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的畲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充分表现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独特的畲族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畲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充分展现畲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畲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宣传、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一、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现状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历史悠久,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迁居景宁,与当地的汉族兄弟共同生活,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畲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畲民自称“山哈”,畲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的繁衍与劳动当中,创造了各自极其辉煌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畲族民间艺术同样是畲族历史发展与畲族民间文化凝集的产物。它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与司仪”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浓重的民族色彩,具有畲族特色的民俗文化。畲族文化源远流长,畲族的服饰、语言、歌舞、习俗都别具特色,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畲民生活习俗的变化,畲族民间文化艺术也在不断的流失,如畲族传统的祭祖活动,有很多地方已经失传;畲族山歌过去到处有,但现在年轻人很多不会唱;年轻一代畲民有很多不会说畲语,不穿戴畲族服饰;如今健在的老年歌手已是寥寥无几、青黄不接;珍贵的畲族歌舞资料将随着一个个民间老歌手、老艺人的辞世而消失。在我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举步维艰的困惑下,部署开展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使我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
二、多步骤开展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景宁县被省厅列为第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县以来,多步骤开展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培训、普查、整理、制作规划、档案管理入手,制订工作方案、分头分步实施、使工作成为一个有序规范的工作体系,确保工作有效地推进。
(一)制定普查方案。在制定普查方案时,为使普查工作不漏点,着重考虑普查方案的可操作性,召开相关专业人员座谈会征集普查工作方案详细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制定了《景宁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规划及时间安排表》和《景宁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综合试点县》方案,明确了普查工作任务,组织人员专门在全范围内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共普查民间艺术58项,其中民间表演艺术类36项、造型类9项,民间习俗4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2项,民间老艺人传记5项,民间传说2项。
(二)建立档案资料。全县集中组织普查员,像搞人口普查一样开展普查工作,建立了文字、图片、录相档案、并输入计算机,建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民间艺人人才库。在普查畲族民间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同时,紧紧抓住畲族婚俗、丧俗、茶俗、食俗及其他民风民俗进行普查,至今已整理出民间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普查登记表、录像讲解及各项艺术普查资料12余万字,拍摄普查照片2000余张,记录音乐戏剧曲谱20余首,录制38卷原始资料,编辑制作6套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长达300多分钟的影像资料。
(三)撰写申报文本。专门成立起草班子,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召开研讨会,几易其稿,定稿后送有关专家审阅的指点,使申报文本基本达到要求,其中畲族民歌和畲族祭祀仪式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景宁县第一批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第一批文化生态保护示范村,命名表彰景宁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四)搭建传承平台。利用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举办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成果图片展、畲族服饰展、民间工艺品展等各种展览,举办了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畲语演讲比赛、畲族山歌比赛,更好的展示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举办畲族“三月三”,组织畲族民间艺人表演畲族传统技艺活动,让外地客人听畲歌、跳畲舞、游畲寨、看婚俗、吃乌饭、品畲菜等畲族民俗活动,使社会大众了解畲族民俗风情。
(五)深化艺术传承。一是抓住全省综合试点县契机,开展文化畲乡行普查采风活动,把畲族千百年来散落在民间的艺术通过电视画面和和文字记录进行挖掘整理,利用当地媒体突出宣传,重放民间艺术光彩。二是展示畲族民间艺术,利用普查畲族民间艺术成果,挖掘、整理一批原汁原味、地域特色的传统畲族民间艺术作品,县文化馆在民间艺术团队开展培训辅导,在重要旅游景区定点开展参与互动式的宣传活动等,使人民群众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三是传承发展从娃娃抓起,在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建立畲族艺术传承学校,把畲族的歌舞、体育、器乐等民族文化引进校园、走进课堂、写进教材,纳入畲族艺术传承学校必修课程,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培养未来畲族文化传承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
(六)编纂成果书籍。根据普查成果,分别确定课题,注重遗产保护。目前,正在组织力量编写《畲族文化知识读本》的教材,编纂《菇民戏》、《畲族山歌》,“景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以及我县入围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个项目,景宁县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17个项目,将分项目编写成册。
三、多形式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由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呈现方式和传承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和现代文明的浸染,其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渐行渐远,不仅破坏了文化的生态平衡,而且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工作实际,我们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整理文化遗产资源,以申报促保护。在全面普查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做好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整理畲族文化遗产资源按照“确定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要求,既运用传统的手段搜集和收藏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又要运用文字、录音、摄影、网络数字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无形资源化成有形文化财富。对一些濒临灭绝的畲族民间绝技绝艺、畲族民俗活动,要进行抢救拍摄、排练展演。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要遵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确立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那些确有重大价值的保护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申报促保护。同时抓紧组建畲族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建立畲族民间艺术展示中心和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
(二)加强普及教育工作,以传承促保护。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要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抓好人的传承和培养,也就抓住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因此,特别搞好普及教育工作。一是课堂教。学校教育是传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非常好的路径,提倡在中小学开设优秀畲族民间文化课程,普及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文化情感培养,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二是民间传。区别于课堂对畲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的普及和教育,利用传承地和传承人民间传承畲族民风民俗、畲族仪式礼仪、畲族传统的手工技能和流程,如织染、刺绣、雕刻、剪纸等等,对这些技艺性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十分尊重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全力挖掘尚存的传承地和传承人,加强对掌握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的艺人的调查登记,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三是政府引。民间的传承需要政府提供一个长期的传承平台,如利用畲族的民俗节日节会等活动,定期让畲族民间艺人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吸引众多的参观者和后来人参与其中。
(三)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以开发促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色文化,不仅极富精神价值,而且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在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虑其经济属性,注重利用市场杠杆,在市场中让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培养其强大的生命力。努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开发中搞好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要积极开展畲族节日节会活动。举办具有独特魅力的畲族民间传统节日节会,表演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风情、畲族传统歌舞,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得以传承。二要努力培育畲族民俗文化基地。大力发展畲族民俗文化村寨旅游,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旅游景点的形式再现,让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畲族民间艺术风俗。三要着力开发畲族工艺精品。畲族工艺中的众多绝技、绝活,是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大力发展畲族旅游品市场,让绝活、绝艺走出深闺在市场流通中复活,产生价值,吸引更多的传习者,从而得到更好的广泛的传承。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立法促保护。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民间参与,但更依赖政府组织。像这些在民间诞生、在民间成长、在民间繁荣的优秀畲族传统文化,能传于后世主要归功于政府的组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力普及畲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民众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文化保护,立法先行。我们利用民族自治县的立法权,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根本上加强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制订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范围,明确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明确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责,从而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