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对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副 标 题
 
作  者
孙美绿、雷德荣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1-01-05 18:40:00 

来源:瓯江文化论坛       作者:孙美绿、雷德荣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内容提要: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流传下来的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手工艺品及革命遗物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受环境、汉族传统习俗、参与人员的短缺、机制的缺失等方面的制约。我们要做好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一是加强研究机构、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加大帮扶力度,再现畲族原生态生活村;三是营造畲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自我意识;四是利用畲族特色文化,提高畲族群众生活。

关 键 词:传承 发展 畲族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在参观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专题展时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继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畲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70余万,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在粤、闽、浙、赣、皖等五省一百多个县内,福建省人数最多,尤其集中在闽东地区,浙江约有17万余人口,大致分布在丽水、金华、温州等市。丽水市是浙江畲族主要聚居地,全市畲族人口共有8.3万。其中莲都区2.3万人,景宁县1.76万人,遂昌县1.5万人。畲族自唐末迁入景宁后,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并流传下来的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手工艺品及革命遗物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

一、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面临的困难

畲族文化既是畲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在中华民族大花园中的一支文化奇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国家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方面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原有畲族传统礼俗不断淡化、简化和衰落;下一代正面临着畲语消失的危机,畲族古建筑受损严重,大量的手抄歌本,也处于自生自灭之中,畲族医药、武术、手工艺术均面临失传的边缘。特别是与外界联系加强,畲族年轻的一代,他们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中,告别古典,告别传统,使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的变化给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影响。任何文化变迁,都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适应外来强大社会的文化需要,为更有保障的生活条件,社会成员自愿地与外来支配地位的文化认同,分享新文化带来的好处。在千百年来,畲族在与汉族群众混居的过程中,汉族对其的同化日益扩大,即使在畲族聚居村落传统畲族文化也已相当淡化。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习俗上畲族特征的缺失,更主要的是畲族群众自我思想意识上的淡化。如畲族村的干部和出来工作的人员对本民族关注不够,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在如何弘扬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方面更是淡漠。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畲族群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问题。(二)汉族传统习俗给畲族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带来影响。在现代市场、现代生活模式的不断冲击下,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仅靠牛耕土种,受尽贫穷的畲族群众,希望及早摆脱环境带来的困苦,保留民族传统与脱离贫穷生活苦难的矛盾困扰着畲族群众。外面精彩的世界呼唤着畲族新生活,摒弃自我,给畲族文化面临的传承和发展增加了难度。面对畲族群众对自我传统意识的淡化、自我摒弃问题,给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在传承和发展工作中要解决文化的问题,而且要解决最本质的生活问题,缩小畲族村落与外面世界的差距,切实解决畲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是继承还是摒弃的忧疑心态。如果本质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势必使畲族群众加速摒弃自我,给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的增加了工作难度。(三)参与人员的短缺给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影响。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实践表明:文化的保护工作既需要外部氛围的感染,更需要内部本质的挖掘,不但给本民族以自豪感,更给予兄弟民族交流学习的内涵。这就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热心于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人才参与。景宁在设县以来只是成立了研究会,研讨也仅停留在挖掘、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上,缺乏高层次、创意性、拓展性的保护文化的理论,对畲族文化如何进行分步骤、有计划、可持续地加以传承和发展,拿不出可操作性的方案,保护实际上成了收藏式保存,由于对新生力量的培养缺乏手段,致使研究工作面临断层的危机,给畲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持续性增加了难度。(四)机制的缺失给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影响。不同的族群是由具体的、活生生的、不同的习俗方式、宗教方式、语言方式、生产方式、歌舞艺术方式形成的。传承和发展一种民族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象对自然界里的物种保护一样。然而对于现在的畲族群众来说,保持本民族的现状意味着落后,对促进本民族与时俱进得到发展,可谓“画饼充饥”。要让畲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解决一个机制的问题,有了切实可操作的机制,才能解决思想问题。为此,做好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迫切呼唤这种充满吸引力的机制的诞生,它是确保畲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二、对当前做好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因此,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就必须对畲族文化有全面的系统的了解,不但要了解表现在文字、历史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外在形式,更要把握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素质、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以及畲族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为此,对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大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力度。

