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浅谈霞浦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保护价值 
副 标 题
 
作  者
王承锐 
文章来源
南方网 
发表时间
2010-11-19 11:42:00 
 

来源:山客之家   作者:王承锐

 

一、白露坑地域、环境与历史造势

    白露坑,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五公里。东邻沙江镇围江村,西接芹头村,南抵仙东村,北靠红山。全村由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岔头、东瓜坪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45户,人口1420人;其中畲族335户,人口1378人,畲族人口占98%,以钟、雷、蓝三姓为主,是霞浦县最大的畲族聚居村。全村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2300亩,茶园面积460亩,果园面积520亩。

    白露坑地处沿海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东经120度,北纬27度,年平均气温16~18度,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暖夏凉,霜雪少见;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季风特点显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较为突出。境内层峦叠伏,山明水秀,风光宜人。

     历史上,霞浦的古官道从白露坑半月里自然村横贯而过,经东吾洋、官井洋水路通往宁德、罗源、连江和福州等地。东吾洋、官井洋是太平洋沿岸少有的大陆内海,这里是著名的大黄鱼天然繁殖地,水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海上明珠"之称。一度的交通便捷和经济发达,使白露坑成为商贾必经之地,给当地带来了繁荣和活跃。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公路的兴建,原来的白露坑已成地处僻壤,交通相对闭塞之地,使这里的畲族文化遗产得以留存,纯朴的畲族民俗风情延续至今。

     据县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与中叶,畲族已相继进入福宁(今霞浦县境)。蓝姓"汝南堂"三大支派中的始祖雷贵于清康熙初年(1622--1664年),从上杭县迁入牛胶岭村。雷姓"冯翊堂"五大支派中的始祖祖发的二世三房文寿居溪南半月里村;钟姓"颖川堂"二大支派中的始祖十一世孙七从福安迁入白露坑村。岔头、东瓜坪村姓氏以钟、雷、蓝三姓为主,交融相处。

    白露坑村作为始迁地,钟姓发族最为兴盛,四百年间,已繁衍二十四代,丁口多达近千人。半月里自然村的雷姓发族则次之。牛胶岭村的蓝姓发族后来人口大量外迁。

    白露坑无论从畲族人口和文化积淀上看,堪称闽东第一畲村。福建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仅闽东地区的畲族人口就有18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40%,霞浦县畲族人口4.1万,名列全省第二位。

    二、白露坑与畲族小说歌的历史渊源

     畲族素有盘歌、对歌的传统习俗,这种以歌代说、以歌当哭、以歌传情、以歌达意,贯通整个生活的行为,霞浦畲民贴切地称之为"歌言"

    歌言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只有语言并无文字,常借汉字把畲语音韵记入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受教育机会不多,便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也每每向往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歌手。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民歌的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情感,以歌论事,扬善抑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最初的歌言形式单一,内容简约,多为一事一议,没有故事情节,有感而发;对日常劳动和生活起居即兴言唱,相对较短,无法对畲族历史和重要人物进行刻划和颂扬;加上当时汉族戏剧和话本小说的兴盛,与畲族的山野文学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心理自卑不断激发和促使畲族文化人尽快摆脱文化贫困的窘迫,小说歌便由此从文学创作的突围中萌发苞芽,迅速生长。

     小说歌的发源地在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它诞生于清朝;是最初由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懂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的人,将其改编成诗歌体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的民间文学。

    清代的白露坑,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名重一方;在当时福宁府开办的不到二十所畲族私塾中,白露坑就占有三所。从入迁到20世纪40年代末数百年间,福宁全境畲族秀才仅数人,而从道光至光绪的六十年间,仅白露坑的半月里自然村便连续诞生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五位秀才。这在全国畲族村中是鲜见的。

     二百年多来,白露坑村民族习俗世代相传、尚存"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极富民族韵味。现存的清代古民居和历史珍贵文物,更加凸显出白露坑村畲族人文文化的厚重。

    清代以前,由于畲族大多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地方,信息闭塞,文化传播与娱乐几近空白,受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的畲民,缺乏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和有效表达,便利用原始歌言,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怀,倾泻心中的郁闷。

