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狩猎是一项普遍性的活动。畲族人民坚信“猎神”(俗称“射猎师爷”或“射猎师公”)。在行猎前,猎手们手持香火,叩头三拜祭“射猎师爷”。保佑子弟上山“枪头落火,枪尾得财”,祈求猎神保佑多打野兽。
有的则竖起三脚架,祈求“扁担神”指点狩猎好地方。祷毕,鸣枪三响,燃上三支香,插在枪口上,扛上枪,按“扁担神”指示狩猎方向出发。在狩猎过程中,只许说吉利话,不许说怪话、诳话,各种狩猎工具及猎手的衣物,均禁任何人垫坐、跨越,意为不洁。
猎毕,要先将猎物抬到庙里供奉“射猎师爷”,点燃香火蜡烛,放上草纸,鸣枪一响,以示拜谢猎神恩赐,庆祝丰收。祭毕,猎手们分配猎获物。这一畲族人民典型的生活习俗,在《第二幕:冬祭》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隆冬季节,在畲族村落,人们以族群的形式聚结在一起,或肩扛猎获物,或挑着新酿的米酒,或端着刚做的米果,围着火塘,祭祀祖先,庆贺丰收,洗礼成长。然而,这一切情景,却是用畲族独有的民歌山谣来表达。
北风呼啸,瑞雪纷飞,樵声忽远忽近……四个歌嫂围坐在火塘旁,用民歌中特有的“四条落”技巧唱着:“米酒香香米果糯哩,围起火塘说‘古董’,一个冬雷九担雪,人旺年丰谢祖公。”歌毕,威武阳刚的畲族男子们跳起了《铃刀舞》,以示来年狩猎有个好运气。
畲族长期生活在群山竣岭之中,自古以来就有狩猎的传统。狩猎时,要祭祀“射猎师爷”,祈求狩猎成功。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福建畲民用念咒语、设陷井捕获动物的习俗。
畲民习惯集体入山狩猎,每次狩猎时间短则一二天,长则十多天,第一枪击中野兽的猎手可优先获得兽头和兽皮,第二枪击中者可获野兽的预部,余下的平均分配。对于年迈的老人也会照顾一份。另外,在野兽尚未捆绑好之前,任何人在场都可以分到一份,所谓“见者有份”。
所以,附近山上响起枪声,畲民往往会急忙赶去,希望分到一份猎物。如果猎物太小,不好平分,会推举一人烧火烹煮,让全山寨的人一起享用,俗称“散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