(一)加强研究机构、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和组建专业队伍机制,设立畲族文化奖励基金和定期对在继承发展畲族文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对能够高度体现这些技艺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认证,拨给特别津贴,保障民族文化人和民间艺人的基本生活,使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二是设立畲族文化发展基金,加快推进畲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畲族文化要进行挖掘、整理、提炼,一方面对其表现形式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通过研究挖掘民族的原本精神。为此,就是要在目前的民族工作部门与文化业务部门抽调人员联合组成一个专业性的文化研究机构,吸引国内外热心于、倾心于、有志于研究畲族文化人士,壮大研究人才队伍,推动畲族文化研究工作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同时各级政府应有规划地培养继承人,使畲族文化的继承主体代代相承,确保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的系统性、延续性三是做好新生力量的培养。要建立一个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先进新生力的相应机制,既要使它成为培养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和带头人激励机制,又要使其成为解决立志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人才的出路和今后生活的一个途径。(二)加大帮扶力度,再现畲族原生态生活村。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注重文化民俗的原生地存活状态。一是以集群聚居的大氛围来影响部分群众的小意识。要通过造福工程、对口扶贫等办法,把目前还分散居住的畲族自然村,实行集体搬迁和集群搬迁,把他们迁到村落相对大,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相对好的地方,以增强畲族村落的居住人气,同时也便于畲族民间民俗的保护。二是要加强对现有的畲族文化保持良好村加以重点保护。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解决畲族群众的实际问题,多做知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三是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定点补助等制度,鼓励畲族群众安心民族生活方式。(三)营造畲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自我意识激发畲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是大力宣传勤劳勇敢、相互扶持、诚实守信、热爱和平的畲族精神,深入开展对畲族干部群众进行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育,特别是在现有少数民族干部中,加强对本民族意识的教育,不断提升畲族干部、群众的民族认同感。二是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推介会活动。民族工作部门和文化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供广大干部群众阅读的民族文化知识读物,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如举办畲族歌会、畲族服饰博览会、畲族知识、畲语故事大赛等。三是把畲族文化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教育部门要提高对民族语言继承的重要性认识,承担起培养畲族文化骨干的历史责任,从实际工作出发,设立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配置本民族的教师,开设畲族文化课程,提倡在校民族学生讲民族语言,从小让他们了解本民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建议将畲族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高校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认知教育的空白。四是要引导畲族群众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要加强研究,有所创新,突破原来的框框,使畲族民间文化更受广大人民大众接受和喜爱。(四)利用畲族特色文化,提高畲族群众生活。要在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保护较好,具有较为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较为奇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旅游业。要将畲族原汁原味的婚俗活动、彩带、草鞋、篾竹手工艺活动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当中,打民族文化品牌。要立足于畲族饮食原始粗放、简约朴实、健康养生的特点,培养一批烹调手艺高超的畲菜大厨,推出一批既有乡土特色又合养生之道的畲家菜肴,形成畲家风味小吃,依托畲乡风情游和畲家乐,不断扩大畲族饮食文化的知名度。要借畲药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医药名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畲族特色方剂的调查挖掘、抢救整理、临床推广、产业化开发及畲医传人培养工作,树起畲医旗帜,创立畲药品牌,让神奇而悠久的畲药重焕青春。总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畲乡传统饮食、民俗文化、民族工艺等资源,从食品、住宿、饰物、风情、娱乐等5个方面来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发扬与继承,将畲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引导并帮助畲乡群众开拓多元化的致富之路,让畲族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既产生社会效益又产生经济效益。如景宁开发大漈云中桃源、大均畲乡之窗、鹤溪山哈寨、澄照封金山等景点,发展畲家乐,创立畲乡民族生态风情游品牌。2004年,省旅游局省内旅游目的地选择抽样调查显示,畲乡风情游游客选择率达27.4%,居全省各类景区之首。据统计,2007年到景宁县体验畲乡风情的游客已达到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3亿元。

众所周知,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传承和发展一个民族文化不是单个体的行为而是应举全社会之力加以重视,实现传承和创新的统一,才能使其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麻益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景宁决策参考2008年第6期;

3、畲族网——山客人的门户网站的有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