    小说歌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畲族文学的苍白,有力的扩充了畲歌的发展空间,完整地再现了畲族歌言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畲族记史言志和抒发复杂心理的需求。因此,小说歌才成为畲族文化最丰富最完美的载体,一部完整的小说歌集,就是一部畲族的历史。

    三、白露坑首创的独特文学载体

    小说歌属于畲族歌言的一种,又称"全连本""戏出",畲民俗称"大段",约有百余种。内容多取材于汉族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题材广泛,情节生动。它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真挚感人的故事,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听了小说歌,不仅知道每个朝代的人物典故、自然知识以及畲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史,而且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在家与客人对歌以及教后辈唱歌,都从小说歌唱起、教起,它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钟良弼》、《钟景祺》、蓝佃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明快,音韵和谐,不用典故,也不用夸张和粉饰,融叙事、咏物、抒情为一体,朴实真切。和所有的畲族歌谣一样,被人们广泛认同,在民族学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历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现钟学吉、雷德荣、钟学算等一批杰出歌手,清末民初是小说歌的全盛阶段;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为钟学吉。据说仅钟学吉一人,就改编小说歌几十部。

    钟学吉,18561924),清未民初白露坑村人,七岁入私塾,光绪元年(1875年),二十岁便开设私塾。他结合教学,编写了大量歌谣,其中杂歌有:《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长连正歌》、《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长篇小说歌均出自他的改编。因此,各地把白露坑推为畲族歌乡之首。有"未到白露坑,不算唱歌人"之说。他创作的畲族小说歌,代表作有《高辛氏》《钟良弼》《末朝纲》等。这些根据本民族民间传说编写的具有史诗性质的小说歌如《高辛氏》,被族中视为"祖公歌",在不少场合用以替代《盘瓠王歌》。《末朝纲》是钟学吉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是小说歌中最长的一篇,由三百多首组成。该歌叙写了畲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历史,在畲族长篇小说歌中占有显著地位。《钟良弼》是钟学吉在福宁府三明会馆担任董事期间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歌。他根据清嘉庆七年(1802年),福宁府举行府试,曾发生"县书串通监生诬指畲民不准与试",畲族童生钟良弼愤然呈控上诉,官府才"例准一体应试"这一史实,成功塑造了畲族童生倔强的形象,就畲民入学权利,反对民族歧视,追求平等公平的义举,针对性地进行热情的讴歌与严厉的鞭挞,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他第一次用畲族歌言的形式创作小说歌,首创出具有浓郁畲族色彩的独特文学载体,在畲族青史上留下划时代的印记。因而民间流传"有山哈人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闽、浙一带的畲民,从此尊崇钟学吉为畲族"歌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畲族简史》、《宁德地区志》、《闽东畲族志》、《霞浦县志》等均有钟学吉的传记。

     值得一提的是"三明会馆"和观音亭寨。两地均为小说歌沟通、传播的重要场所。

     三明会馆是钟学吉文学创作的重要基地,他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便利,在此广泛收集素材,编写大量歌本,成为一代优秀的民间文学艺术家。

    三明会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建。是福建省畲族群体最早的议事之所,融祭祀、活动、联系和吃住为一体。由于当时府地没有专门的畲族客栈,官府召集畲族当地族长或山民代表多感不便,因而动议集资兴建。三明谐音山民,意为高辛帝所赐之盘、蓝、雷三姓之民(钟、李、吴均入赘婿姓),或谓指畲族实际的蓝、雷、钟三大姓,

    又意为日、月、星或为福、禄、寿三星高照,有纳吉呈祥之意,遂定名为"福宁三明会馆""专门接待畲族宗人,厅堂内设有神牌。

    民国2年(1913)春节期间,公举雷天何负责,钟学吉、蓝齐业、蓝萼芬、蓝起斌、蓝鸿庚等为董事。

    当时废科举,兴学堂,但畲民上学多受刁难。浙江泰顺、景宁等处,均发生不准畲族学生入学的事件。泰顺畲民经人介绍前来请求帮助,蓝文蔚便以"福宁三明会馆"董事律师名义,直接到泰顺起诉。官司胜诉后,连景宁畲族生员入学问题也得到解决,此后便声望震扬闽、浙畲区,成为闽东以至浙南畲族主要聚集地和民间社会的公益团体,成为一方畲族联谊及公共活动的中心场所。

