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畲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评王逍的《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 
副 标 题
 
作  者
郭志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1-04-16 15:24:00 

来源:畲族网   作者:郭志超

 

     王逍博士奉献的《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这部专著,于2010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既是在首篇以畲族经济为题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也是首部基于畲族村落视野,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来研究畲族经济问题的专著。该著从实地调查到付梓面世,历时六个年头。作者在浙南景宁敕木山区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对以惠明寺村为核心的七个畲族村落群,进行了跨越数个年头的深入扎实的田野调查,并完全融入畲族村落社区与畲民同吃同住,以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民间文献文物搜集法等,收集了近四十万字的田野资料,尔后运用人类学的整体观以及泛文化比较法等,从田野调查的具象层次上升至抽象、逻辑的层次,不仅真实地再现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而且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对散杂居畲族如何从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特色产业化农业的经济转型进行整体性思考。综观全书,与以往的畲族研究相比较而言,从研究思路与方法、资料来源与论点等方面来看,大致具有如下几个颇具借鉴意义的显著特征。

      其一,拓新了“点状式”的微型社区研究方法。
单一社区的微型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将该方法作为普遍方法,是值得反思的。基于此,作者采取点面兼顾的田野作业方式,是意在提高个案研究的普遍性品质的新尝试。首先,将田野范围选择在迄今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然后,将田野点聚焦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口相对集中的鹤溪镇敕木山区,以惠明寺村为核心的畲族村落群。惠明寺村较具有典型意义。该村既有千年古刹——惠明寺院,又有民国时期景宁畲村最早的公办学校——城东乡南泉初级小学。尤其是该村所产的惠明茶早在1915年就与西湖龙井、贵州茅台、金华火腿等传统名产,同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鉴于惠明茶的大规模复兴已在惠明寺村及周边畲汉村落形成刺激扩散效应,作者以惠明寺村为深度田野对象,以周边与该村既具有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等五缘文化关系,又具有微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其他六个畲族村落作为田野参照,将其予以共性和个性的比较。这种点面结合的田野作业方式,既符合人类学可操作的小社区调查范式,增加了田野调查的信度与效度,也拓新了人类学田野“点状式”的微型社区研究方法。
    其二,渗透着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视野。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高度分散的散杂居农耕民族。70余万畲族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插花式分布于闽、粤、浙、赣、皖、湘、鄂、黔等八省山区。相同的民族历史遭遇和深厚的族群认同心理以及大致相似的南方丘陵生态环境,促使各地畲族经济文化变迁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地域性差异。作者在本书中始终阔展着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视野。其间,既有田野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更有在空间维度上的横向比较。纵向方面,宏观上溯源至畲族从游耕向定耕转型的近千年民族迁徙;微观上聚焦惠明寺等畲族村落从明清到本世纪初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横向方面,宏观上既有田野对象与现实维度中世居地畲族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观照,更有其与迁出地闽粤赣等畲区关系的溯源;微观上除深度田野对象与田野参照物扫描式类型比较以外,还有惠明寺村畲民依托惠明茶走向市场的诸多个案类型的综合比较,更有惠明寺等畲村多种发展模式的对比。除以上跨时空比较之外,还包含着畲、汉族群间社会文化特质的比较。诸如:历史上畲、汉百姓商品观念的比较;民国年间景宁畲民与云南玉村汉人及云南大山深处“夷人”的比较;当今景宁畲族茶农与浙江松阳、福建安溪等地汉族茶农的比较,等等。正是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视野,揭示出惠明寺等畲族村落经济变迁及畲民走向市场的动力始终蕴藏于良好的畲汉族群互动之中。无论是以历史的深度还是以地域的广度作为研究个案的“景深”,仍然是为了提高个案研究蕴涵普遍性的品质。
      其三,田野研究植入文献分析的根基。
所谓田野研究植入文献分析的根基,即人类学田野调查与历史学文献法相互渗透的研究方法,亦即历史人类学方法。其研究取向是关注田野对象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在历史过程中之连续性和变异性。作者将景宁敕木山区惠明寺等畲族村落社区镶嵌于宏观的畲族历史发展脉络之中,在阐析现实维度中的畲族村落文化经济时贯穿着历史的深度,而在分析历史维度中的畲族社会文化经济时则始终贯穿着现实的向度。具体而言,作者首先从历史上畲民的千年民族迁徙、市场边缘化处境以及现实维度中畲族社会经济文化滞后的历史连续性等方面切入社区。然后,以金奖惠明茶之复兴及走向市场为主线,以村落农作物种植结构为背景,着力聚焦于惠明寺村雷姓畲民如何通过多种力量的交错互动,从拓荒与生存的二元型农耕经济模式和市场边缘化处境,走向惠明茶大规模产业化的曲折历程。最后,作者在大量的畲村田野案例与畲族相关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彼此观照的基础上,阐析了畲族村落经济转型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条件。历史人类学视野对于畲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既观照了畲族社会文化经济的历时性变迁,也关注了畲族社会文化经济的共时性结构。因而本书能较好地将“畲族历史与畲族现实相交错,微观社区与宏观区域相结合、国家力量与地方村落相互动”的研究思路渗透其中。田野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合,意在使个案研究的现实资料植入广泛的历史资料的根基上,使得思想的张力获得充分的资料支撑。
     其四,理论飞翔与现实行结合的范例。
受惠明茶经济效应刺激扩散而形成的景宁近五万亩生态茶园,像涌动的绿浪源源不绝地汇入市场经济的大海。本书在此意象之上闪耀着“弘扬传统”、“科学创新”、“找准市场”、“规模生产”等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又聚拢在畲村青山生态产业之上。适合方为最好,对于普遍“以山为基”的畲族,如何使寂寞的青山与喧闹的市场联袂,无疑是发展与青山相适应的特色生态产业。因为具有自然适宜性和技术可行性的青山特色产业能使青山与市场天然亲和力。本书的田野案例及其思考为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畲族经济游离于区域经济边缘的僵局提出解困的科学建言。
      这种科学建言远不止是现实的概括,它被宏观理论思考所孕育,也被拓新的研究方法所支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呼唤着社会科学的经世致用,而“致用”须要理论的飞翔与现实的行进之间的密切结合。本书为此提供启迪和借鉴。
      作者单位、通讯地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作者简介:郭志超(1949——),男,回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民族史和历史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