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德晚报 作者:潘峻松
每年2月26日,是闽浙边界畲家双喜临门的日子。这一天,拥有2.1万人口,畲族同胞占40.4%的福鼎佳阳正式挂牌,成为我省第19个、福鼎市第2个畲族乡;这一天,正是农历二月初二,来自福鼎市和浙江苍南县上万名畲族同胞,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欢聚在佳阳双华村,他们不分男女老少,唱起古老的“山哈调”,跳起欢快的舞蹈,和着初春的暖风,汇成了欢乐的海洋。26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双华村,在一片祥和欢庆的气氛中,领略了畲乡的独特风土人情。
聚居在闽浙两省的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民歌曾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歌内容丰富,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畲族风情特色。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结亲,以歌传知,以歌为乐,以歌传史。其歌词歌颂劳动,喜庆丰收,表达爱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闽东畲汉同胞携手共创的新生活。据记载,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畲族支派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族人们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农历二月初二为“会亲节”,迄今己有200多年历史。会亲节时,畲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会友,互致问候。
畲族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畲家史诗《高皇歌》记载民族起源
遐迩闻名的双华村,今年会亲节格外沸腾,人群熙熙攘壤,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在这古老的街道到处可见穿着华丽畲服的男女三五成群地在自由对歌,女歌手歌声清婉嘹亮,男歌手出声高亢雄浑,他们出口成歌,一唱一回,激情昂扬。
“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一潮江水一潮鱼,一朝天子一朝臣。说山便说山中景,说水便说水根源;说人便说世上事,三皇五帝振乾坤……”在村口的古畲寨墙边,记者看到几位身穿蓝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的畲家汉子正在吟唱着。打听后才得知,他们来自浙江苍南县岱岭乡,每年的二月二他们那边十里八乡的畲民都会结伴而行,越过分水关早早地来到双华村参加这仅次于春节的盛会。据福鼎文化馆馆长潘友玲介绍,刚才他们吟唱的是《高皇歌》也叫《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讲述的是闽东畲家的先祖盘瓠王一场不平凡的来历及因征番有功与三公主成婚,不愿作官,远走他乡行猎种田和一路迁徙的经过,以及畲族的起源等。按照畲乡风俗,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般都要先唱此歌,其意有二,一来是追缅先祖,二则可通过这种“考歌”的方法来确认是否为族亲,作用就和“通行证”一样。
据介绍,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如闽东地区有4个调区,即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柘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商调式)、霞商调区(流行霞浦县大部分,属商调式)、福宁调区(流行于福安、宁德、寿宁、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宁德、南部的飞鸾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纵观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调比较整齐,多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二条,多则七八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徵、羽、宫调式再次之。
山歌待客是畲家女子必修技
闽东畲家俗不离歌以歌传情
“听娘(畲语“娘”指姑娘)讲哩郎垌(“垌”即村)来,兄弟相喔几多回。兄弟相喔(叫)修大路,修条大路等娘来。”“今晡(今晚)娘女郎村来,可惜没歌与郎对,娘女从小未学歌,好劝郎子等下回。”……村旁的油菜地、茶园中不时传来曲调优美的山歌,一对对畲家男女正在花丛中、茶树间凤鸣凰和。经通晓畲汉语言的村民雷祖妹一一翻译,记者才得以了解其中风味。
