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畲族民歌传承之我见 
副 标 题
 
作  者
雷雷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1-01-05 19:39:00 

来源:本人提供       作者: 雷雷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

 

内容提要: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类31项有“畲族小说歌”一项,民间音乐类72项有“畲族民歌”一项。这是对畲族非物质文化的褒奖,也是对我们文化工作提出了一项任务,必须做好对其的记录、研究、传承、弘扬工作。

主题词:畲族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  传承与弘扬  活跃畲族人民文化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畲乡

2006520,《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颁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十类计518项,第一类民间文学31项,其中福建省霞浦县申报的《畲族小说歌》为“I30”号;第二类民间音乐72项,其中福建省宁德市申报的《畲族民歌》为“II7”号。

首先,我们想说一个问题,我们浙江省也申报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一是传师学师和做功德的《祭祀仪式》,二是《畲族民歌》。传师学师是畲族的原始宗教,以师公带领要学师的人,用祭祀舞蹈形式象征“上闾山”学“法”,并规定学了师的人,死后要做功德。该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后已基本消亡,现在我们所挖掘的是它的舞蹈。1987年搞民间舞蹈集成时,已把《传师学师》、《做功德》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从里面内容挖掘素材编排的《灵刀舞》、《木柏舞》,1994年还参加了日本福井举行的环日本海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若我们把它分开,把《传师学师舞》作为民间舞蹈类申报;不论做不做功德,现在畲族还盛行“围棺哭歌”的治丧的方式,把《围棺哭歌》作为民俗类申报,或许可以申报。

对于畲族民歌,以往我们只把它看成是畲族民间口头文学,分析时只看内容,把上十首甚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内容的称长联歌,一首就是一个整体内容的叫短歌;长联歌又从内容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时政、生产知识等歌,只有把改编汉族戏剧、小说的称小说歌。短歌则分为劳动歌、情歌、杂歌等。福建霞浦,则看中了畲族长联歌是把各类故事改编成歌来唱,是一种独特的讲故事方式,长联歌统称为小说歌,作为民间文学申报,故文化部认可入名录了。霞浦原来也是盛产过小说歌的地方,1899年办起“山民会馆”,当时只相当于“畲族旅馆”,解决畲民进城住宿问题。1913年,浙江云和蓝宝成(清末恩贡)的儿子蓝文蔚从浙江政法学校毕业后无业,来到霞浦,参加活动,改名为“三民会馆”,后又改为“三明会馆”,同时,当地也有许多畲族知识分子住馆活动,主要是编歌本。据著名音乐家郑小瑛1958《畲族文艺调查》,有畲族长联歌《末朝歌》、《钟良弼》、《蓝佃玉》等就是“三明会馆”董事之一钟学吉歌手编写的。1927年,三明会馆被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某旅占驻,数年后撤移了,但会馆元气大伤,只成 山民避难所。

畲族民间文学第一大类就是畲族民歌,这是从创作歌词来讲,以畲语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歌词类拟唐诗七绝。唱时夹进不同的感情虚词,形成平唱和“假声唱”,虚词的选择不同和夹的位置不同,又形成一个县有的一个基本统一的调。唱歌本身就是声乐,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唱畲歌除了祭祀仪式歌友乐器伴奏外,一般对歌都是没有乐器伴奏的,作为音乐来讲,畲族民歌确实是一种独特艺术。

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通过这次,我们就要学会抓住遗产的核心了,争取今后还有遗产申报成功。

第二点,我们想说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一定的产生区域和传承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入保护项目名录,要有人或单位申报,但不象产品专利和商品的商标,谁申报就属谁所有,他人不可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民间性,由于历史长久,找不到最初创作个人,之后众人不断加工完善,在一定范围内流传,众人共同使用,这个“众人”有的是一个地理区域的众人,有的是一个民族的支系,有的是全民族,有的则扩大到国际。如阳历全世界都用,端午节中国和韩国老百姓都过。这种民间性、民族性的财富,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说,就是“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我们说这些的目的,就在于说清楚,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福建同志申报成功,他们有成绩有功劳,但并不是他们的专利文化财富,而是全畲族的遗产,浙江也是畲族人口主要居住地全省有30来万,仅次于福建,不是申报成功就完事,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弘扬等一系列工作,浙江也有重担。