    三明会馆同时还是优秀畲歌传播的重要场所。爱歌成风的宗人,住馆期间,亦以歌为乐,大量转抄钟学吉以及白露坑的畲歌,在闽东、浙南等畲族区域广为流传。

    观音亭寨位于霞浦县水门乡半岭村,2002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亭寨"始建于明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秀水进士钟一元赴任福宁知州,途经观音亭寨,见畲族宗人在亭内烧香,感慨道:此境不凡,尔等拟在正月十五多邀族人在此相聚,以歌认亲会友,后来逐渐演变为闽浙边境畲民进香、盘歌、认亲、会友的重要活动场所。

    四、白露坑与畲族小说歌的基本特征

    小说歌一词,是畲族人民的传统叫法,是一种长篇故事歌。题材内容大都取材于我国民间流传的戏曲、曲艺中的故事。

     白露坑小说歌有别于畲族日常杂歌。其基本特征一是它的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二是具有严谨的结构章法;三是对正面或反面人物的形象刻划运用了多种技法进行艺术加工;四是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七字,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最短的小说歌也有几十首;五是白露坑小说歌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如钟学吉小说歌《末朝纲》的结束句:"做歌人在白露坑,谱分陈家讨有名,上字分做二下讲,士字加口是郎名"。第二句是因钟学吉寄名该村土主神陈师公做弟子,故又名钟陈吉。又如《钟良弼》歌的结尾:"造歌人在白露坑,不使出名出地坪,借问歌言谁来造,四十七都水磨岚"。让人仔细琢磨,耐人寻味;六是小说歌讲究畲语方言押韵,为了达到抑扬顿挫的氛围,以至字里行间常出现所谓的错别字,外人无法理解。这是畲族灵活运用汉语的最好诠释。

    小说歌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除独唱、对唱、合唱外,还有双声部重唱,叫做"双条落",即"双音唱法"。由一个歌手先唱二个字或四个字,另一歌手紧接和唱,它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的稀有形式。在歌唱过程中夹用"哩、罗、啊、依、勒"等辅助音的唱法,称之为"哎噜调",反之为"平调"

   畲族文学基本上为民间口头文学,到了小说歌阶段,便发展成手抄本,融入和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大庭广众的场合,小说歌便发挥了类似于听说书和听评话唱本的功效,使更多的畲民在休闲中能了解到历史,掌握到各种信息动态并进行知识补充,以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因而,白露坑小说歌无可非议地要成为畲族歌谣王冠上的璀灿明珠。

    五、白露坑小说歌的主要价值

    1、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白露坑小说歌在畲族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是畲族文学的最高形式,更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彰显形式,同时也是闽东最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艺术种类。小说歌的出现,结束了畲族无戏剧的历史,其影响面波及闽浙两省和全国,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又一朵鲜艳的文化奇葩。开展畲族文明史和畲族文学史的研究,离不开小说歌。对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发掘、保护,是维系畲族文化有效的桥梁和途径。其次,白露坑小说歌已超越自身存在的价值范畴,成为整个畲族的文化遗产,因而,它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进步标志性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2、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白露坑畲族小说歌已成为被畲族民众普遍接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脚本,将继续在畲民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尽管现代信息媒体迅猛发展,但畲族每每在重要节日和重要活动中,仍以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为主,以对歌盘歌作为爱好和乐趣,因此,它对丰富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互补作用。

    六、保护和抢救白露坑畲族小说歌刻不容缓

    濒危状况:过去的几十年间,畲歌传统渐渐式微。白露坑的"三月三"歌会中断了三十多年,闽东其他畲乡的"六月六""九月九"等歌会也几乎消失;会唱畲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部分有见识的老人,还坚守着这块传统阵地。目前,在畲族歌王故里的霞浦县溪南白露坑村,大量畲歌古抄本和畲族秀才用过的古书籍已遭虫蛀。据群众反映,文物的流失、被盗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大量的手抄歌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之中。据调查,全市尚有畲族歌手几十人,现散在民间的不同畲歌手抄本已不多见,白露坑现存旧歌本不下百册。

