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创造和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有粗犷朴实、奔放刚健的舞蹈,有工艺精巧的刺绣编织,有多姿多彩的畲族民歌,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
一、畲族民间艺术现状
1、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很普及,一般每个聚居地区都有一个统一的调,即歌词中夹上“哩、罗、啊、依、哎”等虚词的位置一致。歌词七字一句, 四句一首,类似唐诗七绝。在冬天和正月农闲时节,有客人来了多兴对歌,一对就是一整天,甚至对上三夜。对歌内容多为情歌、劳动歌、谜语歌、大讲歌等,高明的歌手能即兴编唱, 出口成歌。但近年来,由于畲汉杂居较多,年轻一代畲族青年日常会对歌的很少,只有少数年岁已高的畲民还时常唱起。
2、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传师学师,它是畲族民间流传的道教性质的原始宗教,俗称“做阳”,也称“祭祖”。是“师公”带领要学师的人以舞蹈形式学法的活动。学了师以后,除了当师公给别人传师外,没有其他活动,只是规定死了要做功德,所以也有学者把这种活动称为“成人礼”。由于学师要三天三夜,做功德又要三天三夜,开支较大,当时穷人是做不起的,只有少数富家家族才会做,没有在全民中铺开。该种宗教活动产生于元代,到解放后就消失了, 目前表演的一些祭祖舞蹈,基本由古书记载和畲家老艺人回忆而产生的,应该说基本上保持了原有这类宗教活动的特点和特征。
3、正月舞狮
不少的畲族村有舞狮班,十五、六个人组成,扎一张狮子皮。正月初二就出灯,到邻村去舞,十五夜必在本村刹灯。五个人敲锣鼓,轮流两人舞,每到一户人家就在中堂开舞。现在畲汉的生产生活等差别不大,所以畲族的狮子会到邻近的汉族村去舞,汉族村的花鼓也会到畲族村去跳,这也充分体现了畲汉民族间的亲密与交融。
4、畲家新娘服饰
畲族女子做新娘时始戴凤凰头冠,凤凰头冠分雄冠式和雌冠式,各地域存在的差异较大, 以丽水市为例,云和县、莲都区的就是雌冠式,而景宁县的就是雄冠式。新娘上衣是有花边的“烂观衫,腰扎绣花拦腰,脚穿绣花鞋,以求象凤凰一样漂亮。过去花边衫颜色只有青色、蓝色,现在有了红、绿、浅蓝、浅灰等各种鲜艳的色泽,花边的样式也都有了改进,畲族服装上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5、插花娘
在有神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插花娘是浙南畲民造的神,相传是松阳县畲姑蓝春花, 因反抗财主逼婚而自尽,后成神,供时只需以花代香,故称插花娘。后来成为畲民保佑平安、驱走邪恶、送亡魂的一种方式。现在的畲民用这种方式有,但已不多见。
二、畲族民间艺术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紧迫性
畲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沧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畲民生活习俗的变化,畲族民间文化艺术正在不断地流失。如我们畲族传统的祭祖活动,有很多地方已经失传;畲族山歌过去到处都有,但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会唱;年轻一代的畲民有许多不会说畲语,不穿戴舍族服饰;如今健在的老年歌手已是寥寥无几、青黄不接;珍贵的畲族歌舞资料将随着一个个民间老歌手、老艺人的辞世而消失。
2、重要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民间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思想教育功能、审美净化功能和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正在日益凸现。
(1)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基础。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人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畲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基础。多年以来,景宁县积极抢救保护畲族民间艺术遗产,不断对畲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涌现出大量反映畲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脸炙人口的《畲山风》、《畲山听樵》、《畲寨夏夜》、《彩带歌》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就是在畲族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注入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产生的,可以说,传承和发展畲族民间艺术,是建设畲族优秀文化的基础环节。
(2)畲族民间艺术是畲乡景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文化从属于意识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实践证明,“先进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几年来,景宁县站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发挥畲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无形资产的社会效应,成功举办的2004第二届中国畲乡风情,不但扩大了景宁的知名度,还达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在旅游景点建设和品牌建设中也注入了更多的畲族民间文化艺术含量,赋予山水名胜以灵魂,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从而很好地促进了畲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3)畲族民间艺术是武装广大人民思想的有效方式。当前,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现实矛盾有所激化,思想问题层出不穷,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而畲族民间文化艺术植根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创造, 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生动,是新形势下武装群众思想不可多得的好形式。 比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贯彻中,借助畲族民间文化的特点,将“三个代表”重要内容编排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让文艺宣传队深入到乡村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既引导教育了群众,又丰富了群众生活。
三、保护和开发畲族民间艺术的措施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畲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之苑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振奋精神,全面落实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努力推进畲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1、抓调研抓调查,全面掌握民间艺术资源一手情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生活在基层的广大畲族人民是畲族民间艺术的创造主体, 田间地头、村庄作坊是其生成流传的大舞台。畲族民间艺术就如同一颗颗未加磨制的珍珠,散落在广大畲族百姓生活的深广海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扎实苦干,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开展调研和调查摸底,对畲族的神话传说、山歌舞蹈、婚俗习俗、服饰头饰等进行挖掘、整理,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镇的调查, 进一步摸清民间艺术资源的家底和分布情况,为保护和开发打好基础。
2、抓源头抓根本,加强畲族民间艺人的保护。
由于畲族没有文字,畲族民间艺术大都是由畲族民间艺人口头传授而得以流传,往往是不立文字, 即兴创作的产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讲,畲族民间艺人就是畲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活水源头之所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资源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护畲族优秀民间艺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掌握这些民间老艺人的基本情况,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他们以关心和鼓励,切实帮助解决老艺人生活上的困难; 同时,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交流研讨活动,真正使宝贵的畲族民间艺术不流传、不消失。
3、抓精品抓典型,树立畲族民间艺术新坐标。
好的民族艺术作品是体现某一时期民族进步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开发民间艺术的重要手段。如景宁县“浙江民族艺术团”的优秀代表作一一大型民族歌舞剧《畲山风》,就是充分体现畲族在迁徙过程中,民歌、舞蹈、服饰等特色的精品佳作。该作品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演出金奖和创作金奖。同时,每年艺术团还不定期赴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玉环等地演出,受到青睐。因此,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以精品弘扬我们的畲族民间艺术。
4、抓艺术抓旅游,促进旅游文化协调发展。
当前,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方法就是将艺术融入旅游,融入到旅游项目开发、景区景点包装上。如景宁县就以畲族民间文化艺术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切入点,整合资源,形成了山水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的封金山婚俗风情、大均浮伞仙漂、大际古寺古树、望东洋高山湿地群等景区景点。在婚俗表演上,在演员培训、服饰、畲族历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一定努力。另外,对当地吹唢呐、敲锣的民间艺人和漂流项目中的船工也定期组织培训,使畲族的民间艺术渊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