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史话 
 
频道名称:
畲族史话
   
 
标  题
做客“山哈”,走近“刀耕火种”的民族——关于畲族历史及民俗的调查报告 
副 标 题
 
作  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0-11-29 17:24:00 

来源:衢师二附小民族校区--畲族特色教育    作者: 校本教研

 

前   言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畲族有73万人。畲族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畲族历史悠久,在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探索。

    为了走近畲族,今年暑假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客“山哈”,开展对畲族的实地考查,深入了解畲族历史、姓氏的由来,研究畲族文化和祖图,并调查畲族文化的现状。

    选择好课题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听取了指导老师的意见,将课题作如下分工:

    第一组:负责畲族历史、姓氏、祖图、迁徙调查研究

    第二组:负责畲族手编制品及饰品调查研究

 

研 究 步 骤 及 方 法

    1、研究的准备阶段

    2007年7月14日,课题小组主要策划开题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撰写了开题报告。另外,我们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制订了比较详尽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

   (1)资料研究

    课题小组到市图书馆,查阅有关畲族的民俗和课题相关的信息,同时利用上网等方式查找有关资料。

   (2)实地考察

    我们于2007年7月16日至7月18日到浙江景宁畲乡等地方进行了采访调查。 

 

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一、畲族的姓氏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从古至今有盘、蓝、雷、钟四姓。但是,盘姓已经失传了,据宗谱记载,唐末4姓畲族300余丁从广东由海路入闽时,“盘王碧一船被风飘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后来又多了“李”姓,据资料上记载,始祖李廷玉原系福建安溪胡头人,因世乱奔逃福州汤岭,赘蓝色艳为婿,奉行蓝家习俗。据我们小组调查,景宁畲族多为明初从福建迁来,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畲族的发祥地,成立于1984年。畲民们与汉人杂居,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景宁大均畲乡地区大多数是蓝姓和雷姓。“蓝”姓也可写作“兰”姓,两字通用。  

    二、畲歌与民俗文化的延续现状

    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不说本族语言,只有老一辈的人才说,现在畲族人也说普通话。即使这样畲族还是有展示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的方式——唱畲歌。畲族人民酷爱唱山歌,山歌是畲族人民最热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可以说畲歌系畲族的民间文学,传唱内容广泛,可以说无所不歌,俗不离歌。公元712年3月3日爆发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畲民起义。这一天,畲民们载歌载舞,庆祝胜利,以后就形成“三月三”畲族歌节畲歌作为畲族主要的文艺样式,内容丰富多采,充分显示畲民的智慧,其歌词古朴自然,清新活泼,充满山林风味,反映了畲族的风情特色。

      在这次调查采访中,我们曾遇到一位畲族老奶奶,名叫蓝陈契,她会唱畲歌,是畲族的民间歌手, 还经常参加演出。当时我们很想亲耳听一听她唱的山歌,可考虑到老奶奶年纪太大,又将远赴日本演唱山歌,就不好意思再提出这个要求。不过蓝奶奶高兴地为我们展示了她的演出服(见左图),很漂亮,上面的刺绣也很精致。回家我从网上听到了畲歌的录音,原汁原味的,歌声非常美妙。

     据我们了解,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唱畲歌,也不讲畲语。现在为了延续畲族文化,当地学校有一节课专门学习畲族文化,但不是很普遍。当地学生不是很了解畲族的文化和历史。畲族现在面临着文化流失的危险。

      三、畲族祖图与历史渊源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开基祖图》与《高皇歌》互为印证,畲族人民视为"族宝",是研究畲族族源、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祖图》(见下图)分为上下两联,每联长665厘米,宽34厘米,用古老的土布彩色绘制,画工精细,所绘170个人物,叙述传说中畲族发源的神话,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祖图》自右而左排列,有25个画面, 祖图记载了畲族的一个神话故事,内容大致是:1.十皇佛;2.高辛帝像,两旁宦官侍立;3.太医医治国母耳疾;4.高辛帝细看,以盘盛之,饲以黑饭,变成“龙麒”;5.番王兴兵犯边,高辛帝坐朝出榜,谓有能取其头者,必妻之以女。“龙麒”收榜见万岁;6.高辛帝送“龙麒”过海;7.番王左右兵将林立,酒醉睡床,“龙麒”斩番王首级;8.番兵追赶“龙麒”,为云雾阻隔;9.“龙麒”献番王首级,百官聚会,,帝视大喜;10.帝赐“龙麒”锦服,忧闷不乐。假妆一女为公主妻之,“龙麒”不可,牵住三公主衣;11.“龙麒”盖钟约定七日,至第六日,公主恐其冻饿,启钟视之,已变人身;12.帝赐三女配“龙麒”,与公主行合婚礼;13.“龙麒”携眷赴高堂,鼓乐喧天;14.宫内迎新妇新郎到,洞房花烛,百官备礼恭迎;15.“龙麒”挈妻入山,大会七贤洞;16.“龙麒”养三男一女;17.高辛帝御赐姓氏。受恩已毕,开掘仑山,,供膳老幼,并无租税;18.“龙麒”闾山学法;19.“龙麒”同三子游山打猎;20.“龙麒”坠岩丧身,三子找寻;21.合家眷属送“龙麒”灵柩归山,灵柩下装四轮,以牛拖之,妻子相哭而送;22.抢主回家;23.归主岩前山,此山右似游龙,左如飞凤;24.岩前华屋;25.一家朝奏团圆。

