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谈畲族谱牒文化的基本特点 
副 标 题
 
作  者
许旭尧 
文章来源
南方网 
发表时间
2010-11-19 11:13:00 
 

来源:山客之家   作者:许旭尧

摘 要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文章对浙江畲族的谱牒文化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关键词 谱牒文化

    畲族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迁徙并定居于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深受汉族影响,畲族传统文化与汉族封建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畲族笃信祖先崇拜,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封建宗法思想使他们非常看重血脉谱系和家庭源流,重视家谱编修,"不画祖图为供奉者谓之不孝,不修敕书族谱者谓之不顺,"1"族谱实乃家宝,必须先于他物而珍重弗失"2,因此有为数不少的明清民国家谱和其他谱牒资料留传下来。那么,畲族谱牒文化有哪些特点,与汉族有何不同,又有哪些联系?对这一问题,本文拟以畲族谱牒资料为基础,结合畲族的历史变迁、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作一分析和讨论。

    环境、人口与历史是每一民族文化的基础,畲族文化也是从特定的环境、人口和历史上发展形成的。畲族最早的居住区域在今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畲民们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僻壤穷山中拓荒垦殖狩猎,与外界鲜有来往,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唐代中期,朝廷在此设置郡县,随即有大量汉民迁入,畲民不堪唐政权的封建压迫和歧视,被迫四处迁徙,部分畲民开始向闽、浙、赣边界转移。在迁移--定居--迁移的过程中,畲族与汉族文化不断加深接触,吸收了汉族先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民族生产力有了提高。明清时代,畲民大量落籍闽东和浙南,这两地成为畲族最大的居住生活区域。至此,畲民也逐渐由游耕和狩猎经济发展为定居农业经济,由原先的聚族而居转变为"大分散,小集中""民僚杂居"形式。畲族村落与汉族村庄交错分布,互相间有一定距离,又相距不远,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极大促进了两族的交往和沟通。畲族人口稀少,大分散小集中地杂处于汉族强势文化的包围之中,其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势必发生深刻变化。尤其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接受的是纯粹的汉族封建文化的教化,且随着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畲汉文化和习俗逐渐融合趋同,表现出广泛的一致。畲族谱牒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毫无例外地接受并留下汉族文化的深深印记。

    1师法欧、苏,承袭汉族谱牒文化。这是畲族谱牒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

    浙江畲族大多修有各姓支族家谱,这些家谱多数依据入浙前旧谱续修,亦有分迁各地后续修的分支宗谱。清乾嘉以前,家谱为手抄本,后有线装刻印本。现存的畲族家谱最早的修于明代中期,其余多修于清后期和民国期间。畲族家谱包括谱序、凡例、源流考、家训族规、仕宦录、祖先像图、祖祠祖坟图、传记、排行字头,世系图、行第等等,内容与汉族家谱相同。

    与汉族相比,畲族的封建化程度相对低一些,但是对家谱的重视程度绝不逊于汉族。畲族修谱的出发点除了宗教意义的对祖先崇拜因素之外,同样有明确的封建宗法家长制思想。"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谱者,所以联支派、别昭穆、明尊卑、分长幼,使瓜瓞绵绵,秩然而不紊者,皆赖谱有以统之,是则谱之所系大已哉。"3这样的文字内容与汉族家谱序言何其相似乃尔。

    畲族修谱奉欧阳修、苏轼谱式为圭臬,"家谱系图遵欧阳氏仿史记年表世经人纬之法,而行第则遵苏氏仿礼家宗图派联系属之义,今合二氏方为尽善。"4编修过程中,均按照欧苏谱式并参考汉族家谱规范操作,"窃取欧苏意,将增谱牒修。辛勤推本实,仔细探源流。懿范非新立,规条本谋旧。小心虞有错,谨理免天尤。昭穆行行究,支图代代。庸才司监督,告竣以心留"5,便是畲族修谱情形真实的历史记录。

    历史上,蓝雷钟三姓中有一些有经济能力的族房为把家谱修得更规范、更体面一些,常延请当地汉族文人名士或者职业修谱先生主持修谱,或请他们为家谱作序写传撰文献诗。这种做法也使畲族家谱与汉族家谱更易趋同一致。通观各种畲族家谱,从内容、体例、结构到装帧、款式都模仿汉族,几乎就是汉族家谱的翻版,足见畲族谱牒文化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2、创造本民族特色的谱牒资料--祖图、高皇歌。这是畲族谱牒文化的特点之二。

畲族是杂散居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传统文化相比,畲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文化上的弱势地位使畲族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对汉文化既模仿又抗拒的民族文化心理,强烈的民族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在吸纳汉文化的同时,力图保持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独立性,创造出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色。这一点在谱牒文化上也得到体现。畲族祖图和高皇歌便是汉民族所没有的图画和诗歌形式的谱牒资料。
祖图用彩色颜料在白布上绘制而成,完整的一堂祖图包括三清、十王、射猎师爷、打猎师爷、本姓始祖、左右门神、金鸡、玉兔和长联等画像。其主体是两幅描绘、解析畲族始祖盘瓠传奇经历和盘、蓝、雷、钟四姓由来的连环画式长卷,畲族称为长联。

