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畲族三月三对歌节,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自豪感,挺起腰杆来抓好这个节日巩固与发展,充分发挥民众的“下里巴人”精神,唱起来跳起来,尽情享受文化生活。
关键词:三月三对歌节 民族文化工作 精神文明生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广义的文化工作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群众文化工作也就包括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我们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点是畲族文化工作。我省的畲族文化工作当然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1980年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江演,当时以云和县演员为主组织了《银耳花开》、《凤凰彩带飞北京》、《新女婿》等节目进京演出,笔者亲见,《新女婿》在民族文化宫和人民大会堂演出都成了压台戏。后来这批演员绝大多数成了畲族文艺骨干。第二、三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由丽水市文化局为主组织分别演出《瓯江谣》、《畲家谣》,都获得多项奖。1983年在吉林延边召开全国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我省文化厅作了我省《民族文化工作情况》汇报,云和县文化馆民族文化工作队作了《让畲山开遍文明花,誓作文化播种人》的发言。1984年8月在景宁鹤溪镇举行了浙江省民族文化工作会议,这是景宁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这样的高级会议。1985年三月三召开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大会期间举行了全省畲族歌手赛歌会。1994年、2004年景宁畲族自治逢十周年庆祝大会都在期间举行了全国畲族文化研讨会,1997年在苍南举行了全省畲族音乐研讨会,2001年在景宁举行了全国畲族文化与风情旅游研讨会。当然其他一些非专题研究畲族文化的会议也谈到畲族文化,有关市、县也有不少畲族文化专题会议,只是笔者信息面太窄,未能了解作介绍而已,不管那一级会议,都有力进了畲族文化发展,都体现了领导对畲族文化的关心。
对畲族文化的发展应特地提到三月三对歌节的形成。1983年国家民委发了《建议三月三为我国民族节》的征求意见函,因南方少数民族多在三月三有传统的集体文化活动,最典型的是壮族三月三“赶歌墟”,傣族在三月三前原有“泼水节”,但北方在这段时间还天气冷,未有户外集体活动,故原来未公布这个“民族节”。然而对畲族产生对歌节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原来畲族三月三是一个保健食俗节,用一种叫“乌枝”的小灌木叶子揉出汁杂米饭煮吃,认为吃了这种“乌饭”上山不怕蚂蚁咬,连浙南一带的汉族菇民也实行这个习俗。历史上浙江一带就有吃乌饭的习俗,那时乌饭怎么做未传下来,但同治版《景宁县志》记载:“仲夏八日供浮屠乌饭,女子佩人胜”。四月初八向菩萨供乌饭,供原当然是人吃了,同时在这天姑娘开始戴首饰。原来畲族只不过是把吃乌饭时间改为三月三,姑娘开始戴首饰改为正月二十日,这一天设为“天穿日”,要炒黄粿吃以示“补天”,实为接受了“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姑娘在这天批耳洞,好戴耳垂耳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提倡科学,吃乌饭是否保健被怀疑,从而这个保健习俗节消失了,然而畲族民歌以往是相当普及的,它始终伴随着群众生活,是生活的良师益友,是进行斗争的武器,是劳动的伙伴,生活的教科书,恋爱的媒介,娱乐的手段,畲族有传统的对歌习俗,多在农闲时进行。三月三开始农忙了,以往是不对歌了,但政府一提倡,畲民当然积极响应,从而形成了对歌节。景宁自从1985年的三月三开始,不定期地相隔几年举行三月三活动,到2008年三月三还邀请了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来参加。我省有18个畲族乡镇,其中丽新、板桥、老竹、柳城形成了“新桥竹柳对歌节”,从1985年开始轮流在一个畲族乡(镇)进行三月三对歌节,至今已举办了24届;其他畲族乡镇虽不经常,但也时不时举行过三月三活动。
三十年来,各级凡牵涉到畲族文化研究的会议,总有学者会论及畲族民歌,有的学者还呼吁要树立畲族三月三对歌节品牌。趁这次我省第十届公共文化会议召开,我们继续谈谈三月三活动。
1、从以往的各地搞节日活动看,都有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导思想。表面看不错,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嘛,深入分析就是把文化工作当作附属品。邓小平说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抓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关系,不是相互可有可无的关系。不可设想哪一个人不论什么活动不是在某种思想指导下干的。思想就是文化,有人甚至称之为“灵魂”。文化工作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重点在于强调社会效益,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切向钱看”。两手都硬就是要把两个文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物质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的考核,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作为任务列入考核内容。通常讲“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认为群众文化工作者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首先自己这样确认自己的身份,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干好本职工作。有了这样一批人才,群众文化工作包括畲族三月三活动,不愁搞不好了。
2、要把三月三活动转变为民众文化生活需要,不是“我要你活动”而是“你自己需要活动”。任何办“节”,都需要有人组织,需要一定经费开支。不要把办“节”视为单纯的政府“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需要的,就是过去畲村对歌也是村坊形象工程,有客人来了,哪个村若无异性去对歌,那个村就会被别村看不起。但我们要看到对歌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村上歌手跟客人唱了一整夜,最后还要凑点钱作“手薪”送给客人,当然主家还要在半夜烤点心招待大家,若“一切向钱看”,村上歌手们不成了傻瓜?人只要有了生存的物质条件,就离不开精神生活,就要文化生活,就要唱要跳要画,不然就成了光赚钱的机器,那叫什么生活,简直是受苦受罪。现在普及了电视,看电视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其实电视是他人的文化生活向你传输,如果只看电视而没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就象“植物人”靠别人喂食一样。大多数民众没有“文艺细胞”吗?不是的,只是那部分细胞没有机会和场合得到发挥。我们的社会就是要让广大民众都有娱乐生活。作为人是要劳动,要劳动就要休息,休息不是光睡觉,也包括娱乐,不会很好休息娱乐的人,也不会有很好的劳动。作为行政工作人员就要为民众娱乐生活提供场所,作为文化工作人员就是要教会大家如何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让民众能唱起来跳起来,这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体现。作为三月三,只是一个时间的约定,不单要让畲族民众能唱起来跳起来,我们认为也可以让汉族民众唱起来跳起来,从1989年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工作中可以看出,汉族民歌也是十分大量的,只是民众的普及性衰退时间比畲族早一点而已,也应该把汉族民歌发扬光大。畲族三月三对歌,现在有关县、乡有人抓了,应该扩大两头,省级和村级也应开展,重点在于村级。若全省各地都有三月三对歌节,就不要冠以族称,民歌本身就是民众的艺术,让所有地方能活跃起来就好。
3、还是务虚的话,我们的文艺工作是要坚持“双百”和“两为”方针,但要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不要再过份地强调政治性,谈情说爱也可以上公众舞台嘛,只要使人们得到娱乐,得到美的享受,有益于身心健康就行。文艺不应该是只为领导作“嫁衣裳”的行业。“下里巴人和者众”,“阳春白雪和者寡”,民歌就是“下里巴人”,能即兴编歌词的歌手就是民间诗人。跳舞也一样,不可能人人都跳芭蕾舞,能即兴手舞脚踏就是民间舞蹈家。广大民众就是要发扬“下里巴人”精神,才能进行真正的娱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