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保护畲族文化遗产 弘扬畲族优秀文化 
副 标 题
 
作  者
林国敏 
文章来源
南方网 
发表时间
2010-11-19 11:58:00 
 

来源:山客之家   作者:林国敏

 

——以白露坑的保护开发促进霞浦畲族文化的全面发展

    白露坑,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五公里,全村由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岔头、东瓜坪等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45户,人口1420人,其中畲族335户,人口1378人,畲族人口占98%,是全县190个畲族聚居的行政村中最大的一个。全村有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2300亩,茶园面460亩,果园面积520亩。境内山峦起伏,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丽。白露坑主要以钟、雷、蓝三姓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地处偏僻,民风淳厚,使这里至今保留着许多畲族文化遗产、文物以及纯朴的畲族民俗风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与重视,因此,通过对白露坑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掘,为我们研究、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指导全县畲族文化保护工作,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白露坑的发祥

    畲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传说因征番有功,被高辛皇帝招为驸马。高辛皇帝还恩准盘瓠王的子孙免纳粮税,免派徭役,傍山吃山,*海吃海,走到哪里可以吃到哪里。盘瓠王并被敕封为盘护忠勇王。因此,畲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畲族主要居住在闽、粤、赣三省的山区,历史上有过多次为逃避天灾人祸、寻求生存,在局部范围内进行的迁徙活动。在13世纪南宋时,其活动地域基本上还在原聚居区内,向外迁徙尚属少数,而到14世纪的宋末元初,其迁徙活动愈来愈频繁,范围亦愈来愈大,相当部分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14世纪70年代后的明清时期,则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一带的山区、半山区及一些沿海地区,此时霞浦县经过元明战乱,尤其清朝是海禁的影响,许多民众纷纷外迁。

    据霞浦县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与中叶畲族已相继进入福宁(今霞浦县境)。蓝姓汝南堂主要有三大支派:一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始祖百六从罗源迁入福宁;二是明崇祯九年(1636年),始祖齐满从浙江移居福宁;三是清康熙初年(1622--1664年),始祖雷贵从上杭县迁入福宁牛胶岭村。雷姓冯翊堂主要有五大支派:一是明隆庆至万历初(1567--1580年),二世继远从始祖承万肇基地福安迁入福宁;二是明万历七年(1579年),始祖祖发从福安迁入福宁,其二世三房文寿居溪南半月里村;三是明万历26--30年间(1600年左右),始祖武从罗源迁入福宁;四是清顺治初年(1644--1646年),从福鼎迁入福宁;五是清乾隆初年(1736--1740年),从浙江迁入福宁。钟姓颖川堂主要有二大支派:一是明天顺间(1460年左右),始祖九世钟晟从福安迁入福宁;二是明万历初(1580年),始祖十一世孙七从福安迁入福宁白露坑村。岔头、东瓜坪村姓氏以钟、雷、蓝三姓为主,交融相处。

    始迁地白露坑村钟姓发族最为兴盛,四百年间,已繁衍二十四代,丁口多达近千人,成为我县最大的畲族聚居自然村。半月里自然村的雷姓发族则次之。牛胶岭村的蓝姓发族后则大量人口外迁。

    因此,深入研究畲族历史,也就是进一步深化、细化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白露坑留有较为完整的谱牒及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我们进一步发掘、了解白露坑畲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研究其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白露坑的文化遗存

    1、诗歌艺术:畲族本来没有自已的文字和戏剧,在霞浦县白露坑这块特殊的交通地域上,畲族重视自身的文化教育和生存发展问题,他们办私塾、兴经商、勤耕作,吸纳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诞生了最早的小说歌文艺形式。小说歌诞生于大约一、二百年前,是白露坑一带的畲族歌手,一些识字能看懂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的人,将其改编成畲族山歌唱本。小说歌的出现,恰好代替了畲族无戏剧的作用,它的群众性,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满足了畲族的精神寄托,情感交流。其全盛时期,白露坑出现钟廷吉、钟学吉、雷德荣、钟学算等一批杰出歌手,单钟学吉一人,据说就编了一百多种。因此,各地把白露坑推为畲族歌乡之首。甚至有未到白露坑,不算唱歌人之说。新颖的文艺形式受到了畲民的欢迎和传唱。而小说歌全盛时期的最杰出代表,理所当然地是钟学吉。