    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人:白露坑73岁的老人钟昌尧,被誉为歌王传人。从娃娃时起,他就开始学唱畲歌,先是跟村里的长辈学,后来捧着歌本学,几十年过去了,唱歌已经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放过牛,种过田,当过乡村干部,经营过企业,不管做哪行,都没有停止过歌唱。不仅自己唱,教村人唱,领自家孩子唱,而且到外地唱;跑遍宁德蕉城和福鼎有畲族人居住的村落,搜集、整理流传民间的唱本。整整3年,共搜集到160多段100多万字的畲歌,写干100多管水笔芯。目前,他已整理出手抄歌本500多首。包括排歌、哎噜、平调、情歌、小说歌、祖宗歌等。翻抚着破旧的歌本,老人一直担心畲歌会失传。去年在家乡白露坑"三月三"歌会上,他唱了个通宵,

尽管没有三天三夜醉人的氛围,却使他感到无比欣慰。由于他带出的一群可爱的娃娃学生也上台表演,使他又看到畲歌传统续脉传承的希望,正是畲歌的魅力所在,才使钟昌尧老人用一生来固守住无价之宝的畲族歌谣。

 保护内容:一、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遗产保护,应列入县政府每年文化工作的议事日程,由县人大形成遗产保护决议草案,公布实施。二、成立县乡村三级领导小组,对白露坑畲族小说歌进行挖掘整理,由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办、文体局、当地政府负责规划实施和定期检查。三、计划在白露坑村开辟"畲族歌寮"。以"畲族歌寮"为基地,组织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热心畲族事业的年轻队伍,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把收集整理研究"钟学吉"小说歌作品作为重点,展开课题研究。四、将白露坑畲族小说歌列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之一。五、组织人员编篡白露坑畲族原创小说歌集。六、组织专业人员拓展现代小说歌的创作题材,提高创作水平。七、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培训班,解读小说歌、有效的把畲歌、畲舞结合起来,培养畲族新苗子。八、利用畲族传统节日,开展小说歌对歌、盘歌比赛,定期办好畲族文化艺术节,抓好原创小说歌的舞台作品儲备。

   七、保障措施与预期目标

     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县乡财政预算,二是指定机构负责日常运作管理,三是拥有正常办公地点和专人维持日常保护工作,四是抓好远景规划和当地遗产保护教育工作,五是营造品牌氛围,为畲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创新,六是加强监督检查。

    争取用五年多的时间抢救和保护白露坑畲族小说歌。1、出台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全县铺开小说歌普查,摸清包括白露坑在内的小说歌藏本总量;2、抓好歌寮基地建设,建立畲族歌手档案,培养好畲族歌手,加快队伍建设;3、建立理论研究机构和队伍,为基层提供决策性的指导服务,科学分析和引导小说歌的正确走向;4、编篡霞浦县畲族小说歌集,抓好小说歌现代精品创作工程;5、凸显畲族的文化特色,打造畲族旅游文化,支撑畲族文化产业。

  加大资金投入。2004年,宁德市政府,霞浦县政府和当地政府先后拨款 50 万元,用于白露坑村和半月里自然村的公路建设,目前,两条水泥路已建成通车,此外,省、市、县财政还拨款5

    万元,用于筹建白露坑村畲族文物陈列室。2005年市文化与出版局拨款1万,援助"畲族歌寮"建设,福州、厦门等地单位也慷慨解囊,赞助搭建歌寮平台。由于白露坑村的基础建设薄弱,村财乏力,经济未能真正上轨,畲民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相对贫困的层面上,因此,对接现代旅游和休闲文化平台的条件还未成熟,还需要加大资金辅持,完善各项工作。

