜大怒,命将茶女架了出去,一大臣为救茶女性命,急中生智,奏本作诗:“清明布茶云水生,跪洒茶水谢天恩,历代祖宗巧先品,无奈茶女跪君前。”则天皇帝一听转怒为喜,命放了茶女,加封为领班。此后这女子为报答大臣的救命之恩,用诗头一句“云”字创出民端茶的“云步”,即走路时避免踩裙摔倒,用脚尖踢裙,脚掌落地,密步快行,后又将“云步”用于茶宴的官廷舞蹈中,使茶女更婀娜多姿,仪态万千。
南宋时代,采茶歌舞流传于浙江湖州、杭州等地,受到人们称赞,几位浙江籍诗人后为题咏,如钱塘人汪元量诗曰:“江头杨柳舞婆娑,万马成歌啮短莎。北客醉中齐拍手,隔船又唱采茶歌。”采茶歌与舞蹈表演相结合,变成了采茶灯,由浙江、福建传入广东,先在粤东盛行,再向粤中、粤北、广州地区扩展。如清康熙年间,广东番禺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
以缘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风俗篇”载:“元夕闹花灯,扮台阁铁翘驳脚故事,金鼓宣阗,笙歌嘹亮,少年弟子彩服擎龙狮,所到人家俱送酒肴银钱。”这些古老的龙舞、狮舞、装故事、彩灯舞,在南雄珠玑等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孕育了后来的采茶戏。
二、采茶舞蹈的特征
采茶舞蹈源于劳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茶农在上山下山,过桥越溪,摘茶制茶的过程中,创造了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动作。后来,又与各地民俗活动结合,创造了茶篮灯、板凳龙等载歌载舞的形式,代代相传,久演不衰,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1、采茶舞的“味”
“味”是通过舞蹈的“语言”、身体各部位的有机配合,在动作中形成的一种自然规律。其中还包括着思想情感的内涵、连接动作、动作间歇、道具的运用、力量的支配、表演的技巧等,可以说是静、动、情、意综合体现出来的。我们现在观摩某些采茶戏表演,感到不满意的就是没“茶味”,意思就是说采茶舞的特征没有在人物动作中表现出来,那么,采茶舞的“味”在哪?采茶舞是一种夸张性的歌舞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性、虚拟性和节奏性。茶农出门劳动需登山过岭以及进入灌木式的茶林中摘茶,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就创造了一种“矮子步”,也称矮桩步,表演山区行路的特殊神态。由矮桩步变换高桩步就表示登越高山峻岭。制茶需要采茶叶,从踩的脚法中又提炼了一种“踩步”。而要表现炒茶叶的神态,在男角服装左袖加一条长的“单袖筒”供演员甩舞。晾摊茶叶需要扇风,就以扇茶的扇子创造了“扇子花”舞耍。在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要擦汗就运用了“手巾花”的变化。可见“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手巾花”等,都是茶农在体验“茶”的劳动操作上面创造的表演动作,也是采茶舞的基本表演程式,而这些特征综合成为完整的动态形象时,采茶舞的“味”就展现出来了。
2、采茶舞的“活”
“活”是依情而“变”,“变”而生“活”。这是采茶舞表演的一个基本特点。例如:“扇子花”是采茶舞中的必须道具,“采茶没扇子,吃饭没筷子”,说明扇子在采茶舞中的重要性。但采茶舞中,扇子运用得很“活”,一是作为象征性的道具,使用广泛。可以用作扫帚、掸子、砍刀、钓竿、武器、盛器、马鞭、篮子、割刀等来表演;二是有多种表演形式,大的分类有“单扇花”、“双扇花”,表演动律以“摇”为主。男的有“开扇”、“转扇”、“摇扇花”,女的有“平开扇”、“望月扇”、“八字扇花”等,扇花似彩蝶纷飞给人美感;三是不同的耍扇花还可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情感和动作。如心悦风车扇、乐极抛用扇、自豪摇摆扇、心烦滚球扇、悲哀哭头扇等。配合人物行路有快步房磨扇、慢步倒提扇、过桥飘飘扇等。表现人物动作有上翻扑蝶扇,炒茶搓手扇,水中照影扇等,共有30多种扇子花。丑旦舞起扇子花,变化多端,构成丰富多彩的优美画面。老艺人常说“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不在肘,做甩袖筒右摆扇,十指牵着两臂走。”可见扇花的灵活与优美。
3、采茶舞的“点”
“点”就是在动作中,身体各部位在相互配合时,存在着节奏上的差异,也叫“节奏差”,但看起来又非常和谐。如“矮子步”,这是采茶舞中生与丑的基本步伐,具体做法是:屈膝蹲身、抬头、直腰;右手持扇在头上、胸前,或腰间舞扇子花,左臂舞长袖,前后、左右、上下自由摆动。以跳跃节奏行进,快慢自如、左右听便、进退随意,也可原地踏步。这样腕、手、腿、脚、头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节奏,他们之间节奏差别又是固定的,几乎到了感觉不到的微妙程度,完全要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去随时调整。生角的矮步应“老虎头鲤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紧稳住,膝头定三步。”丑角的矮步则是“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由于舞蹈动作完全融汇在完整的、统一的音乐之中,听觉形象同视觉形象和谐统一,因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
4、采茶舞的情、意、形
采茶舞蹈之所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主要有以下三点吸引人们:
①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舞蹈语言;
②具有鲜明多变的人物造型;
③具有风趣美好的故事情节。
有了这三点,就有了揭示人物心灵,反映现实生活,展现艺术美的必要条件。采茶舞强调“情”、“意”、“形”的结合,尤其重视情的真切,情动于中,意寄情于形。
采茶舞是民族化、群众化、生活化的艺术,富有浓郁的戏剧性、喜剧性色彩,所以从《九龙山茶灯》、《板凳龙》、《采茶歌》、《姐妹摘茶》到《俏妹子》、《钓枴》、《补皮鞋》等,都深受群众的欢迎。
三、采茶舞的发展
我们现在处于文化转型期,文化的发展产生某些危机和断裂,为寻求新的发展而转向横向开拓。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巨变:电脑主宰了工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电脑电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这种形势下,粤北、赣南各地经济富裕了,生活改善了,但对采茶舞蹈艺术的追求淡漠了,名为采茶剧团,大都上演小品、歌舞等,演员不练采茶功,编导不创作采茶戏,艺校采茶班的生源缺乏,后继无人,采茶艺术真的停滞不前吗?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大声疾呼,振兴采茶,发展采茶!