    钟学吉(18561924),清未民初白露坑人,他七岁入私塾,光绪元年(1875年)二十岁便开始设私塾课堂,他结合教学,编写了大量的歌谣,其中杂歌有:《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他还根据本民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族中被视为祖公歌,在不少场合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还创作了畲族长篇民歌《长连正歌》即《哨鹊》歌,并编写出《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长篇叙事歌。《末朝歌》是钟学吉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该歌叙写了畲族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在畲族长篇叙事歌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他根据嘉庆七年(1802年),福宁府举行府试,发生县书串通监生诬指畲民不准与试的事件,畲族童生钟良弼愤然呈控上诉,官府才例准一体应试,对此史实编成的小说歌《钟良弼》,就畲民入学权利,反对民族歧视,追求平等公平的义举,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这是由畲族作者根据有历史记载的畲族故事情节所编写的小说歌,在全国属首创,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时有有山哈人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因此钟学吉被闽、浙一带的畲民誉为畲族歌王

    2、建筑特色:畲族迁居长溪境内之初,多搭盖简易山棚栖身。清以前,逐渐定居下来的畲民住房才由原来用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改建成土木(竹)结构的单层草房。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虽然总体建筑受到汉化的影响,但是从半月里村的古建筑中,我们不难看出,从中还是隐约融入了这个民族自身的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

    1)龙溪宫,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其作用为祭祀神灵、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它背*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西临月牙地。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环楼、众厅、神厅、神龛等。据雷氏谱载:系先祖深谙易学堪舆的雷志茂特延聘浙江石木工匠绘图施工,工期一年有余,其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嵌,形成既大四方斗,又呈小八角斗,远观为四方藻井,近视为八角藻井,台上立柱既有柱头斗拱,又有角科斗拱。由斗、升、翘、昂、拱组合,其工艺繁琐细致,形成一斗三出跳,以达到以稳衬露、以曲显直的艺术效果,简约的外部结构隐含着内部丰富的装饰内容,不示张扬,独具畲族审美的建筑理念。

2)雷氏宗祠,其作用为祭奠先祖神灵、州主张良弼灵位的场所,生动地体现了畲汉一家的情结。张良弼,贡生,长安人,雍正二年(1724年)知州事。据《霞浦县志》记载:张良弼初莅任治尚严肃,既而威惠并施,陶民淑士,弊除利举,邑无冤狱,去之日民皆泣送。后改福清游击。清雍正八年(1730)由雷家四个兄弟合资兴建,传说在未建祠时,雷志茂选其埕基则费了一番心机,久选无法定局,偶然间发现自家放养的一群牛,归牛栏后总是跑到一处空埕憩息,而此埕冬暖夏凉甚至天上下起雪花此埕也沾不到边,精通风水学的雷志茂,根据堪舆理论人凭峒客卜牛眠,认为此地背*状元顶(形状如帽),前为笔架山围玉兔,是嫦娥奔月地,而且,此地顶山登水,俯于山之怀,倚在山之趾,因此,最后确定此地建祠,该祠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前九幅工笔上彩画,线条清晰,神形毕现。雷氏宗祠为我县仅存的一座畲族宗祠。