下面,我们就从广义的畲族民歌来说几点如何传承的建议。

1、广泛宣传“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的观点。站在本民族角度,要认为自己老祖宗遗传下来的文化财富是“美”,自尊就体现在自己看得起自己的东西,“人无我有”就是值得自豪。凡适合现时生活环境的自己首先有责任传承与弘扬;站在其他民族的角度,首先要看到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就体现在包括尊重别民族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东西相比之下,有特长也有短处,应该互相取长补短,但在尊严上是平等的,就好比走路的骑自行车的和坐小轿车的,人格是平等的。可以帮助人家补短,不是只看到短处而鄙视它,而要看到人家的长处,肯定人家的长处。“美人其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就是说,优质的土物产,很吃香。可以远销。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美美与共”的美美相加,创造出更美的东西。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语言文字载体,除却这个载体就不可能原汁原味地搬来运用了,取长补短只能是撷取他人的适合自己的因素,增长自己的“美”。我们要欢迎互助撷取,才能共同繁荣进步。

   2.畲族文化的载体是畲族语言,要传承畲族文化遗产,必须先掌握畲族语言。由于畲族大分散聚居,没有形成民族文字,在通用汉族文字的基础上,采取借用汉字音来记录畲族歌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种手抄歌本,就成了畲民学歌和知识的课本。畲族借用汉字的方法和日本文字的方法相似,有同音同义,同音不同义,同义不同音,音义都不同几中种式,不够用则再造一些非汉文的字。日文是上正规学校教育的,可惜畲族这种文字就没机会进学校了,都为民间传授。为了传承畲族文化,有必要对畲族这种文字法进行研究,并作书面记录。我国对一些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文字的民族,利用英文字母进行拼音,创作了文字,但都不能流行,可以说是失败的。当然跟没有进入正规学校教育是最根本原因。聚居的早就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畲族村庄只能在小学时用畲汉语互译教学,目的还在于更快学好汉语,现在集中办学后,这种教学都不存在了。在学校必须学好汉语,同时为了国际交流需要学好英语,都无可非议。但不管什么方法传授民族语言,能学好一门本国的民族语言,也是一门学识,国家评学位、评职称需要一门外语时,应该是坚持有一门民族语言可顶一门外语。本民族人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有语言环境,是十分容易学好的,应该允许一些学校在上汉语的同时,不学外语,只学民族语,学好民族语言同样作为升大学外语条件。中央民族大学就有民语系(学院),其他大学不升,升这里也行。中央民大民语系该扩大,没有文字的民族,采用畲族这种文字法应该是可行的。我们建议对畲语在汉语拼音法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创造一种适合汉字畲音的拼音法,因小学就开始学汉语拼音法了,扩一下,学畲语就容易掌握,比统一用国际音标法容易得多。希望国家组织畲语研究专家创作出这种拼音法,然后编辑出版《畲语词典》。有这套工具,研究、传承畲族文化才有可行捷径。

3、畲族民歌是用畲语创作歌词的,应该鼓励广大熟悉畲语的知识分子创作好的畲歌词,这实际上是用畲语写诗,过去畲民创作了许多流行的畲族歌本。云贵川有“苗族学会”、“彝族学会”,浙江和福建的民委也可联合起来,统一组成了一个畲族研究会,该会也应办《畲族诗刊》。同时搜集各地各类畲族民歌歌曲,歌曲采用简谱法予以整理,出版《畲族歌曲集》。畲族民间歌手是能即兴编唱,但任何人要成为歌手,都有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畲族诗集》、《畲族歌曲集》就是学习畲歌的最好工具。

4、畲语、畲歌应该走上电影、电视、舞台。如电影《刘三姐》,壮族歌译成汉语歌,拍成电影,不单我国影响很大,连东南亚国家都喜欢。贵州电视台还拍了苗语电视集《开

水要烫,姑娘要壮》,经济效益也许不佳,政治效益却很好。这是值得畲族文艺追赶的方向。建议凡有一万畲族人口以上的县级电视台,都办畲语讲解的新闻节目,一星期一两次,一次十几分钟都好。希望各有关单位,注重挖掘、编排面向民众的畲族文艺节目,光为了应付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是远远不够,为了促进地方积极性,除了办一些“节日”之外,也应该间隔性或轮流性举办省、市、县级畲族文艺汇演。

 5、文化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过去畲族上山劳动时会唱山歌,来客要对歌,嫁女要对歌,丧事要哭歌,都是作为行为规范而自觉自愿自发进行的。现在这种积极性没有了,这与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丰富有关,也与我们舆论异向有关。我们现在所需的,首先是端正舆论导向,不是只向城市生活看齐,而是广大农村也必须丰富文化生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内容之一。人人都能放声大唱,人人都是诗人,那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才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总之,我们希望畲族知识分子为本民族的繁荣多有一份责任感和积极感,希望汉族老大哥积极帮助畲族发展进步,以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