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景宁畲族传统狩猎的方式与手段。过去狩猎是人类原始生产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渠道,不论那个民族都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进,已成为本民族历史文化,被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利用。
关键词:猎神 畲族 狩猎
畲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区为主的农耕少数民族,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狩猎活动曾经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狩猎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野兽对人类的伤害和增加收益,畲民在未拥有土地从事农耕前的“耕山”时代,狩猎生产更显得重要和突出。自原始社会至今,狩猎生产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性,可以说畲族人曾有过“家家皆猎户,人人皆猎手”的时代。猎神(畲语:打铳佛)、祖图、《盘古王》、《狩猎歌》等,生动地反映了畲民族行猎的景况。
一
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民族的主要信仰之一,当地汉人受畲族的影响,也信奉猎神。据澄照乡张后山村雷友更猎手说,山哈人不叫猎神,叫“打铳佛”,解放前,大部分组织狩猎的畲族村都有一两尊猎神塑像,不出猎时装进木桶盖好放在最会打铳者或组织赶山者的偏间或者阁楼上,不然会出来胡作非为,扰乱野兽,破坏庄稼;只是少数人口不多的畲族村没有猎神像,要出猎了,去其他村偷来用一下,猎后送还。他还说,上世纪三十年代,邻村的汉民也一样上山狩猎,有时猎队人员不够还邀请他们一同上山打猎,同样祭拜猎神。
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以及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表现,是个抽象名词。人出生后,依赖饮食的摄入,神也不断得到滋养,因而保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状态。迷信的人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也指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①。
景宁畲族博物馆收藏了三四尊大小形象不一,高度不足40厘米,黑灰蒙面,头戴箬笠或帽子,腰缠短褂,腿绑布带,脚穿草鞋的泥塑猎神像,其中有一尊右手护着猎铳扛在肩上,左手叉腰,前面两头猎狗中间有一香炉,另有一尊双手捧枪;结合有关宗教信仰资料分析:神有神龛,佛有佛殿,神、佛像是不能放在人家里与人同住的,所以说放在猎户家里的猎神并不是什么神仙,只不过是上祖流传下来,被人们神化了的打铳高手或者说猎手。据大张坑村九旬老人雷石文说,同村或者不同村的不同猎队都有自己崇拜的猎神。如我村的汤三相公、张后山村的七十二相公、大畈洋村陈十八相公、安亭村的雷三里先师、吴布的撇脚仙等等,都是他们的祖先或者是他们上辈崇拜的当地狩猎高手。
畲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过着不安定的“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猎神在各地民间有一个同样的传说,远古以前,全部野兽都是关在天上百兽园内的,由百兽官来分管,百兽官手中有玉皇大帝封的敕令,可以先斩后奏,野兽们十分怕他。有一日,狐狸和老虎碰在一起,狐狸和老虎讲,我们终日在这个园内东来西去,实在没啥意思,据说凡间有花草、活人,很有意思,要不我们下去游嬉游嬉,开开眼界,老虎听了觉得有理,可是大门紧锁,锁匙又在百兽官手里,怎么逃出去呢?狐狸笑了笑说,我到有个办法。第二日狐狸走到门边对百兽官讲:“主人、主人,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也辛苦,我和老虎请你喝一杯。”百兽官听了,觉得也是,想了想就答应了,而后被狐狸和老虎灌得醉如烂泥了。于是偷来了锁匙,打开铁锁,把百兽放到凡间去了。事后百兽管也被玉后大帝处罚到凡间投胎出世,管治百兽。
百兽官转世到凡间畲客人家成了“山哈崽”,长大后,娶了老婆,生了崽。后来土地公公托梦给他的方法,做竹枪、土铳分发“山哈人”,又教“山哈人”挖陷井,领着“山哈”去打猎。
玉皇大帝晓得“百兽”已教会“山哈人”制服野兽,就将功赎罪,让他成了仙,封为“猎神”②。