3)现存半月里村的三座古宅,同样具有本民族的一些特色内容。

据说雷世儒古宅建于道光28年(1848年)。雷世儒中过武秀才,在习武之余还经营粮食、布匹、金银买卖,因此发家致富拥有田产480亩,在未建宅之前,他在省城观摩了康天墀宅第(康天墀祖籍尤溪人,乾隆举人,任福宁教谕),回乡后他因地制宜根据本民族风俗习惯来营建自己宅第,建宅之前,雷世儒时年25岁,为求大吉,于是聘请泥木工匠,年龄均是25岁,后来只因地皮不够大,所以雷宅比康宅来得小。建筑用的材料均从宁德一带水路运至溪南塘头,再由人工搬回半月里,建宅所用泥木工达60多人,历时三年告竣。雷世儒为人胸襟博大,厚待师傅及民工,实行三天小宴,七天大宴,建宅耗资甚巨,据说花了8000两银元。宅第竣工,本准备在宅前立旗杆,不幸在立旗杆的当天,其二岁幼子夭折,众人认为不利,于是就不再在门前立杆。该宅座北朝南,原建筑面积约951平方米,现建筑701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八扇厝结构,依次为左右马鞍空斗墙,墙内安装鹅卵石,入内为门厅、奏墙、回廊、前后天井、客厅、厢房共有38间,梁柱126根,尽管经风历雨近二百年,但墙体基本保存完好,屋内梁枋、隔扇、庭楣、雀替、琴桌、橱柜镌刻多以凤凰、蝙蝠、四燕为主,间插人物花卉,工艺细腻,惟妙惟肖,特别是镂空雕刻恰到好处。在其主宅东向后来又依附墙体续建绣楼、书堂、武房、碾米间、酿酒室以及管家卧室,随着世事变迁,这些构筑已被拆改。

雷加上的古宅系清嘉庆年间建,座北朝南,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俗称六扇厝,墙体四方为空斗墙。依次为石台阶进入门楼、门厅、前后天井、客厅、厢房等尤其空斗墙上多处檐口翘角,整体布局合理,给人视觉有种宅中有宅感觉。

雷位进的古宅系清道光年间建,座北朝南,建筑面积332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俗称六扇厝墙体四方空斗墙,依次为正门、边门、进入门厅前后天井、客厅、厢房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向奏墙,大书字,四角饰以蝙蝠。整座建筑通风明亮,是座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故居。

上述三座古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畲族的防盗意识强。在当时,雷氏尚属于发达的初级阶段,势单力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因此,在建筑上加强了安全防犯措施。其城门依势而筑,通高41米,内高215米,宽165米,左右墙种植龙骨剌和城曲竹,易于防卫。原筑有城厝为谯夫夜间打更用,这在清代村里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能如此高筑墙,防范安全,反映了其高度戒备、严于防范的自我保护意识。三座古宅四方空斗墙采用鹅蛋石装入空斗墙体,一旦被盗挖,受震动将发出叮叮当当声响,鹅蛋石会顺势倾泄流出,令盗贼无所适从,尤其是在夜间起到防盗作用;其二、雷世儒古宅正大门装饰上下檐,上檐匾额大书海阔天高,下檐匾额大书华宅生辉,且三座古宅都是座北朝南而大门均折向东面,寓意紫气东来,迎接旭日东升;其三、大门边设立边门,专供妇人进入小弄、转到后座内室,以示男尊女卑、家规森严的封建礼制。在其奏墙中大书字,四角装饰蝙蝠,蝙蝠与福字谐音,祈祝蝙蝠飞临,寓意进福,希望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其四、中堂高悬黑底描金匾额有竹操松筠举案齐眉等庆寿之匾,中堂各挂四至六幅楹联,其内容有冯翊灵钟歌松竹而文夸肇建;新庭瑞霭培亭壮大以大诒谋。”“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各翻彩蠲,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香庭膝绕舞斑衣。冯翊(汉代郡名)今陕西省大荔县,雷姓祖居地。充分反映了雷氏后裔怀祖、念祖的民族心理。其五、中堂的里间地面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地面那样由三合土铺就,平滑整洁,而是由泥土擂实呈凹凸不平状,有一定的防潮、防滑功能,据说这是代表雷氏家庭的特征;其六、值得一提的是雷世儒在建宅时考虑到低洼泥沙地,因此独具胆识,在搞基础时,他采取埕基打木墩安放松木架(棋盘架),然后才垒石砌基保证地基牢实。这是近年拆去依附于墙体的建筑时才发现的,虽历经近二百年历史,但建筑整体地基未发生沉陷,符合建筑负荷原理,足见雷世儒建宅的良苦用心。