     景宁雷姓《祖图》原来保存在大均乡李婆坑村,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蓝姓《祖图》原来保存在张春乡东弄村,绘制于清光绪二年(1876)。1985年,分别由中南民族学院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四、畲族传统饰品与手编制品

      畲族有传统的银饰,我们在采访兰女士中了解到现在已很少有真正的银饰了。很早以前的都是用真银做的。以前的是当传家宝流传下来的。右图中的银饰就是景宁双后岗村的一位老奶奶向我们展示的她以前演出时戴的银饰,上面的图案是新郎和新娘。

     畲族的手编制品很精致。据资料记载,畲族人人人都会编织彩带,小孩五六岁就跟长辈们学编织彩带。畲族织带主要就是用蓝白色棉纱为经纬,有7根、13根线,以篾片制成梭作引线,以椅子、板凳、木梯作 带机织成,织一根带一般要7天时间(左图为我们在采访中看到的村民正在编织彩带)。织带色彩鲜丽,最常用的有红、蓝、黑、白、黄、金红、粉红七色。所织之带,常作为背小孩子的扎带。旧时姑娘出嫁前都要织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织带,它们多用作男人的裤带、女人的围裙带,还可用在帽子、帐子、抱裙上。织带的图案抽象有寓意,多用吉祥文字与花样,花、鸟、鱼、虫、人物、文字,以及各种几何图案都有,色彩鲜丽。据我们调查:现在手工织带渐渐减少,手工织带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也只有老一辈的畲族人才会编制彩带,年轻人和小孩都不学了。现在随着旅游经济地开发,手工编制彩带已经成为畲乡的一种经济来源了。

      五、畲族的今天与明天

      如今,畲族已经和外面的世界息息相通,村村都有有线电视,还能上网,家家都用上了现代化的电器。我们这次调查地之一的鹤溪镇双后岗畲族村,是世居半山腰的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有318人,畲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香菇生产、外出务工,在被列为新农村示范村后,村里投入70多万元改厕改路,新建垃圾池,全村环境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非常高兴。村民年人均收入3562元,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村里还开办了5家“农家乐”,开发民族风情旅游。

      这几年畲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畲乡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却不容乐观,随着一批老艺人年龄增长,年轻人四处打工,畲族的文化渐渐地被我们,甚至被畲族人所遗忘。正如畲族人自己说的:“只有深入认知和感同身受的畲族文化魅力,以一颗真挚的山客人赤子之心和高度自觉的文化使命之担待感,才能传承那不绝一缕畲族文化命脉。”

      六、调查小组的感受与建议

      我们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深深地感受到畲乡人的热情好客、善良质朴,畲族文化艺术质朴率真、丰富多彩。在实地调查中,我们遇到了语言障碍,无法很好地与当地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沟通,当地的年轻人热情地给我们作起翻译,让我们深刻体现到畲族语言文化的独特性,我们还学会了一些当地语言。山歌女声清婉嘹亮,男声高亢雄浑;畲族民间神话故事更充满富有哲理性,字里行间洋溢着理趣和热情。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也看到畲族人努力保存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一直在尽力扭转文化流失的局面:诸如当地政府积极发动群众,多次举办培训班,并组织力量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等等。因此,我们首先建议畲乡政府在中小学校多开设畲族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畲族历史,学习畲语,弘扬畲族文化;其次利用畲乡独有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掘生态旅游资源,为民间艺人提供用武之地,以老带新,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年轻歌手和舞美人才,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新人,扭转畲族艺人结构严重老化的局面;再次也应利用一切机会,向外界社会宣传畲族文化,使畲族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资料:

1、“中国畲乡·景宁”网

2、《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曾庆南,张伟雯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3、《少数民族奇俗荟萃》 (陶凤珍编著               农村读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