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汉杂居历史悠久,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随着旅游开发的经济行为日益频繁,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资源被挖掘开发越来越“时髦”。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
特 征
基本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积累起来的,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包括:传统节日、民间故事、饮食习俗、服饰风格、居住特点、传统工艺、婚丧礼仪以及姓氏等内容。
地域特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这也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昭示着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传统特征 民俗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如节庆、礼仪等表现出的规范做法),具有一定的传统性。民俗文化往往是在历经较长历史时间的地域融合中形成,已经构成了地域生活形态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轻易不会发生变化。
生活特征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动态特征。民俗文化体现在具体生活行为中,是一种生活文化,人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传播民俗文化,生命力强大。但是,如果不尊重民俗文化自身的发展或者演变规律,人的行为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性。
问 题
基础削弱 民俗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基本只能分布在广大农村。农村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文化背景也比较低下,伴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明显凸显出来。而旅游开发者只能以商人的眼光看待民俗文化。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原有民俗文化氛围在商业气息的冲击下逐步淡化,时代商业实用功利明显增强,地方性和民族性逐渐驳离,民俗文化主体不断缩小,民俗文化保护已经进入了有识之士的视野。
同化变异 由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大众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使得民俗文化变异日趋突出,民俗文化本真性不断褪化、特色缩减,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思想支点被断开,失去了地方文化原有的本真与纯朴。
脱离生活 现有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往往脱离生活实际,追求“古、新、奇”的“商业效果”。但失去民俗文化特征的“民俗文化”,只能是商业价值下的“民俗文化”。
对策与措施
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对民俗文化的相关研究,因此无论是对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还是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通过加快健全民俗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以民俗文化保护为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籍此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可以大大加快这一宏伟历史目标的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项惠及后代的历史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强相关研究,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持久维护。
合理制定文化保护规划 民俗文化保护规划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思考往往都在物质性规划之后,或没有相关规划,或流于表面形式,只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才有相应的规划与保护措施。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人口多、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正是这些优势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但也正是因此带来了保护的难度。民俗文化保护存在没有规划考虑、照搬规划思路等问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弹性和生命力,同时很大程度上又缺乏再生性,因此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渐进式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并将其放在物质性规划之前考虑,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的文化保护规划。
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现有民俗文化活动减少、民俗文化氛围淡化,通过保留或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等),可以增加民俗文化资源的现实利用程度,提高农民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等商业性行为必须在民俗文化管理部门的审批下监督中合理实施。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民俗文化资源类型丰富的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因此对于现有民俗文化资源,我们要加强相关研究,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有利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的文化,要大力弘扬;对腐朽落后的文化,要坚决抵制。有扬有弃,才能符合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