3、民风习俗:在越系民俗文化中,畲族的盘瓠崇拜是一份古老的历史精神材料。霞浦县畲族祖灵观念很强,普遍认为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为人子孙,当尽报本追远之深心。他们崇拜祖先,以此作为沿续维系宗族体系的精神支柱。不少民族都有成套的祭祀礼仪,代代相沿,隆重异常。畲族引祭祖为荣。祭始祖又祭祖先,也祭神仙。目前,白露坑村的祭祀活动以家庭单位为主。较隆重的为元宵祭,此外还有除夕祭,正月初一祭,16岁时的做樵祭等,更有因社会发展,已被客观原因影响而终止了许久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宗族和全村的集体祭祖活动。大祭期间,畲族要举祭传说中的本族共同始祖盘护忠勇王。据各地宗谱称盘蓝雷钟四族”“一脉相连,同为盘瓠氏后裔。在白露坑村尚留有钟氏畲族祭祖用的祖图、龙杖、香亭等祭祀用具。在现代形态的祭祀活动中,在其宗教性的表达形式里,更多地投进了畲民的生命情念,亦即再生、净化、和谐理念。这些深层的古老民俗心理,古老而又常青。

每年正月十五为薛元帅(薛仁贵)神诞日,七月十五为陈元帅(陈九仙)神诞日,两个神节均在前一天晚上供奉全猪、全羊,翌日辰时神不下殿,由执事请神扶体、降童、照例落在神汉身上,如是神汉代神赤膊上阵,口念符咒。旧时半月里村祭祀之盛,据说进入銮舆,由遴选的八位壮汉抬着,队伍前为鸣锣开道、仪仗、彩旗、高灯、龙扇、吹班、祭器一应俱全,在此起彼伏的鞭炮神铳声中,队伍浩浩荡荡沿着凤尾、刘厝里、扬厝里、七狮坪村巡游,神汉不时将刺球往自身摔打,造成遍体血迹斑斑,进而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围观,至午时銮舆回宫,并连演了3天戏以示敬神。因此这里群众流传着:要看戏去半月里,要吃去左湾,要睡去芹头。可见当年过神节场面之热闹、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泛、地方之应接不暇。

4、经商务农:畲族自明清入迁霞浦伊始,多是单一同姓近亲相聚在一处进行开发,逐渐由游耕和狩猎经济发展为定居的农耕经济,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逐渐形成家族村落。这一地缘关系社会组织结构,与这些血缘关系组织,融合并存。往往村就是家、族,家长、族长就是一村之。由于大多数畲族居民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山区或沿海山区,制约了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汉族人居住的地方落后,地理、交通、信息也制约了畲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畲族又是一个以刻苦耐劳著称的民族,耕种水稻、采摘茶叶、砍伐竹木是他们的主要经济产业。他们男女安耕织,兄弟不相离,畲族妇女的劳动力普遍比当地汉族妇女强,劳动时间一般也比男人长,他们除了与男子一道参加田间劳作外,还负担相当繁重的家庭副业和家务劳动。霞浦畲族有男女皆力穑,夫妇同耕作的传统习俗,妇女的劳动处于与男子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收并不低于男性,体力也不亚于男性,所以其家庭重大事务的商讨、管理,不少家庭实际由主妇当家,丈夫虐待妻子事件极少发生,而丈夫如果赌卜、酗酒等,倒常受到妻子的训斥,女子外出对歌或参加其他活动,不受封建礼教约束。有些畲村,女子还同男子一样,享有财产继承权,有些家庭甚至留女儿在家招赘,却让儿子出赘别家,有些地方发生纠纷斗殴,也往往由妇女出面调解、制止。此外,传说畲族祖婆是公主出身,结婚行大礼,新郎要跪拜,新娘则免之。丈夫死亡,妻子不一定戴孝。寡妇改嫁另招男人上门成亲,亡夫的亲戚,一般很少干预,比当地汉族还相对自由。

