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来源:舟山市统计局 更新时间:2012-07-02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对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加快转变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借助于舟山独特地理区域优势,舟山海洋经济特色明显,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逐年上升,也正是依托海洋经济促进新世纪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

本文利用海洋经济有关统计数据,结合舟山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对舟山海洋经济现状作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剖析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制定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舟山涉海方面基本情况

 

舟山无论从海域面积、海岛个数、海岸线等自然资源来看,还是从海运船只、捕捞能力、港口开发、海洋工业、海洋旅游设施等生产能力看,海洋特色都比较明显,占全国、全省的比重都比较高。

舟山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省海域面积的49.1%,占到全国的5.6%;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1.4%,占全国的0.015%;岛屿个数有1390多个,占全省海岛数的45%,占全国的18.3%;海岸线总长有244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37.7%,占全国的7.6%。舟山港域内规划港口岸线总长约279.4公里,适宜开发建港的深水岸线245.8公里。其中水深大于15米的岸线长200.7公里,水深大于20米的岸线103.7公里

舟山与全国、全省、宁波、台州海洋资源比较

2010年

单位

全国

浙江

舟山

宁波

台州

陆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960

10.18

0.144

0.9817

0.9411

海域面积
(内水和领海)

万平方公里

37

4.24

2.08

0.9758

0.69

海域面积
(含经济专属区)

万平方公里

300

26

11

 

8

海岛资源

7600

3089

1390

531

687

海岸线总长

千 米

32000

6486

2444

1562

1660

深水岸线

10米以上)

千 米

1518

506

279.4

170

30.75

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省、宁波和台州市政府网站。

2010年末,舟山海洋渔业生产性捕捞船只7866艘,72.1万载重吨,功率为118.5万千瓦,水产品产量超过130万吨;海运业有海运船只1719艘,运力402.90万载重吨;全市生产性泊位个数343个,其中万吨以上40个,2010年,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22084万吨,其中石油及天然气4503万吨,金属矿石7541万吨,粮油类539万吨,煤炭2115万吨;2010年末造船能力达到800万载重吨,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数、手持订单数分别占到全国的11%、13%和12%。海洋旅游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舟山积极接轨大桥时代,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牌、优化旅游服务,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创建中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建设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主线,围绕 “海”、“佛”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普陀山辐射作用,着力实施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品质、旅游品牌“四大提升工程”。全市逐渐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现代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各项指标全面向好

1、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总产出突破千亿大关,海洋经济增加值超400亿元。2000到2010年十年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增长了6.0倍,200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为205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200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1436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也同步快速增长。十年间,海洋经济增加值(现行价格)增长了5.6倍。200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65亿元,2003年超过百亿元,2006年、2008年分别迈上两百亿元和三百亿元的台阶,2010年则达到了431亿元。

 

 

 
 
 

 

 

 

 

 

 

 

 

 

 

 


 

2、以临港工业为代表的海洋经济二次产业比重不断提高。随着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特别是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地变化调整,主要的特点是二产的比重逐渐走高,一、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全市海洋经济第一、二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0.2:42.5:37.3,但随着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调整为13.3:54.8:31.9。2005至2010年五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12.3个百分点,而第一、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下降了6.9个和5.4个百分点。

虽然在产业比重的调整中出现了三产比重有所下降的现象,但我们认为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海洋经济总量仍处在壮大阶段,九十年代末期起,我市重点发展临港工业为导向,船舶工业、石化工业通过大量的投入,产能逐渐释放出来,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快速上升;另一是以港口物流业、海洋旅游业为主的涉海第三产业的投入期限较长,产出放大需要一定的时间。

 

2005-2010年舟山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

 

年份

三次产业比例

2005

20.2:42.5:37.3

2006

17.5:45.6:36.9

2007

14.9:49.1:35.9

2008

13.2:52.4:34.4

2009

11.9:54.5:33.6

2010

13.3:54.8:31.9

   

