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起源
图片
介绍
视频
历史起源
      绍剧是以唱乱弹为主的多声腔剧种,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角色,并以大锣、大鼓、铙?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清乾隆年间绍兴乱弹已十分盛行,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从会稽人鲁赓文的《鉴湖竹枝词》中可知,元宵节演《月明度柳翠》剧逐疫已成绍兴乱弹班惯例。道光年间,乱弹班社林立,最有名的当属五福、长春、老保和等三部。至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但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当时戏班林立,名伶辈出,其中老玉成、鸿福老玉成等戏班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
      清末民初时期,绍剧升平舞台等开始进入上海。抗战时期,在上海的绍剧戏班不多,较有名的当属同春班,阵容较强,拥有老生吴昌顺、七龄童、十三龄童,武生六龄童,旦角筱玲珑、章艳秋等。其中尤以六龄童的悟空戏独树一帜。20世纪20年代以后,绍剧在绍兴城乡颇为兴旺。抗战以前,有越中第一舞台、文明舞台、林贵舞台等20多个戏班。抗战以后,绍兴民众教育馆搞旧剧改革,先后登记入册者有近50个戏班,其中绝大多数是乱弹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剧有同春、同兴、新民等9个民间职业剧团。后经登记、合并,戏班数量虽减少,但举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接班人,绍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同春绍剧团改为浙江绍剧团。1965年,绍剧拥有专业绍剧团6个。“文革”中绍剧受到摧残。到1982年,复苏后的绍剧拥有浙江省和绍兴县、萧山县等三个专业绍剧团、一个绍剧训练班。目前专业院团有浙江绍剧团和萧山绍剧团两家。
本多媒体数据库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成果
联系电话:0571-87988700 电子邮箱:zjdh@zjlib.cn 所在地址: 杭州市曙光路73号
版权所有:浙江图书馆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浙ICP备 10002501号-4 最佳浏览效果:1920*108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