民间传说也好,神化了的猎手也罢,猎神已成畲民族宗教信仰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二
畲族曾经过着不安定的“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所处的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猎手所用的猎具都是就地取材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就是土铳也是清末民国时期,当地土铁匠用生铁铸造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被地方地下工作者、游击队用来打敌人,攻碉堡,使之成为现代革命文物。
我们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结合景宁畲族博物馆收藏的一些猎具在张后山、赤木山、安亭等边远畲族村庄做调查,走访了雷祖礼、雷宗庆、蓝启山几位年近花甲老猎手。据他们说有些就地取材料制作,属于大形的猎具,已成为口头技艺了,只有磕、孤狸夹、铁闸等等,流传至今。现将调查到和被收藏的猎具形制与特征作些阐析。
囚:畲语叫暗洞,分仰天洞(陷井),引诱洞。仰天洞一般设在野兽常来常往的山路中央,洞口径80厘米左右,深大约2米多一点。用来捕捉野猪之类的。引诱洞属大形猎具,过去都做在深山密林的阴山上,高1米50左右,深3米,宽3米,相当于一个10来平米的房间,再用10厘米粗的圆木分隔成里外间,里间较大,约占五分之四多,洞顶上有一个能使人进得去的洞门,用来送羊或猪进去做诱饵的,外间很小,深1米,宽70厘米的长形洞,洞门用15—20厘米的粗圆木做成“机关门”,往洞顶伸拉,只要猛兽闻到牲畜气味就会往洞里钻,粗笨的木门就会自动关下,使野兽不但吃不到食,还逃脱不掉。老猎人说:这类的暗洞是用来捕捉老虎、熊、山豹等高大而凶猛的猎物。
吊:一般用来捕捉麂、山狗之类野兽。在深山野兽经常出入山路中央挖一个15×15厘米方洞,用麻绳结成“锁鬼”(畲语),放在洞口作机关,然后将路上边最具有弹力的树木扳下来和洞口的麻绳结紧并固定在机关边小木柱上,只要野兽路过踩到机关的麻绳就会被捆住兽足,并借树木的弹力弹起悬空吊着。
弓箭:一般用来捕捉飞行动物。用一根长1米30厘米,粗3厘米的檀木或用毛竹条,两头削细,将用准备好的黄牛筋三条作弦,把檀木两头扎住拉成弓。箭头是用生铁打成,1厘米左右,三角形状,然后再套在70厘米长的小圆竹箭杆上。
板石剋(畲语音ai):用来捕捉较小动物,如野兔之类。就地取材,用板石一块,长80厘米,宽30厘米,木钩一个,高40厘米,钉在野兽出入的小山路沿,用一条小绳子与一段20厘米长的小木棒扎好,然后连接小木条放在路中央做机关,板石压在木钩上,只要野兽路过碰到机关,石板就会自动磕下压死野兽。
夹:用来捕捉小巧野兽。夹有柴夹、竹夹(形状多样)二种。柴夹是在山上野兽出入的山路中央将坚韧的10来公分粗的什木,锯去树尾部分,留下1米30高左右,然后对半劈开,用麻绳将两半拉开成V字形,绳子另一头扎在树边设好的机关上,只要野兽踩到机关,两半树木就会将它夹住至死。竹夹:种类较多,有旗、弓、三角等等形状。旗状夹,用长1米20厘米,3公分粗的圆竹作主杆,三条60厘米和一条30厘米长竹片,4个钉子,然后将三条竹片的一头用钉子固定好,另一头分开钉在削好的圆竹主杆三分之一处,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间条竹片削成剑样作夹刀,另外还有条短一点的竹片固定三角底边的三分之一处作设机关用,一头与中间那条刀形竹片用绳扎牢,装在野兽出入的山路上或洞口,只要野兽踩到机关就会被夹死。弓形夹:用一根80厘米长的篾条制作成弓形,中间半片圆竹作中轴,弓的两头用二条麻绳平行串着两条30厘米长篾条,一头固定弓中间的竹轴上,另一头设机关使两篾片张开,只要老鼠、鸟等踩到机关,两根篾条就会借绳子拉力夹住它,使其难以跳脱,此类竹夹一般都是用在室内或者晒谷场上。三角形状:用一根两米长的圆竹,削好两头对半折成V字形,然后底边用二支长50厘米的硬质木板作夹,上面条木板的五分之三处锯成一个凹槽作篾支撑口,再用二条一米60厘米长,三厘米粗的竹条作弹弓,使用时将竹条扣在剑形木板上,然后拉至设机关处卡牢,只要野兽踩到机关,木板就会借助篾条弹力卡住兽脚。
鼠助:畲语,“老鼠剋”,用于田间或室内治鼠害。用一段60厘米长,40厘米粗的木头,在中间凿一个50×30×18厘米的槽,再做一块与槽相符的木块作剋板,槽的两头中间各打一条6×4厘米的木料,上边支一条与槽边两木料同样大的横档做成支架,然后槽内,做磕板的木块正中央支根方木料与上支架横档中间窜上,设机关伸拉用,除鼠时木块往上拉,槽内放些玉米或稻谷作诱饵,只要田鼠进去吃东西,上面的木块就会自动脱落,将槽内田鼠磕死。