盘瓠是神话传说中人物,被畲族尊奉为始祖,有图腾崇拜含义。祖图将传说内容按情节用图画形式绘制下来。因传说内容有繁有简,所以长联也有长短之别。在畲族人民中,盘瓠传说早已不是普通意义的神话故事,而是神圣的民族起源信仰,祖图也被奉为民族圣物。

高皇歌,亦称盘瓠歌,以盘瓠传说为基础创作,叙述盘瓠出生成长,揭榜平番,变身完婚,生儿育女,高辛封姓,辞官入山和打猎殉身的身世经历,内容与祖图相同。高皇歌有各种手抄本流传,在畲族群众中世代传唱,被誉为畲族起源的民族史诗和英雄史诗。

祖图和高皇歌分别以美术和文学的形式记述和解析畲族起源,是传统家谱之外有特色的另类谱牒资料。特别是祖图对畲族族源作了形象的艺术图解,画面生动,效果直观,比纯文字形式的家谱和高皇歌更容易为人理解记忆和接受。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年第3(总第95)许旭尧:谈畲族谱牒文化的基本特点。

3、独有的祭祖图、祭谱习俗。畲族尊祖图为民族圣物,家谱为传家至宝,在社会生活中极受虔诚。民间有祭祖图和家谱的习俗,这是畲族谱牒文化的特点之三。

蓝、雷、钟三姓各支系畲民修完家谱后,要汇集各房代表举行祭谱仪式,然后正式付梓刊行。

仪式由族长作家庭全权代表,由师公具体操作进行。整个过程郑重而繁冗,祠堂正厅设道教诸神和地藏、土地、地府十殿王灵位,供三牲等祭品。先在野外接请本支系祖宗神并安于灵位,献祭诵传。接着在正堂为先祖诵经唱书超度。师公翩翩起舞唱诵,余者奏乐鸣金和唱。然后在祖神灵台前宣读族谱中高辈份者行第,一边读一边在族谱的上下代之间划一红线,表示各宗各房血缘子孙的延续关系,最后送神纳钱结束。接祖、报第、送祖之时,均由族长伴跪。祭谱仪式自早晨开始至翌日凌晨结束,无异于一场畲族传统的功德道场。祭谱习俗已延续数百年之久,目的是祈求祖宗神灵宽恕修谱中可能出现的疏漏,保佑族人平安发达。

祭祀祖图的习俗起源甚早,至今仍在浙江景宁、云和畲区流行。每年正月初八,同祖同姓畲民翻山越岭齐集本姓祠堂瞻仰和祭祀祖图。祠堂正厅四周悬挂祖图,中间摆放祖杖,开启家谱,供奉果馔,焚点香烛,燃放鞭炮。先由本族德高望重者口念请唱名,领唱《祭祖歌》,"要知祖公出哪朝?棉帛上头祖图描。山哈(畲族自称)代代来祭祖,荫出子孙个个孝……"。歌毕,按辈份大小一一向祖先祭拜。然后主持者带领族众瞻仰祖图,并逐幅讲解祖图上始祖盘瓠离奇、有趣的神话故事。中午,族人们在一起吃"太公饭",喝酒吃肉,愉快地谈收成,谈家事。夕阳西斜时,人们还要在祖图神前点燃一支香,焚烧纸钱锡箔。最后,主持人送神、谢神、封族谱、封祖图。

畲族把盘瓠图腾和祖先崇拜融合交织在祖图中并加以祭祀,目的是敦亲睦族,增进族人的沟通和凝聚力,祈求祖先消灾赐福。

4、此外,畲族在承袭汉族谱牒文化的时候,没有完全照搬,他们根据本民族习俗,在取名和排行字上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畲族家庭成员一般有小名,本名(书名),还有法名和讳名。法名是专为经过传师学师活动的男女所取的,讳名则是专在死后办白事时使用的,汉族没有法名和讳名。

畲族蓝雷钟三姓使用固定不变的辈份排行字,蓝姓为"大、小、百、千、万、念"六字;雷姓为"大、小、百、千、万"五字,没有念;钟姓为"大、小、百、万、念"五字,没有千。排行字循环使用,周而复始。这种周期性重复的排行法必然造成前后辈排行字相同的弊病。

在排行方法上,畲族有男不排一,女不排二的特殊规定。比如同一祠堂的雷姓""字辈中有男姓二十人,女姓十人,则排行依次为雷大二郎、雷大三郎……雷大廿一郎,没有雷大一郎;女的则为雷大一娘,雷大三娘……雷大十一娘,没有雷大二娘。之所以男不排一,女不排二,是要把一和二留给夭亡的未满十六岁的少年儿童。

畲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历史上受汉族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就传统文化而言,在畲汉两族漫长的交往共处中,畲族几乎全盘接受了汉族谱牒文化。但是,他们也创造了本民族文化心理所需要的、寄托民族信仰要求的新的谱牒样式,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萌生,进而传承演变形成与此相关的社会习俗。这些特点融为一体,构成了今天人们所感知的畲族谱牒文化的历史概貌。

 

 

 

 

 

参考文献

1. 景宁敕木山清代蓝氏宗谱手抄本

2. 丽水市巨溪清光绪乙巳年《宣邑钟氏宗谱》

3. 丽水市老竹镇清道光三年《冯翊雷氏宗谱》

4. 清光绪甲辰年《宣邑雷氏宗谱》凡例

5. 丽水市赤坑村民国22年《汝南郡蓝氏宗谱》增修宗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