在交通不便的古时候,古官道霞浦大道经过半月里、牛胶岭村,从这里入海可达盐田、福安、宁德及福州等地,北上可往城关、浙江、北京等地,特殊的交通要道和地理环境,为当地的畲族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汉畲文化的交融,为畲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古代白露坑村民积极参与经商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商贸经济的发展,商贸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达。

时至清代,白露坑村即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名重一方。

5、文化教育:畲族自入迁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数百年间,全县境内的秀才只有5人,初中生不足10人,读过私塾或进过学堂的百不足一,畲族受教育的人数极其低下。在当时整个福宁府畲族村开办的不到二十所私塾中,白露坑村就占了三所,他们不仅学汉字和封建伦理道德,还利用课余教唱一些知识性的畲族歌谣。这里成了霞浦县,也是当时福宁府文化最发达的畲族村。在白露坑半月里自然村这块热土上,从道光至光绪年间,连续诞生了: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等五位秀才。这在福宁府畲族村中是罕见的,在全国畲族村也是罕见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福建按察使司向山民劝改妆束的《告示》,发到福宁府,各地山民代表陆续前来领取。当时城里没有畲族专门的客栈,代表多感不便,因而动议集资建馆。第二年在西门外教场头,买下四扇瓦房一座,依照《告示》中山民之谓,并仿照当时颇为盛行的会馆之称,名为福宁山民会馆。后更名为福宁三明会馆,专门接待畲族宗人(住宿免费、伙食自办),并在厅堂设神牌,偶有祭祀活动。

民国元年(1912年),霞浦县西附城区乡农会成立,会址设在会馆内。这是当时唯一以山民为主体的团体,会馆逐渐成为一方山民联系议事之所。民国2年(1913)春节期间,公举出白露坑的钟学吉等人为董事。

当时,废科举,兴学堂,但畲民上学多受刁难,浙江泰顺、景宁等处,均发生不准畲族学生入学的较大事件。泰顺畲民经人介绍来到会馆请求帮助,蓝文蔚便以福宁三明会馆董事律师名义,直接到泰顺起诉,顺利打赢这场官司。影响所及,景宁畲民入学官司亦获胜诉,畲族生员入学问题的得到解决,山民会馆声望亦随之震扬闽、浙畲区。

会馆还是优秀畲歌荟萃与流传的重要场所。董事之一的白露坑村的钟学吉,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便利条件,广泛收集素材,编写歌本,成为优秀的民间文学艺术家。爱歌成风的宗人,住馆期间,亦以歌为乐,大量转抄。致使钟学吉以及白露坑的畲歌,在闽东、浙南等畲族区广为流传。奠定了白露坑村在畲族文化历史中的厚重地位,为我们今天的弘扬历史优秀文化,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的开发潜力。

1950年,霞浦县人民政府首先在最大的畲族村白露坑开设了公办小学,从而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县畲族村没有公办小学的历史。如今,白露坑村小学的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已是今非昔比。

6、服饰发式:畲族传统服装色重黑(青)、蓝(靛青),间以少量白色及其他颜色。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霞浦款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族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年妇女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均不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钗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霞浦式围裙身色黑,呈梯扇形,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间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彩边外绣有图案。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宽边织花带。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配套,束以宽大的绸布腰布带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面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凤冠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婚礼和逝世时使用的冠戴。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块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垂挂面前,银牌上有双龙抢珠图案,银片纹饰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物。

