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副 标 题
 
作  者
严慧荣、陈华丽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1-01-05 18:38:00 

来源:本人提供       作者:严慧荣、陈华丽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结合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中央高瞻运瞩的战略决策。

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从大局出发,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题中之义,这三者是紧密相连和前后包含的关系,对此要很好把握。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景宁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办国办《意见》中讲到的三个适应,在我县也同样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农村相比于城市,在文化投入、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生活、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着距。二是乡镇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山区、农村明显在文化服务落后、文化产业滞后的状况。三是农村文化工作本身存在不平衡。这些不适应、不平衡的问题亟待去克服、去改变。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良好机遇。

首先,县委、县政府作出文化畲乡建设的战略都署以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氛围。其次,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解决一些难点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中央、省委和县委采取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后劲,扩大农民文化消费是十分有利的。

 二、景宁县文化设施基本现状

景宁县地处浙南山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县24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去年全县财政收入1.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05元。由于历史的原因,景宁还是全省欠发达县和财政特别困难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全县24个乡镇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自己站舍,全县文化站舍总面积为2268m2,文体设备固定资产36.18万元,图书室总面积为288m2,藏书量为65177册。全县283个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全县村级文体设备固定资产只有19.8万元,室内文体活动场地180间,图书阅览室面积为313m2,藏书册数2396册,宣传廊长度(黑板报)194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传承千年畲乡文化,建设文化畲乡,以实现农民文化权利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三、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要走在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总要求,联系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重点要做到三个“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各乡镇文化站、要把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中心任务和关键环节,经过不懈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要以县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乡镇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站及群众文化团队为基础,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功能全面、覆盖面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

 

(二)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在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要在擦亮品牌、创新品牌上做大文章;要在挖掘、用活畲族民间文化资源上做大文章;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上做大文章,要在策划和创新适合县情的农村文化品牌上下工夫,在深挖品牌内涵、整合相关力量和提升品牌品味上下工夫,在组织领导、策划创意、宣传推介上下工夫,在吸引参与、形成规模、彰显成效上下工夫,努力使我县群众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效果更丰硕,影响更广泛。要积极组织策划以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为活动主体,以反映新时期农民精神风貌为主题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富特色,更符合“三贴近”要求,更有吸引力,从而丰富活动形式,努力在我县广大农村营造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和文化新风尚,增强活动效果。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把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人才工作整体规划,完善农村文化机构网络,在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好“三个一批”,即:一批专业文化队伍特别是文化馆站队伍;一批扎根农村、有开拓精神和带动能力的农村文化带头人、文化辅导员和文化专业户;一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充分发挥这三个“一批”的骨干和生力军作业务精、作风正、作用大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推动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

四、深化改革推进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在当前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改革精神,是一个我们相对比较陌生又必须切实解决的大课题。要抓住这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精神,国家兴办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属于公益性文化单位,总要求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在体制不动的前提下,要加大内部人事、劳动社保、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着力转换机制,这才能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总要求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对艺术团、电影公司、电影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可积极引导以合并、联营或定期提供服务方式与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加快市场化运作。

三是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如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可考虑合并,既可减轻行政成本,更可发挥资源集约效应。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还可研究把教育、科技、体育、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设施集中、效率提高。

四是要改进投入方式,拓宽投资渠道。要按照中央强调的“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可运用现有政策和有效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可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可积极探索建立支持农村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机制等等。

五是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要树立文化经济的新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把地方特色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地方旅游、商贸结合起来,把民间剧团作为经济增长点进行精心培育,积极组织生产、培训和宣传推介,努力形成新的地方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