铳、弹:历史较短,出自于清未时期,分铳托、铳管组成。铳托选最好柏树制作,而铳管是本地的土铁匠用生铁铸造的。弹:用土方法先制硝后扎弹。乌硝是用一种叫“地踏泥”煎成硝牙和杉木炭配成,红硝用一种银黄(药名:雄黄)的硝牙配制成。然后将乌硝和铁沙搅拌包在里层扎实,再把红硝包到外层做成球形弹。投放时将弹缝到死鲤鱼肚皮里面,埋入野兽时尚出没的泥潭里,喜欢腥臭味的野猪狐狸等,就会使劲将地下的鲤鱼撬上来吃,饵弹就会在咀嚼中爆炸,将其炸死。为了安全起见,政府也出令禁止,很早就没人做了,制硝扎弹技艺也就失传了。
三
畲族是我国人口中等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的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境内偏辟山区,狩猎活动曾经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祖图长卷中就有始祖盘瓠狩猎殉身的故事,宗教祭礼活动中也都有狩猎内容,生动地反映了畲民族曾经行猎的活动景况。
畲族狩猎的方式有个体行猎和组织猎队围捕两种。个体行猎:独立行使,随意性大,晚出早归(夜猎),猎具简单,如板石剋、铁闸等之类,获取的猎物也不多。猎队围捕:由村里打铳瞄得准又有组织能力并对地理环境熟悉的狩猎高手(畲语:打铳头)召集猎手组队,按出猎的时间和野兽的猛大及兽群,组织规模不同的狩猎队伍,一个猎队多则几十人,少则也要五、六人起,有时合围追捕凶猛大兽或兽群,往往垮过数村地界,各村猎手也会自动闻讯赶来加入,捕猎队伍也就会越来越大,多的尽至上百人。
参与捕猎时猎手们出猎前先要核验枪弹,备好刀器和干粮(署干),扎好腰带绑腿,穿上草鞋,带上箬笠,作好出击前准备。此时,“打铳头”把存放在自家阁楼上的“打铳佛”抬到中堂或后厅厅前的方桌上,备三牲香烛,设坛祭拜,进行问卜,明确方向,追寻兽踪。祭坛之时要按五方插上五色小旗各一面,并在猎神位前的米斗内,点上一束香烛,由“打铳头”进行祈祷:“保佑子孙上山,铳头落火,铳尾得财。”祈毕收坛出猎时,鸣枪三响,就把点然的香,分发到每个打铳的猎手中(每人三支),他们将香插到铳尾扛在肩上待令出发。猎神除“射猎师爷”外,有陈十八相公、七十二相公、雷三里先师、撇足仙等等,各村有各地,互不相同。
猎队的猎手,并不是全部都是铳手,也有一些普通队员,不过分工不一样,有的赶山搜索,追寻出猎物行踪,如辩足印,放猎狗嗅气味等。铳手们凭丰富的经验来判断野兽活动,躲藏或逃逸的范围、去向,在野兽可能经过的山路口或山坳、崖脚等“靶口”,铳头都会指派一二位铳手预先守候,其余“赶山”的猎人一定要把野兽逼入预先设好的包围圈。如果野兽漏网从非靶口通过,则马上通报,使铳头好重新组织人员确定战略战术。围猎时人多犬猛,野兽惊怕乏力,也就在劫难逃了。
凡组队打猎,猎毕必先将猎物供祭猎神和地头神,供奉时鸣铳以庆丰收,方可分发兽肉。猎物分配上还有个传统的规定,第一铳击中者所谓“打头铳”,得兽皮,不剥皮的野兽则将割下野兽耳朵拉到之处的兽头,或者一只后脚腿,因野兽未立毙而补二铳者得兽颈圈肉,然后再将余下部分,给所有的猎手平分,参加狩猎的猎犬也同样得到一份,甚至野兽打死而四肢尚未捆起之前赶到的或路过的人都可分得一份。要识别谁打头铳、二铳,剖取猎物身上的铁弹子为证,因为铳手们都在自己的铁弹上刻有符号。若是小野兽,就将肉烧起来大伙同吃,俗称“散野神”。说实话,其分配方式还带有若干原始公有制的迹象。
狩猎的最佳时间是冬季和刚入春的空闲时,冬季天气寒冷,皮毛值钱,野兽寻食难度又大,就会经常出来乱窜,容易被猎取,此时可见个体的夜猎活动和集体的狩猎队伍。如今猎手为数不多了,如发现或闻悉野兽糟蹋农作物,猎手们还是会丢下农话不召而来,也无须祈神,不分季节。他们是畲乡的义务保卫者,深受畲民敬仰。
原始的狩猎经济,随着社会文明的更替,已逐渐在民族经济生活中消失;狩猎这种生产活动也随着人们保护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而被现代社会所禁止。土制猎铳也在上世纪未就被当地政府统一收缴集中烧毁了,过去猎手常用的猎具在农村已不见踪影,只有在景宁畲族博物馆才能看到几件简单的,没法再用的旧猎具,被作为民族文物收藏保护。
旧志载:“……景邑民居散在岩谷,常持乌铳以角禽兽。……近奉私藏之禁用者限以尺七寸为制,不能施远而业省鲜矣,惟兽猎猎畲民犹习者③。”这里讲的是清代就有禁枪运动了,但善猎的畲民为了生计,保护庄稼,还是要持铳打猎。现在可不同了,土铳虽然被政府收缴消毁了,但如有兽害,政府会组织猎队,用的是真枪实弹,农民兄弟可安心生产了。所以,以前与狩猎经济一起生成和发展的猎具、狩猎祭祀仪式,也成为了一种民族历史文化被畲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利用。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第1018页。
②《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卷》景宁畲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1989年,第25—27页。
③《景宁县志》卷六《武备》,同治十一年(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