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论文 
 
频道名称:
畲族论文
   
 
标  题
保护发展畲族文化 推动海西东北翼建设 
副 标 题
 
作  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1-04-16 15:27:00 

来源:厦门热线   作者:山哈

 

    闽东畲族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备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内部差异性等多重特征,为畲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矿藏”。

  2006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

  近年来,闽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特别是在文化休闲与文化旅游的开发上成绩斐然:2008年宁德市全年游客接待总量达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1亿元,分别比增19.6%和17.4%.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与畲族文化相关的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如设立了蕉城区的中华畲族宫(包括亭坪畲族风情村、民俗街)、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福鼎市方家山畲族民俗村、福安市穆阳畲族民俗村(溪塔-长潭-红坪)、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畲族民俗村、古田县平湖镇富达畲族村等6个旅游点。其中溪塔旅游点由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上金贝村被列为全省10个旅游村之一。

  2008年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宁德市8个畲族乡三大产业的总产值为46201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77507万元、第二产业319666万元,第三产业 64842万元,加快闽东畲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将使闽东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得到良好调整。关注畲族文化产业,拓展其发展空间,探索其科学、健康、良性、有序的发展之路,对于促进闽东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全面进步,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

  畲族文化 独具特色

  宁德为畲族主要聚居地区,有畲族人口18.1万人,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畲族历史悠久,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并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节庆礼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畲族歌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对歌形式多样。歌言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产、生活、爱情等诸多方面。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其中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

  2、畲族服饰多姿多彩。畲族人民讲究穿凤凰装,梳凤髻,戴凤冠。畲族女性发式种类多样,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称“布妮头”; 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畲族服饰图案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

  3、畲族舞蹈内容丰富,别具一格。主要有劳动生活风俗歌舞、宗教祭祀舞、体育舞等。代表作品有《丰收舞》》、《畲岭迎亲》、《凤凰彩带飞北京》、《月圆》、《赶歌会》、《新女婿》、《蚯蚓之歌》等。

  4、畲族民间艺术往往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浓厚的神秘性。“上刀山”:人以脚掌踏在一把把以刀刃向上而搭成的梯子,拾级而上而下,却安然无事。“过火海”:人手舞足蹈,跃入火塘,赤足落处,火星四溅,而双双赤足却未曾留下半点火烫的痕迹。“登九重天”:由九张八仙桌叠架而成为道具,人徒手攀爬至顶,并在顶上进行一系列高难度的活动。这些技艺表演,极具观赏性,让人叹为观止。

  5、畲族饮食别有风味。主要节庆食品有乌米饭,乌色清香,香软爽口,兼具健胃、开脾、驱湿、排毒、养颜等功效;菅叶粽,用芦叶或菅叶包裹,糯米经黄碱水泡数小时,粽成矩形,约20厘米长,煮熟的芦叶粽为浅黄色,芬香而不腻,别有风味;糍粑,畲族过年、“七月半”和冬节时都食用,取义时(糍)来运转,色香味俱佳。

  6、畲族医药和武术具有开发价值。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擅长用捏、抓、挑、刮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盛行食物疗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出版发行

  宁德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的重要成果《闽东畲族文化全书》首发式于今年6月22日在闽东宾馆举行。宁德市领导林多香、李步泉、蓝兴贵、周秋琦、蓝秀珍,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钟雷兴,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学术顾问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宜安、原福建省民委主任雷恒春、厦门大学人类研究所长郭志超、福建省委党校教授雷弯山、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蓝雪菲、福建省民宗厅民族宗教研究所原所长蓝炯熹等出席了首发式。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共设畲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乡村 、语言、歌言、民间故事、民俗、服饰、工艺美术、体育、医药、民间信仰、祠堂谱牒、文物等13卷,全书版面字数800多万字,彩色插页208码,与文字混排黑白图照5000多幅。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为《全书》作序。《全书》以畲族文化普查为基础,按照原文、原物、原汁原味的原则,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畲族文化原貌,展示了畲族特色。《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的编辑出版,对继承和弘扬闽东畲族文化,对打造宁德文化品牌,促进海西环三都澳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抢救发展畲族文化的“八个一”

  2003年11月我市专家学者疾呼:“畲族文化陷入危机。”2004年成立宁德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由书记、市长担任组长,钟雷兴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出台《关于开展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方案》。7月,市人大常会通过《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7月做出全面部署,把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的近期目标确定为“八个一”:

  对全市畲族文化进行一次普查。深入200多个重点畲族村搜集畲族文物、文献,积累了20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拍摄相关资料照片5万多张。

  编辑一套《畲族文化丛书》。2009年4月份《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正式出版发行。

  制作一套畲族文化专题光盘。现已完成总述、畲乡名胜、服饰、歌言、婚礼、祠堂、民间信仰等八个专题的制作。

  建一座文物馆。闽东畲族文物馆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2008年1月正式对外展出。

  开辟一条畲族风情旅游专线。决定设立中华畲族宫(亭坪畲族风情村、民俗街)、福鼎方家山畲族民俗村、福安穆阳畲族民俗古镇(红坪、溪塔、长潭畲族民俗村)、霞浦溪南白露坑半月里畲族民俗村、古田富达畲族村5个旅游点,现福鼎方家山的畲家山庄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被列全省十个旅游村之一。

  命名一批畲族重点文化村。2004年确定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为畲族重点文化村;2006年确定福安市坂中林岭村、康厝乡凤洋村、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为畲族重点文化村。

  编辑一本中小学畲族文化乡土教材,2007年,由市民族中学主编的《畲族文化简说》试用读本已经编成使用。

  国内首家市级畲族文化研究所在宁德成立

  2009年9月,中共宁德市委批准成立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成为国内首家地市一级的畲族文化研究所,该研究所是在宁德师专畲族文化研究所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此前,于2006年5月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了宁德师专畲族文化研究所。宁德师专畲族文化研究所成立以来,把突出畲族文化研究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重视对畲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建设了畲族文化展览室;承担了与畲族文化相关的省级研究课题,其中林校生教授主持2009年福建省社科重点课题《闽东文化品牌战略研究》、伊漪教授主持了2008年省教育厅社科规划课题《畲族文化与现代文明》、赵峰副教授主持了2007年省教育厅社科A类课题《闽东畲族语言研究》。

  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的成立,进一步整合优化了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队伍,搭建了闽东畲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一方面聘请了中央民族大学施联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庄孔韶教授、厦门大学郭志超教授等国内畲族研究的知名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与顾问,同时也吸纳了钟雷兴、蓝炯熹、蓝兴贵、蓝秀珍、蓝新华等畲族同胞参与指导和学术研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林鸿坚给予研究所高度评价和给予殷切期望,希望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发展成为整合优化全市畲族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成为专兼结合、集多学科专家学者为一体的研究团队,成为密切联系畲族人民、学习传承畲族文化的桥梁纽带,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研究、传承、创新、弘扬畲族文化的高地,成为激发畲族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智慧、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服务海西建设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