据介绍,畲家族人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初是两个人唱,发展到现在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过4人。两声部分可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女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前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敢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三种不同曲调。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除二月二,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上山劳动,形单影只的畲民常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
畲族情歌格外吸引人,不单是传情的诚挚,还因为它的表达形式不论是含蓄的还是直露的,都力求使口语修辞化,具有言简意赅之效。一位畲族小伙子唱道,“平路过了过个弯,娘垌出纽(枝)好牡丹,牡丹树上生柅子(勾刺),搭到(钓住)郎身心正甘。”歌中“平”与“弯”兼有双关,喻双方在谈情移景过程中,相互间感情交流的曲折与升华。牡丹花喻女子,牡丹本无勾刺,而男子的身心却被钩住了,与人可视的“钩”表现摸不着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说明两人情好甚笃,难解难分的“升华”程度。歌声甫落,几米开外一位姑娘对唱:“苎皮短,细纪(苎线)长,暗放金(黄色)丝来钓郎。个生(今生)侬(与)郎有缘份,要罗(把)郎鲤鱼钓上塘。”以苎丝喻情丝,巧妙地运用了“双关”,以金丝钓鲤鱼作比,表现了姑娘的决心和终极目标,“短”与“长”又成对比,暗喻言短而情长,也可见畲族情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温婉动人的畲家少女
畲家老年妇女的装束
畲乡作客趣话礼俗
常言道“入乡随俗”,想到畲乡作客的朋友,了解一些畲胞的待客以及日常习俗禁忌就很有必要,一不会闹了笑话,二则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益增进民族情谊。
畲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至今还保持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畲民历来的祭祖尊宗的遗风,加之长期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在一起,互相影响,对于孔孟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哲学,已逐渐为畲民所吸收,形成了具有畲族独特风格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畲民历来有尊师敬老、待人知礼的传统,在畲乡,不管是陌生或是面熟的,见面必打招呼。需要注意的是,畲民忌讳被称为“畲客”,特别忌称“畲客仔”、“畲客婆”等,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蔑称,因此只能说“畲民”、 “畲家”、“畲族人”或“山哈人”等。此外,在畲民的家庭里,老人或长辈都会受到小辈的尊重。当年长的人走进一户人家,无论是不是相识,年轻人或小辈应马上起立让位,请长辈或客人坐。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家祭祀始祖盘瓠的日子,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不允许外人看见,偷看是对他们风俗的不尊重,必将受到惩罚,一般会被罚跪在始祖盘瓠图像前敬酒。
记者走进一户畲家作客,主人笑脸相迎,并且用一盏精致的泥壶烧山泉水煮茶,每个客人准备一副茶碗。茶水刚沸,主人提起茶壶,将水高高地冲入茶碗,茶叶就在碗中团团打转,此时茶香四溢。待到茶叶沉底,主人即双手端碗,一一向客人敬茶。这种古老的乡风,一直保留到今天。
无论是闽东还是浙南等地畲乡,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碗。他们说“喝一碗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所以客人喝茶,喝一碗必要喝第二碗。据说如果客人声明口渴,可以任意喝,数量不拘。否则主人就不会冲泡第三碗茶待客的。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畲族人逢年过节都要做“糍”,遇到丰年,人们就会说:“有糍吃罗!”意为又是一个好年境,有余粮可做糖糍了。糖糍有“来年鸿运,生活年年(粘粘)有余”,“甜而糯”的象征。如果有客人登临,桌上有糍粑,那么说明,这个来客就是他们心目最仰慕的贵宾。因为山区最好的米就是糯米,将糯米做成圆圆的,沾上糖与芝麻,有“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芝麻开花节节高”、“蒸蒸日上”等吉祥如意、来年五谷丰登的美意。
畲族人做糍粑的方法与城里人不同,他们将糯米在山泉中浸泡一天,滤干水,蒸熟,然后倒 入石碾中,用木舂,轮番舂击成糯米团。然后,捏成一个个小球,把糖、熟豆粉包在面团内,再粘上芝麻、糖粉,就可进食。
在畲乡,日常主食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畲族主人还招待客人吃点心,一般是煮米粉,略高于碗面,上有“品”字形三块小方肉,肉皮向上,露出碗面;再煎两只蛋,成两圆块盖在三块肉上,上加些米粉;再加两条染红的米粉拉开成“十”字形,东西北三头垂下碗外半寸,南向一头只有至碗面的三分之二。客人吃时,首先用筷子轻轻地把两条红米粉移至碗中,蛋只可吃一块,肉可吃一或二块,米粉不可吃过半。吃过后,将肉、蛋盖好,再把红米粉照原样安放,筷子也应放得整齐主人才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