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畲族风俗习惯被日益淡化,畲族语言逐渐遗失,畲族服饰濒临消失,畲族音乐已被淡忘,畲族文化抢救工作已是刻不容缓。景宁群众文化的代表事物——“三月三”已成为一大品牌,挖掘畲族文化内涵,创新节庆活动项目,搭建民族文化发展平台,提高民族文化和品牌的影响力。打造畲族文化基地是景宁设立自治县的必然要求和改革开放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月三节庆是畲族文化基地的雏形。打造畲族文化基地必须深挖内涵,搭造平台,完善机制。
关键词:畲族文化 三月三 节庆品牌 文化基地
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2年,使景宁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前10位,接近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为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景宁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并开始编写“基地”规划大纲。本文试从“三月三”节庆品牌的打造来看景宁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策略措施。借此,抛砖引玉,期望方家斧正。
一、“三月三”,景宁群众文化发展的品牌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畲族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畲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语言、服饰、艺术以及宗教、民间信仰、习俗、宗谱祠堂、祭祀礼仪、艺术、畲族医药学、文物名胜等,融汇民族性格、乡土人情、价值观念、伦理规范、人文色彩、审美情趣以及风尚习俗形成了畲文化形态,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畲族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与困境。在国际化、市场化、城镇化、知识化、网络化的冲击下,不少畲族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失传的险境,抢救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畲族风俗习惯被日益淡化,畲族语言逐渐遗失,畲族服饰逐步消失,畲族音乐已被淡忘。传统文化的自我失落和异文化的渗入,以及对畲族文化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已经使得畲族传统习俗出现失真、淡化和衰落,正在逐步丧失本民族特征。传承保护和弘扬发展畲族文化,是景宁这一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后,即于1985年首次举办“三月三”活动。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三月三”这一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闻名遐迩的节庆品牌。既深含传统畲族文化精华,又与时俱进,传承与创新并举,基础与精品并重,畲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融发展,创造节庆群众文化经典。
略举近三年的“三月三”活动说事。
2006年是“乡村旅游年”,畲乡“三月三”活动集中展示了景宁乡村旅游农(畲)家乐的精华组成。“上刀山,下火海”以前只在传说中听说,不料畲民也有此绝活。活动一开展,场上气氛便热烈异常,聚起高潮。通过策划,这次“三月三”将农活类体育类竞技项目首次搬上主舞台,展示了景宁乡间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锯木头、打年糕要求的是气力和耐力,锯木头比的是速度,打年糕比的是次数,夹泥鳅更多的是比灵巧。这些活动通俗有趣,现场气氛热烈。体育竞技将传统畲族体育最通俗易行的项目,予以改编,适宜观众和游客参与,场上气氛竞技中充满了趣味。畲族民俗文化中,山歌、舞蹈、服饰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三公主抛彩球便是浓缩了这些文化,将其精彩地表现出来。“三公主”的取名暗合了畲民敬仰的传说中的始祖——盘瓠传说中的“三公主”。而其实是现实中的会唱山歌的百灵公主、能跳畲舞的孔雀公主和才貌俱佳的凤凰公主的合称。她们依次展示才艺,将畲族文化最经典的内容展示出来,娱乐观众,让人们在欢乐中接受畲族文化的熏陶。
在活动中,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栏目进行了为时70分钟的现场直播。
2007年“三月三”,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和《乡土》两大栏目走进景宁。按照“打造品牌节庆,建设文化畲乡”的思路,这次“三月三”活动加强了县域品牌的宣传,畲族、畲乡、畲县是景宁最大的品牌和优势,借助“三月三”活动,更好地打响了“畲”字品牌。“三月三”活动所展示的内容包括风情、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通过活动,展示成就,鼓舞人心,激发热情,充分挖掘和提升畲族文化,全面推进旅游文化建设。
与往届相比,2007“三月三”活动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对畲族优秀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充分的挖掘和提升,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民间性和原生态性。在民间文艺踩街活动,安排了农耕文化方队、狩猎文化方队、三公主文化方队、畲乡小吃文化方队等20个“土气”十足的民间方阵,一改长期以来节庆踩街由机关干部举标语,喊口号的形式,让农民自己乐起来;在农活竞技和体育竞技活动中不断深化打年糕、锯木头、夹泥鳅、操石磉、抄杆等传统活动,使活动来自于民间,挖掘于民间,又高出民间,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精彩有加。
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和《乡土》的两个栏目及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报社、电视台、舆论刊物、网站等媒体记者云集畲乡,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将对“三月三”盛况及景宁的特色资源、畲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和宣传,使“三月三”的影响力空前增长。
2008年中国畲乡“三月三”继续致力于影响力打造。坚持规模不大,影响力不减,内容更加丰富,实现“媒体宣传有亮点,重点宣传有实效,县内宣传有氛围”的目标。坚持以“巧”取胜,巧借题材做宣传。
一是巧打“台”球,实现与高层次媒体深度合作。景宁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共同举办,与台湾合作,周华健、高胜美等众多明星云集畲乡,达到中央四台有重点节目,民族报刊及主流报刊有重点报道,主流网站有较长画面的目标。内容上除“三月三”民族联欢内容外,重点进行畲乡民族文化、经济、生态、旅游等多方位深层次报道。中央四套“中华情”等品牌栏目提前来景进行专题片制作,并在海外栏目中预播进行宣传,扩大影响。二是改进节庆宣传方式,形成对重点地域、对象的震动效应,以强化畲族文化、畲乡风情旅游内涵在长三角及相关城市的影响力,提高畲乡景宁在旅游界及各级党委政府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扩大参与,实现县内氛围的热烈化。通过多种新颖别致的文化竞技、娱乐载体的设置,激发广大群众参与节庆的热情。努力给县内群众和外来游客留下特殊影响力。对相关地段进行氛围化设计装饰,设置多种参与性项目,以狂欢为主线,形成多个高潮,形成全民狂欢的节庆形象。
从“三月三”活动近年来的发展脉络看,塑造品牌的力度不断加强,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三月三”成为展示畲族文化的闪亮点,成为全民狂欢的群众文化活动。由此可以看到景宁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的决心和思路,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三月三”有了“基地”的雏形,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展示的一些缺憾,但光靠“三月三”是不够的。
二、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的措施
