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浅谈欠发达地区县级文保单位维修中的问题与对策 
副 标 题
 
作  者
雷光振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1-01-05 18:59:00 

来源:浙江文化月刊       作者:雷光振   景宁畲族自治县博物馆
 

文物是历史文明的载体,是绝对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个特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保护文化遗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富有民族特色和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同样也得到了重视,有的已被各级政府公布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就欠发达地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存在问题:

     一、观念陈旧,认识不足。       

     我们农村信息比较闭塞,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有文化物保护的要求,但对国家文物保护具体法则不懂,主管部门对其又缺乏管理和监督。导致农村干部群众自筹资金,不顾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规和文物古建维修原则,无维修方案,在村里叫几个土木匠,如修自家房子一样,擅自维修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成了“维修性”的破坏,极大地损害了文物的自身价值,违背了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资金不足,缺乏投入。  

欠发达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基础落后,文物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在文物保护方面和文博事业上缺乏总体规划,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物主管部门又没有固定的文物维修经费用于文保单位维修,很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维修不能得到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有濒临倒塌的危险。

三、队伍薄弱,措施不力。

文物队伍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资金短缺,缺乏统筹规划和远景目标,潜在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县级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在13人。我们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但在整个文物系统来说还相当薄弱,这不仅表现在从事文物工作的专业人员数量少,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学有专长的业务人员严重匮乏,由此导致县级文物保护工作队伍的整体业务水与文物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

解决对策:

一、统一思想,扩大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的文物保护意识。

深入贯彻落实新《文物保护法》,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教育人们自觉地保护文物。在向社会宣传时特别不可忽视以下重点对象:一是向领导干部,争取他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更大支持,如果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决策失误,对文物造成的损失比老百性就要大。其次向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建设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商),教育他们在经济建设特别是基本建设中注意文物保护,做到法人守法;再次面向中小学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的作用;同时面向全社会进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公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整个文物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许多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都是从县保中晋升的。政府要加大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实施“五纳入”工程,即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把文物工作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确保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使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民族文化资源永续传承。

三、统筹规划,发挥潜在优势。

文物维修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更加有利于物

的永续传承,所以对其进行维修是更加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和远景目标,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真正得到有效保护。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特别是一些从机关单位离退休的老同志,他们很关心文物保护事业,对古建筑很有感情。如景宁县大际的离退休干部,自筹资金10余万元,用于县级文保单位胡桥、护关桥的维修,为保护文物事业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文物保护法规来正确引导他们,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使人人参与文物保护形成风气。上级业务部门也要加强对下级文物部门工作的规划指导,使县级文保单位也像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那样真正得到永续传承。了解文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根本动力。同时也符合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律。

四、加强对县级文物工作的领导,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力保证。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如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也有了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和需要。此外,文物古迹、少数民族风情是开展旅游,发展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对保护文物古迹和民族风情的独特作用应有正确的认识,必须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做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有一定数量,一定水平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保持专业队伍稳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人才,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其中岗位培训是培养县级文物工作队伍行之有效的途径。根据文物工作的性质,业务培训要有计对性,不但业务工作者要培训,业务领导干部更要参加培训,因为领导是关键,对文物事业发展的兴与哀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的文物工作队伍,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