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刘芝凤 文/图

台湾少数民族舞蹈体现出稻作文化的特点

宁德畲族民族舞蹈从服饰到表演完全舞台化

宁德的高山族服饰已艺术化
编者按:由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德市人民政府承办,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文化厅协办的第二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日前在福建宁德市召开。厦门理工大学刘芝凤教授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并观看了闽台少数民族联合演出的开幕式文艺晚会,就其中反映出来的畲族文化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台湾歌舞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的开幕式——《我们都是一家人》文艺晚会上,台湾原居民人文舞蹈团、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仁爱中学与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演员表演了11个民族歌舞器乐节目。台湾队的史诗歌舞《赛德克族之石宿传说》、《舞跃在海西》、《海峡庆丰收》、《战舞》等节目,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识。
台湾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对歧视和压迫他们的民族或外来民族心存芥蒂,对民族成份、伤害本民族尊严和破坏民族平等的行为比较敏感,但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却从未放弃本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性格。相对而言,台湾少数民族地区比大陆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好一些。然而,经济的现代化并没有让本民族文化意识彻底消失。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可以从史诗歌舞《赛德克族之石宿传说》的表演中感受到,也可以从《战舞》的表演中感受到。
来自台湾的演员男女老少、胖瘦高低都有,动作也不那么专业。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支由个人爱好、自愿参与的人组成的松散性表演团体。这一松散性恰恰说明了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性。
在这次闽台同台表演中,台湾少数民族所有的舞蹈服饰都有一个显眼的艺术特征,即尚黑。尚黑是中国各少数民族稻作地区的服饰特点。不论是古百越族群中的侗族、壮族、布衣族、毛南族,还是山地稻作民族的苗族、瑶族、畲族等,其传统服饰都尚黑,以黑为基色,配以镶花刺绣。台湾的100多名队员,无论是在文化交流会上,还是文艺晚会的表演中,他们都自觉地身着本民族以黑为基色的服饰,让所有参会人员从他们身上强烈地感受到台湾少数民族的存在和特色。
台湾少数民族与大陆少数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渔猎、刀耕火种、战争、迁徙等多灾多难的历史,因此在台湾队的艺术表演中,民族特性的另一个表现方式就是尚武。在他们的舞蹈中,生活中的狩猎、渔业知识与用簸箕簸谷豆的动作及武术,被编成舞蹈动作进行表演。由于表演者都不是专业演员,他们质朴的表演,更显示出民族舞蹈的群众性和原始古朴的尚武风。舞蹈将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的生产知识、生产经验进行传播与传承,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性与民族特色。
在台湾的5个节目中,不论是表现古老的历史史诗歌舞,还是现代舞蹈,都向观众展现了台湾少数民族因台湾环太平洋,联东南亚诸岛的特定地域文化元素。比如单一重复的甩臀舞蹈动作,既有中国其他民族传统的生殖崇拜文化元素在其中,又有东南亚南岛的文化元素。在庆丰收的舞蹈中,稻耕动作和簸箕簸谷豆的生活动作,以及本土材料组合的打击乐等,无一不显示台湾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归原的重视与传承。
大陆畲族文化的异化倾向
在当天的晚会上,福建省宁德畲族歌舞团表演了6个民族歌舞。年轻漂亮的演员,专业整齐的舞蹈动作,华丽洋气的舞蹈服饰,如果不是她们头上的“凤凰”头饰,或许没人知道她们表演的是畲族歌舞。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与台湾少数民族歌舞同台演出,而且表现的主题就是少数民族歌舞,因此舞蹈的民族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畲族是福建唯一的世居少数民族,历史非常悠久,宁德又是我国畲族最多的地区,按说畲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是最深厚、最丰富的。遗憾的是,不论我们在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畲族村考察民俗,还是在晚上的文艺表演节目中,表象上都很难寻找到畲族原生态和原形态的民族文化元素了。
在蕉城区上金贝畲族村,畲族原生态文化内涵很丰富,比如舂年粑、舂黄粿、酿甜酒、跳竹杆舞以及乡亲们热情好客的民族秉性等,都散存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服饰的变迁、建筑的变迁,丢失了畲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比如我们从《宁德旅游》画册中看到畲族尚黑镶绣的民族服饰和鲤鱼溪畔板凳龙灯图片上的传统民居建筑,让人陶醉不已、心往神游。而现实中,上金贝村因旅游而修建的建筑更多像徽式建筑风格,缺少闽东和畲族建筑的文化元素。形不像,神也不像。
在晚会的6个节目中,唯一一个富有畲族原形态的山歌表演节目《山哈情歌》,也因演员服饰的“洋气”,造成本末倒置,丢失了原有的民族特色。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所有舞蹈中,找不出几处畲族原形态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的动作,一个展示畲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牛角胡的演奏,却因所演奏的曲子非本民族音乐,而没有体现本民族乐器的独特性,不能像蒙古族的马头琴、侗族的琵琶、彝族的三弦一样让人听过不忘,成为本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和艺术标志。
让民族文化元素归原
“文化元素归原”这一概念,源于2007年1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与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生态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笔者主持的论坛中,一位日本学者提出“生态环境与民俗地理的文化元素归原”的概念。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听到“文化元素归原”的说法,按字义解释,就是把一个个元素归回到原来的位置,用中国的成语就叫返璞归真。笔者认为,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各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上,十分恰当。然而,必须谨记的是“文化元素归原”而不是“文化形式归原”。
宁德在晚会上的畲族歌舞表演恰恰就犯了文化形式归原的错误。歌舞的动作,形似神不似;音乐和曲子没有畲族音乐的文化元素;表演服饰除了头上的“凤凰冠”象征着畲族特色之外,质地和色彩全然没有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
那么,畲族的民族特征是什么呢?笔者对畲族研究不深,就仅有的畲族文化体会看,闽台少数民族普遍具有共同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文化自觉形成的民族精神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民族性格是深沉负重、谨言慎行;民族道德是质朴厚重、热情洋溢;民族信仰是原始宗教多神观念。引申到畲族歌舞编排上,笔者以为,其动作应该以柔克刚。如果宁德畲族歌舞团的编导和演员们能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一样,到畲族村寨去体验生活,从畲族生活中提炼出代表畲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细节,肯定能编排出富有畲族特色的民族歌舞,甚至使其成为畲族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