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半月里宫、祠、古宅的民族特色 
副 标 题
 
作  者
黄亦钊 
文章来源
南方网 
发表时间
2010-11-19 12:03:00 
 

来源:山客之家   作者:黄亦钊

 

    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畲族村,旧称半路里村。走进这座近三百年村落,群山环抱,密林葱郁,蜿蜒曲折的溪流更增加这晨的绮丽风光,如同闯入一片古老风景。这里民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清早期龙溪宫、雷氏宗祠、三座古宅、城门以及保留三百余件明清陶瓷器、生产生活用具、畲族诗歌原稿等,现将有关古建文物分别作如下介绍:

    从选址设计及民俗礼仪与汉族不同的龙溪宫

称谓半月里情景犹如半月沉江富有诗情画意。进入村口,一目了然可见到一座阳旧古朴在一片遮天盖地古榕荫盖下的龙溪宫。它背*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西临月牙地,始建清雍正八年,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砖木结构,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环楼、众厅、神厅、神龛等,据雷氏谱载:系先祖谙深易学堪舆雷世茂特延聘浙江石木工匠绘图施工,工期一年有余,其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农级装嵌,形成即大四方斗,又呈小八角斗,远观为四方藻井,近观为八角藻井,台中立柱既有柱头斗拱,又有角科斗拱。由斗、升、翘、昂、拱组合,其工艺繁琐细致,达到一斗出跳,独具畲族建筑特色,又符合主人的要求,达到以稳衬露以曲衬直气势宏观要求。

宫内主要祀奉两尊神。一是薛元帅(唐代将领薛仁贵),二是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仙)。左右偏龛尚尊平水明王和陈靖姑夫人,每年定正月十五为薛元帅神诞日,七月十五为陈元帅诞日,两个神节均在昨晚供福全猪、全羊、翌日辰时神不下殿,由执事请神扶体、降童、照例落在神汉身上,如是神汉代神赤膊上阵,口念符咒,进入銮舆由遴选八位壮汉抬着,队伍前为鸣锣开道、仪仗、彩旗、高灯、龙扇、吹班、祭器一应俱有,在此起彼伏鞭炮神统声中,队伍浩浩荡荡沿着凤尾。刘厝里、扬厝里、七狮坪村巡游,神汉不时将刺球往自身摔,造成遍体血迹斑斑,而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围观,别有一番情趣,至午时銮舆回宫并连演了3天戏以示敬神。因此这里群众常流传:要看戏去半月里,要吃去左湾,要睡去芹头。可见当年神节场面热闹。这一习俗至解放后转入宫内神节敬神,至于神灵显赫传说,在此不予赞述。

霞浦唯一畲族宗祠

雷氏宗祠,是霞浦唯一的畲族宗祠,清雍正八年由雷家四个兄弟合资兴建,传说在末建祠时,世茂选其埕基则费了一番心机,久选无法定局,偶然间发现自家放养一群牛归牛栏总是跑到一处空埕憩息,而此埕冬暖夏凉甚至天上下起雪花此埕也沾不边,而精通风水学雷世茂,则认为此地背*状元顶(形状如帽),前为笔架山围玉兔,此埕则是嫦娥奔月地也,最后确定地址建祠,该祠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为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前及内九幅工笔上彩画,线条清晰神形毕现。祠同尚存清道光二十八年秋雷世儒为宗祠亲书凤山衔庆匾额,该匾长3.2米,高80厘米,阳文,书法遒劲臃肿。匾中凤山则指畲族祖居地凤凰山恰是高辛帝鼻祖之地。自建祠后人丁兴旺,家道殷实又建堂舍,办学堂,延聘教儒从事子弟教育,至光绪年间已有雷世儒恩赐武举人,四人中文武秀才。一反纯农耕作业步入仕途敲文砖。因此愈加信仰祖宗庇佑,一年开展三次祭祖后动,这一习俗延续至解放初。

雷氏古宅的发轫、结构与众不同

现存半月里村三座古宅,系雷世茂五世孙雷世儒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续建。在此之前雷志茂四兄弟已建有四座古宅,颜具规模,历史沧桑。目前只剩一座半宅。三座古宅风格各异,具有本民族特色,现将其历史建筑分述如下:

