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畲族文字库 > 畲族史话 
 
频道名称:
畲族史话
   
 
标  题
蓝文斌:锲而不舍,只为畲族同胞感受暖意 
副 标 题
 
作  者
刘冬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1-04-21 14:51:00 

来源:《中央民族报》 作者:刘冬

 

“用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让村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这一直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局长蓝文斌的执着追求。这些年来,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没有蓝镇长,就没有赤溪的“旧城改造”

  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属于边远山区乡镇,全镇26个行政村只有6个平原村通上了水泥路,其他村均为机耕道,山区群众出行仍然要肩挑手提。交通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位于海拔600米之上的赤溪龟山五村,山高雾浓,生产的“龟山雷鸣白玉芽”远近闻名,但因交通不便,许多茶商望而却步。

  2002年,蓝文斌调任蕉城区赤溪镇镇长,他始终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目标,引导群众新开茶园1795亩,建立绿色无公害茶园1000亩,使茶产业发展走在全区前列;立足赤溪镇多年种菇经验,鼓励村干部带头种植,使全镇蘑菇产值达1500多万元,同时还引导群众推广草莓育苗、种植西瓜、果蔗等经济作物。

  赤溪老街狭小,不足1平方公里的镇区,曾经是“民房乱建、垃圾乱倒、杂物乱堆、车辆乱停”。蓝文斌上任后,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开发了4个住宅小区,新建民房160座,扩大镇区面积0.5平方公里;解决了松岭、东牛等地质灾害点的搬迁问题。

  赤溪镇群众赞叹:没有蓝镇长,就没有赤溪的“旧城改造”。

  岗位不同,为群众谋利益的热情不变

  位于海拔600多米高山上的赤溪镇琴田畲族村,因村中有一丘田形似琵琶而得名。全村45户畲族203人,零散分布在8个自然村,自然条件恶劣。为帮助畲族同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蓝文斌三天两头往琴田山上跑,动员群众搬迁。他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28万元,并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开始了琴田造福工程的实施。

  由于琴田新村主干道与镇区连接的道路坡陡、弯急,蓝文斌为方便搬迁群众,顶住压力,将镇政府围墙让出18米,用于琴田新村的道路建设。2005年,琴田畲族群众终于一步到位地从山区搬到了镇中心街区。搬迁第二年,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623元。

  2005年底,蓝文斌调任蕉城区民族宗教局局长。围绕少数民族乡村扶贫攻坚这个中心任务,他把霍童八斗、东岭、九都柴坑、后湖、八都猴盾等畲族村的“造福工程”作为工作的重头戏。2006年以来,“造福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共搬迁85户、329人,另有17户、72人正在搬迁中。

  群众搬迁了,“造福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又沉甸甸地搁在蓝文斌的心头。他不仅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还以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向社会各界求助。近两年来,全区共投入各类资金4000多万元,着力解决民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如今,全区36个畲族行政村主村已基本实现了“五通”。

  倾心帮扶贫困学子,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为帮助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贫困学子圆大学梦,出身畲族贫困农民家庭、从小尝尽求学艰辛的蓝文斌四处奔走,发动和联系宗教界人士以及企业界人士捐资助学。2006年至2008年,共筹得捐款15万多元,资助了59名畲族学子。

  去年,蕉城区猴盾畲族村的雷李洪成为蕉城区有史以来第一位考入清华的畲族学子,但因家贫无法顺利入学。蓝文斌获悉后心急如焚,多次跑侨联、工商联等单位为雷李洪筹措学费。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雷李洪顺利踏入清华园。

  在蓝文斌的努力下,由政府财政安排蕉城区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的优惠政策,纳入蕉城区政府《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

  近年来蕉城区少数民族干部总量不足、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让蓝文斌忧心忡忡。蕉城区是闽东少数民族重点县(市、区)之一,然而2001年至2006年,全区仅考录两名少数民族公务员,公务员录用工作中出现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断层现象。通过多方努力,宁德市人事局在2007年下达当年招考公务员计划通知中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要争取有一些职位专门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有了这一政策,蓝文斌便找区委有关部门,先后争取到3个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公务员的职位。

  蓝文斌就是这样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让畲族同胞切实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来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