如何发展采茶舞呢?我的看法是:以不变应万变!
随着时代的步伐,山在变,水在变,社会在变,世界在变,珠穆朗玛峰还不停地长高呢……我们的民族舞蹈也在变。据说傣族的孔雀舞和鱼舞,在建国前都是带道具的舞蹈;据说《阿细跳月》最早弹的是小三弦,如今不但变成了大三弦,而且摇摆的幅度变大了,还增加领头人为统一舞步吹着哨音,采茶舞不是也由原来民间的“十二月采茶歌”变成了采茶戏,由“三脚班”变成了剧团,可以表现大型题材,人物众多的剧种吗?但是,变化中的延续性是民间舞相对不变的一面。孔雀舞快速小颤的“踮步”不变,刚劲有力的“起伏步”不变,手式不变。虽然模拟孔雀生态并吸收其他民族的舞蹈动作,但傣族民间舞三道弯形体和海绵的、柔中有刚的动律不变。我认为这个不变,对采茶舞的发展是重要的。试想,如果没有了矮、高桩步,没有扇花、踩步、云步和独具特色的采茶音乐,人们能认可这是采茶吗?只有具备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突出的个性,才会具有无限生命力,久演不衰的《采茶舞曲》载歌载舞,一直为人们喜爱。所以,什么不能变?构成采茶舞风格与特色的动作、形态不能变,即浸透了地地道道原汁味的动作、形态不能变。万变不离其宗。
但民族艺术是一条流动的历史长河,要不断注入新时代基因和血液,特别是当处于某种历史转折期,仅仅满足于历史的传承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大胆地吸收借鉴,以激发本民族艺术新的活力。当然,任何艺术都有排它性,只吸收借鉴而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就会失掉自己的的生存价值,保持特色,广泛吸收,勇于创新,才是发展民族艺术的期望之路。我们在创作采茶歌舞《摘黄烟》中,曾有过深刻体会。《摘黄烟》在七十年代省专业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后经反复修改,九十年代全省职工文艺会演中再获一等奖,演出至今,仍受到观众的欢迎,在音乐设计、舞蹈语汇的设计上都有所创新,艺术手法上亦有新的突破,如姑娘们用草帽和手巾代替传统的扇花,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又保留了采茶舞的特色,一路翻山越水,丰收景色如画,用草帽舞、碎步等表现快步如飞赶路忙,山乡处处好风光的美好意境。在设计“摘烟”的舞蹈动作中,我们运用传统的男角矮步,让姑娘们脚踩矮步,双手摘烟,前进四步后,以民间舞的“晃手”加大动作范围,最后以“侧虚蹲”亮相,又借监了芭蕾舞中“迎风展翅”、“倒踢紫金冠”的动作成份,使感情表现更奔放,这一动作反复进行,构成了一起一伏的舞蹈图案,配上“哟嘿”的劳动号子,充分表现出姑娘们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氛。“对歌”是又一体现采茶歌舞情韵的安排,在一段紧张的摘烟舞蹈后,姑娘们与大爷俏皮地对山歌,挥动毛巾,载歌载舞。我们运用采茶传统“耍手绢”的技巧,同时借鉴吸收东北秧歌“手巾花”的动用,融会贯通,如唱到“劈山引水灌良田,新开水渠银光闪”时,设计姑娘们排成一行,云步移动,手舞八字形的毛巾花,雪白毛巾形成一线,上下翻动,好象小渠流水哗哗向前,同时表达姑娘们活泼、喜悦的心情,还运用对抛手巾的动作,使对歌舞蹈达到高潮,在接近尾声的一段歌舞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设计姑娘们手捧一迭迭烟叶堆成“烟山”,姑娘们围之绕之,欢唱起舞,大爷在“烟山”上踩高桩步起舞,反映兴高采烈庆丰收的情景,最后的亮相意味深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采茶舞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结晶,它象一朵娇艳的山茶花,需要人们的珍惜和灌溉。然而,艺术创作毕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随时代的发展同步演进。我们希望这朵山茶花广采众长,沐浴着阳光雨露,开得更鲜艳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