据说雷世儒古宅系道年间世儒中了武秀才在习武之余还经营粮食、布匹、金银买卖,因此发家致富拥有田产480亩,在未建宅之前他在省城观摩了康天墀宅第(康天墀祖籍尤溪人,乾隆举人,任福宁教谕)回乡后因地制宜根据本民族风俗习惯来营建自己宅第,建宅之前,世儒时年25岁,于是聘请泥木工匠,年龄均是25岁,为求大吉,建筑造型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大家风格,后来只因地皮不够大,雷宅比康宅来得小,建筑所有材料均从宁德一带水路运至塘头,再由人工搬回半月里,建宅所用泥木工达60多人,历时三年告竣,且雷世儒为人胸襟博大,厚待师傅及民工,实行三天小宴,七天大宴,建宅耗资甚巨,据说花了8000两银元。宅第竣工,本准备在宅前立旗杆,不幸在立旗杆的当天,其二岁幼儿夭折,众人认为不利,于是就不再在门前立杆。该宅座北朝南,原建筑面积约951平方米,现建筑901平方米,为悬山顶砖木结构,俗称八扇厝,依次为左右马鞍墙采取墙内安装河卵石,入内为门厅、奏墙、回廊前后天井、客厅、厢房共有38间,共126根立柱,尽管经风历近二百年,但墙体基本保存完好,屋内梁枋、隔扇、亭楣、雀替、琴桌、橱柜镌刻以凤凰、蝙蝠、四燕为主间插入物花卉,工艺细腻,惟妙惟肖特别镂空雕刻恰到好处。在其主宅东向后来又依附墙体续建绣楼、书堂、武房、碾米间、酿酒室以及管家卧室,随着世俗变迁这些构筑已被拆改。

雷加上古宅系清嘉庆年间建,座北朝南,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为悬山顶砖木结构,俗称六扇厝墙体四方空斗墙,依次为正门、边门、进入门厅前后天井、客厅、厢房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向奏墙,大书字,四角塑蝙蝠。整座通风明亮,是座典型民族故居。

据村老说:从清嘉庆至咸丰年间半月里共建具有规格六扇厝十座。其中软扇宅5座(即无火墙包栋马面式)5座中除一座为八扇宅外其余为硬扇宅(即火墙包栋二进式),可惜一座已毁于台风拆毁。

综上所述三座古宅结构与众不同地方一古宅座四方空斗墙采用河蛋石装入空斗墙体,一旦受震动将发出叮叮当当声响尤在夜间起到防盗作用;有大门边设立边门,专供妇人进入小弄、转到后座内室一示男尊女卑,家规森严的封建礼制。有在其奏墙中大书字,四角装饰蝙蝠,因蝙蝠与福字谐音,祈祝蝙蝠飞临结合成进福,希望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将。有在雷世儒古宅正大门装饰上下檐,上檐匾额大书海阔天空,下檐匾额大书华宅生辉,显得气派壮观,睹匾思人,堪称名重一方。有雷世儒在建宅时考虑到低洼泥沙地,因此独具胆识,在搞基础时,他采取埕基打木墩安放松木架(棋盘架),然后才垒石砌基保证了地基牢实。这是近年折去依附,墙体建筑时才发现的,虽然近二百年历史,但整体低级未发生沉陷,符合建筑负荷原理,足见雷世儒建宅劳苦用心。

半月里的明清文物

半月里村浓厚的文化底蕴,从其家族珍存370余件(册)传世文物得到佐证,有清瓷四类:梅瓶、花瓶、瓮、罐、脱胎花瓶、盆、碟等达170多件。有木器类:礼品盒、梳妆台、面盆架、雕刻木椅、苎兰、藤篓、筐等达50多件,畲族副食有头髻、银线施台幢、人物花卉群、礼貌、举人翎帽、线袋等30多件。有珍存一百多本畲族歌谣、小说歌、以及明清地契。尤其手抄本占3分之一和生产用具土笼、土织布机、风箱、时印、林枰等祭祀法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古墓中出土明代黄釉双龙耳罐,高28厘米,口径16厘米,荷花敞口,缩颈、溜肩、凹底,肩上为双龙耳和明代花砖塔高1.1米,底径75厘米,为逐层收缩,这一出土,证实明代半月里村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有传世清代两双绣鞋(俗称三寸金莲)形状如舢舨,长10厘米,宽4.5厘米,一双为兰底刺绣牡丹花和姜太公钓鱼,一双为黄底刺绣迎亲花轿间点缀技芍药,两双后根嵌拼木外饰缠技花纹,这在畲放地区能保存两双完整绣鞋已属凤毛麟角。有清代一幅寿幢,俗称台幢,为雷氏先祖遗物,整幅为棕色绢织,纵高3米,横宽2米,眉绣福、禄、寿、喜,左右绣八仙过海,底为牡丹缠技纹,中为红度金字寿字。全部用金线刺绣,色彩艳丽,布局合理,弥足珍贵。有畲族婚礼用头髻、银线施,大部分采用银刻模,工艺精致、玲珑剔透,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综合近两个世纪的半月里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建筑,道教信仰,民间工艺、民歌演唱、书画艺术等诸多内容,极其丰富,近段省、地乃至全国刊物都作了纪实图文并茂作了报道,省、市为唱响地方文化产品品牌,近段由省、市人民政府要求将白露坑畲族列入中国民族文化保护村和畲族文物陈列室,不久将对慕名前来的专家学者游客展示边疆的神奇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