3、海洋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海洋经济的发展一直是舟山经济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十年,随着临港工业及港口物流业等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也随之提高。到2010年末,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达68%,较2001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二)涉海产业迅速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1、海洋渔业稳步发展,生产形势较好

海洋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产业,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调整、创新、改革的过程。通过积极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不断拓展远洋渔业,逐步实现了从依靠规模扩张型向依靠科技进步、资源养护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朝着现代海洋渔业方向发展。1996年水产品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2000年达到最高的134.92万吨,之后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基本维持在120-130万吨左右。2010年,全市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31.12万吨,比上年增长5.9%,渔业总产值为107.24亿元,比2000年增长64.1%,十年间年均增长5.1%。2010年全年实现渔业增加值54.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比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高出1.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9%,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

2、临港工业快速发展,支柱地位明显

“十五”、“十一五”时期是舟山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期间,全市发挥深水良港优势,首次提出临港工业发展战略,临港工业迅速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九五”末临港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9%,2002年所占比重超过50%,2005年比重逾六成,2010年,在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等行业拉动下,全市临港工业实现总产值928.01亿元,为2000年的17.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34.0%,高出全市工业年均增长幅度8.9个百分点;2010年临港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7.5%,比2000年提高38.6个百分点。“十五”以来,舟山工业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临港型工业拉动的,临港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2003年占62.6%以外其它年份都在70%以上,2010年达到86.1%。

3、海运业蓬勃发展,运力结构不断优化

海运在舟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7年舟山港区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舟山海运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0年末,全市有海运企业227家,海上货物运输船舶1719艘,运力402.90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6.4倍,年均增长22.2%;2010年完成海运货运量9571万吨,货运周转量1203.85亿吨公里,比2000年分别增长4.7倍和9.5倍,年均分别增长19.0%和26.6%。海运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船舶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经营航线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的水路货运已经改变了过去为舟山本地经济社会服务的经营模式,积极参与到国内、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经营范围从过去的普通货物运输拓展到目前的普通货物、集装箱、成品油、液化气、化学品等几乎所有货物的运输。至2010年底,全市有万吨级以上船舶109 艘,运力195.76万载重吨,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9艘和51.41万载重吨;万吨级以上船舶运力占全部船舶的比重为48.6%,比2001年末提高5.7个百分点。

4、港口物流迈出新步伐,实现跨越发展

舟山港口对外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港口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港口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港域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舟山港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进入大桥时代之后,全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更显突出,为港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1999年达到2082万吨,跻身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 2006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2010年又冲破两亿吨大关,达到22084万吨,比2000年增长5.9倍,十年间年均增速为21.4%。随着舟山港口经济腹地的不断拓展,进出的货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出港货物从原来的以本地消费和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为主逐步发展到水水中转以油品、矿砂、煤炭和矿建材料等为主,外贸货物吞吐量从2006年的3961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7401万吨。随着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投入试运行,2010年全市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达到14.30万TEU,比上年增长79.1%。舟山作为长三角区域大宗散货水水中转基地和沿海中部国家大宗战略物资储备中转基地的地位初步确立。

5、海洋旅游形势喜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舟山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精品建设成效显著,旅游要素日趋完善,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日益提高,已成为舟山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共有A级以上旅游区11个,普陀山、嵊泗列岛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岱山、桃花岛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全市海洋旅游呈现旺盛的发展态势,特别在大桥通车效应和世博会举办等因素的有力促进下,全市实现旅游接待人数2139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3.7倍,十年年均增长16.6%,其中,接待国际旅游者25.68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3.2倍。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2.04亿元,比2000年增长5.3倍,其中旅游外汇收入 88985万元,比2000年增长2.6倍。