   目前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早在1985年,白露坑村被确定为中国畲族文化调查点之一,由著名音乐家郑小瑛带领专门小组进村采风调研,谱写了多首畲族民歌。1992年霞浦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篡《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福建卷霞浦县分卷》收入部分畲族歌谣和小说歌。20045月,宁德市委、市政府将白露坑村列为市"畲族文化重点村",进行保护。霞浦县于2004年把"龙溪宫--雷氏宗祠"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破格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月初,向省文化厅申报了将白露坑村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积极筹备将白露坑村向省申报畲族"历史文化名村"。此外,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办在2005年,还专门组织人员收集本县范围的畲族歌谣,并录音、录像保存畲族相关文化艺术的历史资料。县宣传文教部门也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畲族歌谣的整理和上网交流工作。2、省市县先后成立了旨在保护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的机构和领导小组,在闽东地区组织实施了弘扬和发展畲族文化的专项工程。先后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会、畲族歌舞团等机构,初步建立起中华畲族宫、畲族博物馆、畲族革命纪念馆、畲族民俗文化示范点、畲族历史文化示范点、畲族茶文化示范点并举办了"畲族风情节""畲歌会""畲族艺术文化节"等节庆活动。3、县旅游局还协同当地政府将白露坑划为福建文化旅游的品牌加以推介,每年前来观光的游客已达数万人之多。4、重新挖掘畲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县政府的支持下,白露坑"三月三"歌会在2004年重新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村民搭起歌寮,安上音响,歌手自由组合,歌会在回归中揉进现代音乐,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2005年的歌会,盛况更甚去年,参加人数翻了一倍多,达到六七千人,惊动了省市电视台和报刊媒体。5、当地政府派文化站干部蹲点白露坑村,抓好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工作。

    八、白露坑现存的手抄本与口头小说歌

    摘星楼、列国志、孩儿乱、孟姜女、粱祝、马乐一日君、九节金龙鞭、金簪玉锁记、白蛇出洞、白蛇借伞、白蛇寻夫、白蛇开药材、白蛇取仙草、白蛇淹金山、金鳌龙、金龟记、玉鹤记、桃花女、八美楼、美人图、唐明皇游地府、三国演义、大闹双金桥、月台梦、何文秀、金锁记、自怨怀、后和蕃、和坤做寿、崔文瑞、由命不由人、乾隆下江南、高辛氏、洛阳桥、仙鹤瓶、文王挨车、邹雷廷、吕蒙正、唐伯虎、赵颜求寿、纸马记、朱贾臣、小方京、仁宗不知母、阴阳闹、蒋云头本、功建前朝、孔明借东风、蒋云三本、肚骗记、五美打擂、灵芝草、春秋二祭、烧饼歌、甘国宝抄白水、韩信排兵、梅玉配、草龙盘瓠王、双帕锦香亭、白鸡记、玉蛤蟆、钟良弼、扇坠玉蛤蟆、五鼠闹东京、九更天、末朝纲、八蝶香紫扇、五百杂、玉尺金鳌鱼、朱文公家训、漂纱记、三请诸葛亮、杨胜打铁锁、碧桃花、金凤钗、金蝴蝶、宝春写信、珠砂记、对歌、犀牛记、龙凤帕、张罗带、阴阳师、靴袍战甲、陈靖姑、李清还魂、掌鞋记、国正天心顺、髻围歌、赠月镯、山客迁基、秦世良、陈世昌、蒋云二本、八美楼二本、橄榄记、补鞋记、蔡伯皆、玉铃环、仙戏曹、薛仁贵征西、进袈裟、狗告状、金手串、马允安、谋三宝、龙凤钗、荔枝记、西游记、猴王反天宫、一集三冤判、二集三冤判、三集三冤判、四集三冤判、金宝炉、藕丝帕、薛仁贵征摩天岭、白婆将、许梦交拜塔、董永卖身、白猴告状、八角水晶牌、雍正下陕西、郭子仪拜寿、刘备招亲、乾隆头次下江南、英台十送、刘蓝陈、祸袍记、奶娘行罡。(共130篇)

 

2005720

 

注:本文 已将白露坑畲族小说歌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