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畲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并且做了大量卓有实效的工作。本届县委、县政府,更是把畲族文化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用畲族文化这条主线把整个发展战略构架成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上,提出了“打造中国畲乡”的文化发展目标,致力于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在战略方针上,把“畲乡风情名县”作为首要方针,致力于把畲族文化培育成景宁特色民族经济发展之魂;在战略总体要求上,把“展风情”作为重要内容,致力于畲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努力打造和展示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的独特魅力;在战略举措上,把“文化凝聚”作为重要举措,致力于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来实现战略目标。多年来举办“三月三”的结果,是必须寻找更能体现畲族风情的节目,展示畲族文化的平台,因此打造畲族文化基地是景宁设立自治县的必然要求和改革开放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措施和设想如下。
一是挖掘保护畲族文化资源,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项目。成立了畲族文化资源调查委员会和畲族文化普查工作小组,开展了为期八年的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对全县120多个有畲民居住的村落和670多位畲族文化传承人的走访,对2000余个普查项目和51个重点保护项目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景宁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家底。目前已基本编纂完成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目录和分类目录,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搜集整理出畲族文化遗产等文字资料230多万字,编撰《景宁畲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寻抢救1100多件畲族文物遗物;运用摄像、录音等现代技术手段对30多个民族特色文化项目进行永久性保存。
围绕重点民族文化项目、重要代表艺人和重要作品,研究畲族文化生存现状,制定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机制,实行传承人认定和传承补贴制度,使一批濒临失传的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祖图、畲族刺绣、畲家医学特色祖传方剂等畲族文化精品得以传承。为传播畲族文化,挖掘畲族舞蹈、山歌、歌剧等艺术珍品,促进畲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建立了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畲族文化民间艺术团编排的畲族歌舞剧《畲山风》,绚丽夺目、民韵十足,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轰动。可以继续弘扬发展。
二是加强畲族文化教育,建立畲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成立畲族文化教育研发中心,全面研究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编写民族地方课程读本和教育指导书,精选部分当代作家创作的反映畲族文化和畲族区域特色的作品进入地方民族课程。在中小学课堂增加民族文化教育环节,推广畲族文化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普及畲族文化歌舞、器乐、美术等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建立一批以民族学校为主的“畲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努力使畲族文化代代相传。
在机制上,《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改中增加促进畲族文化加快发展的内容,县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畲族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关于民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筹措及使用的意见》,形成促进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体系。对传统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畲族文化得到高质量、高标准的保护性开发。
三是加强畲族文化运用研究,促进与旅游业的融合。县委县政府已经把风情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确定下来,并以“十一五”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等形式予以落实。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到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畲乡风情节,自2006年开始,更是把中国畲乡“三月三”作为一种文化品牌和一年一度的大型畲族文化活动确定下来,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地弘扬了畲族文化,促进了各地畲族文化的交流,也扩大了“中国畲乡”的影响力。在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开发一批以畲族文化为底蕴的景点,发展一批“畲家乐”,把畲族婚俗表演、手工艺表演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当中。
四是加大力度,加快畲族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畲族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综合性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开发大型设施——景宁畲族文化发展中心已开工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同时,结合山花工程和东海明珠工程建设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在加强。畲族人民展示畲族文化、享受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平台正越来越多。在旅游和文化活动的推动下,畲族民间艺术团频繁出访演出,不仅有效地宣传了畲族文化,而且走出了一条以“文艺养文艺”的新路,推动了景宁民族演出业的大发展。经过短短三年的培育,景宁民族编织、服饰工艺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族手工艺业初具规模,仅2007年营业收入就达800多万元,其中畲族妇女蓝延兰编织的畲族彩带还在全国民族工艺品展上获得特别金奖。
总之,要使畲族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开发与传承,要使畲乡人民更具浓郁的民族风格,要使景宁真正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必须创新思路、集思广益、扎实工作。搭建好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大平台,搞好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大开发,倡导畲族人讲畲语,倡导畲族人着畲装,倡导畲族人畲族化,建设一批有畲族文化特色的村庄,对旧城进行特色化改造,让畲乡风情在县城中弥漫开来。培育好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大产业,以畲族风情旅游业为龙头,构建畲族演艺业、工艺业、会展业、饮食业、畲药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布局,促进畲族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民族文化研究体系,加强对畲族文化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投入,加强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文化精品创作进行扶持,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为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畲乡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畲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弘扬和发展,任重而道远,畲族文化发展的局面已经努力地打开了,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开创畲族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荣获浙江省第十届公共文化论坛,<改革开放30年专题>征文三等奖,并缉入<中国群文理论与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