6、海洋新兴行业不断成长,项目平稳推进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滩涂围垦等项目不断推进。1997年,我市第一家海水淡化处理工程在嵊山生产,是当时全国第一家采用能量回收装置的企业。海水淡化工程将有效缓解舟山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现状,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年末,全市海水淡化生产能力43350吨/日。2010年3月27日,我省首个海洋工程舟山太平洋海洋工程投入试生产,主要从事生产石油勘探平台、海上浮式储卸装置制造与修造船业务。岱山衢山岛上年装机容量4.08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近期,我市正加快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规划编制和项目推进,《舟山市“十二五”海洋工程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编制中。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启动建设省新能源应用综合示范基地,海洋能电站示范工程、长白新能源应用示范岛、岑港风电场等项目加快实施。海水综合利用提上工作日程,《舟山海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规划》已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将成为全市海洋新兴优势产业,并力争把舟山建设成为全省、全国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三、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优势产业逐步进入稳定期,面临较大升级压力

近年来舟山海洋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也确立了若干海洋特色产业的基础优势,但是从保持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目前舟山的部分海洋特色产业面临较为突出的转型升级问题,进一步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较重。以我市船舶修造业为例,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然不高。与国外典型船舶产业集群相比,舟山的港口条件虽然较好,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也较多,但是完工量占本国和世界的份额低于其他集群,尤其是与韩、日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舟山船舶产业集群依然存在企业“小而散”的突出问题。

二是船舶工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目前,舟山船舶产业依然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据统计,2010年舟山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研发经费为3198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为4562674万元,研发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07%左右,远远低于日韩等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是企业先进制造水平仍然不高。舟山骨干造船企业在建立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特征的现代造船模式上已初现成效,但仍然还有为数不少的造船企业仍处于分段制造向分道制造模式过渡阶段,存在“设备先进,但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线先进,但产品技术含量低”的现象。

四是产业融资能力仍然不强。虽然近几年来舟山船舶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整体上看,舟山船舶工业的融资能力仍然不强。一方面是船企融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舟山船舶修造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资产规模时,首先选择银行贷款,还没有一家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另一方面是中小修造船企业融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中小船企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资信等级低、抵押担保难等原因,导致这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不足

港口物流业是舟山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对舟山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舟山已经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管四位一体的立体化集输运网络,但是与鹿特丹、香港、新加坡等港口物流业发达的港口城市相比,当前舟山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与上海、宁波等周边港口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尽管舟山跨海大桥已建成通车,集疏运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缺乏完备的联结各港口的疏港公路网;缺少直接通往腹地的铁路大通道;仓库、堆场等集疏设施建设薄弱。多通路、多方向与多种类的集疏运方式尚未形成,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快速高效的“无缝隙”集疏运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

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化管理刚起步、港口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低等原因,舟山港总体上仍处于第一代港口功能水平,即“装卸+运输+仓储”,仅有部分港区拥有加工、配送、贸易等增值物流功能。而适应港口物流发展需要的信息平台建设速度仍较缓慢,由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共同构筑的港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尚不健全。这与具有运输组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保税、加工、配送等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一是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随着长三角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随之而来,工业和生活污染、船舶油污染、海水养殖自身带来的污染、海上石油开采以及其他污染等,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气候变化、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溢油等突发事件对海域所造成的影响,舟山海域污染问题不容乐观。海洋环境的污染破坏了海洋生物栖息与繁衍的生态环境,一些珍稀水产品已濒临绝迹,污染问题已成为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当前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环保设施的建设又相对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所必须正视的和解决的。

二是海洋资源开采现象有待进一步加大整顿力度。以采砂为例,海砂是不可再生资源。据调查,舟山海域可供开采的海砂储量越来越少,目前舟山海域作业的海砂船采砂量比初期增长了10倍多,其中也不乏非法采砂者,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并严重影响了舟山海域航道、锚地等安全。虽然舟山、宁波两地政府去年以来联手出击,对两地海砂开采业进行了大规模整顿、整合,实行配额开采,并加大对非法采砂船的打击力度,但非法采砂现象仍时有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航道阻塞情况。所以该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尽快落实非法采砂的整治方案,从根本上杜绝非法采砂现象的发生。