霞浦畲族已婚妇女发式,为古典盘龙髻(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往右绕过头顶,至前顶与垂下的发束汇合缠扎,随即掺入假发,把整股头发从左到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簪黄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身份。

7、传世文物:白露坑村珍存有370余件(册)传世文物,清瓷器类:梅瓶、花瓶、瓮、罐、脱胎花瓶、盆、碟等达170多件。木器类:礼品盒、梳妆台、面盆架、雕刻木椅、苎兰、藤篓、筐等达50多件;畲族服饰类:有头髻、银线施、台幛、人物花卉围裙、婚礼貌、举人翎帽、钱袋等30多件。并珍存一百多本畲族歌谣、小说歌、以及清代地契、及生产用具土笼、土织布机、木楻、风箱、时印、磅枰和祭祀法器等。尤其是从古墓中出土的明代黄釉双龙耳罐,高28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6厘米,荷花敞口,缩颈、溜肩、凹底,肩上为双龙耳和明代花砖塔高11米,底径75厘米,为逐层收缩,这一出土,补证明代半月里村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传世清代两双绣鞋(俗称三寸金莲)形状如舢舨,长10厘米,宽45厘米,一双为兰底刺绣牡丹花和姜太公钓鱼,一双为黄底刺绣迎亲花轿间点缀芍药,两双后根嵌拼木外饰缠技花纹,这在畲族地区能保存如此完好的两双完整绣鞋已属凤毛麟角。清代一幅寿幛,俗称台幛,为雷氏先祖遗物,整幅为棕色绢织,纵高3米,横宽2米,眉绣福、禄、寿、喜,左右绣八仙过海,底为牡丹缠技纹,中为红底金字寿字。全部采用金线刺绣,色彩艳丽,布局合理,弥足珍贵。畲族婚礼用头髻、银线施,大部分采用银刻模,工艺精湛、玲珑剔透,具有一定文物价值。此外,尚有大量散乱在民间的文物有待于发掘与整理。

三、要高度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畲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矛盾日渐凸现,导致畲族文化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在畲族村落、村寨,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畲族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许多依*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甚至濒临灭绝,抢救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现代文明对畲族文化的撞击,使相当部份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不及时地进行保护与传承,将会自然消亡。为此,20047月,市人大出台了《宁德市人大党委会关于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产决定》,它为保护和发展宁德市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法规保障。20045月,宁德市委、市政府将溪南镇白露坑村列为市畲族文化重点村,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宁德市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20055月,省人民政府又将半月里村的龙溪宫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为此,提高保护畲族文化的思想意识,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畲族人民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溪南镇半月里村的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我县的畲族乡、畲族村提供了成功的板样和范例。目前,在全县范围内,仍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畲族优秀文化遗产,有待于我们去重视、保护和发掘。

四、要加大对畲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

畲族的文化特色,其外在表现形式发式、服装、语言、习俗活动等,已经受到汉化的严重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化建设浪潮的冲击,畲族的文化特色正在面临着嬗变的威胁;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也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手段,已逐渐淡化。畲族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出现了信仰危机,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努力中,告别古典、告别传统,而变成了现代型的经济人。因此,保护畲族的文化特色,就是保护历史,重视历史就是重视我们来之不易的今天。县文体局于20043月初,向省文化厅申报了将白露坑村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要求,还积极筹备将白露坑村向省申报畲族历史文化名村的前期准备工作。县建设局积极做好建设规划,从行政管理的手段上,保护好这一具有闽东特色的畲族文化遗产。县交通部门也将道路硬化列入计划,并付诸实施。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倾斜,将促进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溪南镇半月里村的畲族文化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开展。

五、要实施畲族文化化零为整”“连点成线的开发工程

我县共有三个畲族乡,行政村畲族人口占60%的有29个,自然村畲族人口占60%以上的有381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畲族人口378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7%