(四)信贷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不断加大,融资结构亟需多元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上市企业仅有2家,企业融资基本上依赖金融机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虽然随着舟山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规模日益加大,但是进入2010年以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信贷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一是信贷投放逐步回归常态,信贷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较大。去年年初以来,信贷投放的规模已从历史高位逐步回归常态。特别是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普遍调低贷款增长的速度。

二是舟山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经济转型将进入新的时期。一方面,我市前一阶段以船舶修造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过程基本结束,在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下,我市船舶工业的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船舶工业大规模投资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将更多的表现为流动资金这种形式。另一方面,我市港口物流业已经被确定为下一阶段我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而港口物流业特别是港口开发方面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逐渐放大,资金需求的形式将更加多元化。

三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上市企业增加,传统融资方式已经难以有效满足其融资需求。下一阶段,我市将大力建设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海洋科学城,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我市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数量会不断增加,而这类企业在融资方面往往更加适合采取风险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介入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更多的应用直接融资来支持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海洋人才缺乏将成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我市海洋人才通过近年来的引进、培养等多措并举下,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仍有较大缺口,海洋人才队伍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与我市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和打造舟山群岛新区对海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普通和一般性人员多,海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发型、创业型人才匮乏;三是直接服务、扎根于基层的高层次人才短缺,高层次海洋人才数量偏少;四是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人才开发使用机制还不够灵活,在优秀人才的引进上政策还不够宽,在人才使用上缺乏竞争机制等。

 

四、加快推进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舟山群岛新区未来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第一,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第二,建成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第三,建成我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第四,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第五,建成我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为此,对加快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宏观管理水平

制定科学的各类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高效的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发展与调控政策, 形成健全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管理权限, 加强海洋统筹管理, 建立统一的海洋统筹协调机构, 解决海洋产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海洋产业市场秩序, 促进有效竞争, 形成资源的有效分配。建立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协调机制, 协调和解决海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国家与地方、相邻省、全局与局部、资源开发效益与生态保护以及长远效益与眼前利益等多方面的利益冲突。

(二)推动涉海产业转型升级,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

综合考虑海洋生态系统、沿海地区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 构建低消耗、高收益的合理的产业结构, 获得更高的结构效益, 大幅度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逐步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效益型开发利用转变, 全面提高海洋经济整体效益和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市的港口岸线资源,发展现代化综合性港口。逐渐改变“装卸+运输+仓储”简单的港口经营模式,发展成为具有运输组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保税、加工、配送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二是推动舟山传统涉海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拓展其产业链。进一步推动船舶行业向海洋工程方向发展,逐步提高行业设计与研发整体水平,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水产行业要进一步加大精深加工力度,突破渔业产能限制,加大市外原材料的利用。

三是加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佛教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加大海洋生物业研究开发力度,做大产业规模;加快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三)加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海洋资源是海洋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海洋产业的发展要着眼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企业要推行清洁生产, 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改造生产技术和工艺, 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 降低单位产值资源和能源消耗, 防治工业污染,防治油库油罐泄露。同时, 由政府在政策法律规划与宣传教育上加以引导, 使社会公众增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舟山金融产业发展,提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能力

现代海洋经济是资金密集型经济模式,金融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的发展层次与水平。在推进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传统与创新并举,既要发展传统的银行、保险及证券行业,也要积极引入和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等。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降低对传统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为海洋经济发展多渠道募集可用资金。

(五)建立与海洋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一是制定宏观的海洋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统筹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 保证人才效益的提升及结构的优化。二是加大海洋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我市支柱产业一些高精尖人才。三是要利用好海洋学院和海运学院这两个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并积极与市外的高水平院校合作,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基础人才的培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四是继续引入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管理人才,提升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管理水平。通过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我市海洋产业及海洋经济发展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




凡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所有:浙江图书馆 Copyright 2008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曙光路73号 浙ICP备050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