由于历史的成因,畲族居住地点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地带,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为了促进我县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整体、全面开展,必须实施畲族文化化零为整连点成线的开发工程。如:连接杨家溪风景区的省级文保单位水门观音亭寨、有清代祖图的崇儒乡霞坪村、有八扇大厝的樟坑村、有石翁仲的州洋乡青福、有二战革命遗址的盐田乡西胜寺、有霞浦名胜古刹法华寺的长春镇法华村、以及沿海的畲族村盐田乡南塘村、北壁乡盘前村、牙城镇的凤江村等,对畲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机分类与整合,如同将零散的珍珠分类集中,串成精美的项链,让其发出灿烂光芒。

我们要通过抓特色、创品牌、树形象,弘扬民族传统,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畲族文化遗产的展示基地,促进旅游业的开展。

六、要以畲族文化保护工作为契机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的繁荣,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开展农村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又离不开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历史上看,霞浦县的中学,最早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畲族子弟入学极少,至20世纪40年代末,尚不足10人。1960年我县保送20名畲族生进入福安民族中学,1964年盐田农业中学创办,招收8名畲族学生。1970年全县各公社都兴办初级中学,各中学均采取降低招收分数段、照顾畲族初中生空白村、减免学杂费等优惠措施,优先录取畲族学生。自19602名畲族生考取民族学院,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前,全县仅37人进入各类高等院校。而今在白露坑至今仅有极个别人入取高等院校,从一个方面反应了畲族村的文化教育还有待于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而白露坑的电视通讯设备相对较为落后,到目前为止,白露坑村的电视尚未安装有线闭路,电视频道仅仅2台节目,形成当外界电视新闻大量报道白露坑畲族文化的时候,村子里的群众却只能是听说如此而已,大量的影视信息无法进入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在通讯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信号插转台,手机信号的覆盖率低,全村至今没有一台可以连接外部世界的电脑,几近于成了信息社会信息沟通的盲区,客观上也反映了农村的落后状况。

七、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文化保护经费不足,制约了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体表现在:

1、当前,在白露坑村建设畲族歌寮,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以畲族歌寮为基地,组织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热心畲族事业的年轻队伍,以收集、整理、研究钟学吉诗歌创作为重点,组织人员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创作迎宾曲、祝酒歌、婚嫁对歌、送别曲等具有畲族特色的曲目,并组织村民学民歌、唱民歌、学习畲族舞蹈等,以此再铸畲歌的辉煌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半月里村建立文物陈列室,征集、陈列一批代表畲族祭祀活动、生产生活的用具,以集中展示畲族的生产、生活的发展历史,既有利于再现畲族的发展历史,也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工作。征集文物经费缺乏,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如目前白露坑半月里村收集的各类文物,都是从群众中临时集中统一展示,文物的所有权归属个人财产,极易造成流失与损毁。当前面临着文物贩子到农村走私、盗窃文物猖獗的状况,收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是避免文物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

3、通过分门别类地整理不同类型的传世文物,如:收集、征集一批不同年龄、不同用途、不同款式的畲族民族服饰,以反映展示畲族多彩多姿的生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4、畲族的民俗活动具有其特点,如:祭祀、节庆及三月三对歌的活动等,尤其是三月三对歌,其音乐旋律舒缓柔美、娓娓动听,它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月三对歌活动,努力扩大影响力,形成品牌,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三明会馆是我省最早由民间畲族人士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组织,畲族歌王钟学吉既是负责人之一,又是以此为基地,收集、整理和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因此,加强对三明会馆的保护,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建筑结构行为,迫在眉睫。

6、一些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构件与梁架,急需加固与维护,一旦瘫塌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7、钟学吉的第四代后裔钟昌尭历尽千辛万苦,收集、整理了钟学吉的大量诗歌作品,而这些诗歌的编印出版,既有利于突出钟学吉在畲族文学史的突出贡献,也有利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付诸实施。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畲族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白露坑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县畲族乡、畲族村同样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加强对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需进一步加大政府行为,合理规划,强化管理,增加经费扶持投入,促进健康协调发展。

 

00五年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