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村保护 > 古村保护文字

新叶保护工作总结2008
   (2012-09-07)    来源:
 
  

 

新叶村古民居保护工作汇报

建德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各位领导:

首先,对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各位领导莅临我市考察新叶村古民居保护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省人大多年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考察行程安排,现将我市新叶村古民居保护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一、新叶村古民居保护的相关情况

1、新叶村基本情况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距今已有793年的历史,当时属兰溪县管辖,称白下里叶村。白下,指的是白崖山下,白崖山就是玉华山。里叶就是玉华叶氏,“里”字是这个宗族的称呼。1949年以后更名为新叶。新叶村共管辖新叶、诸坞两个自然村,总人口2861人,总户数为865户,其中诸坞村171人,48户,两村相距约1公里。新叶村内张姓人口约20户,集中居住在村东南面,其余均为叶氏家庭成员。

从宋末元初到民国700多年间,玉华叶氏从一个小小的叶坤家庭,发展到800多户人家的大宗族。新叶村从无到有,形成一个拥有多种建筑类型,结构清楚,水系完整的大聚落。文革时期,新叶古建筑群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周围茂密的树木几乎被砍伐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在新叶村的外围兴建了许多新式住宅,与古建筑并存,形成了今天的新旧建筑混杂并存的总体格局。

新叶村四面环山,呈丘陵状环抱。村庄西北和北面背依玉华、道峰两山,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80100米之间。发源于山上的溪水顺流而下,宛如两条玉带环绕着村庄。其建成区与溪流水面高程相差较大,基本不受洪水的威胁。

2、新叶村古民居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

新叶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历史悠远的村庄,保持完整的近缘聚居地

从玉华叶氏第一代叶坤到新叶安居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发展到第36代,一直没有间断地保持着近缘聚居地,他们排斥了各种外界干扰和战乱灾祸,世世代代在这块并不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而他们建造的村落和房屋,将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完整地记录下来。

2)深厚的乡土文化积淀

经过近八百年稳定而不间断的发展,新叶村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并反映在乡土建筑、乡土生活、宗族道德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如数量多、等级层次分明的祠堂记述着近缘聚居地的发展变迁、兴旺与衰败;各类书院、文昌阁、文峰塔等文化建筑的遗存反映了宗族崇尚读书的劝学传统;已有600余年历史的“三月三”庙会将传统民风民俗、传统地方文化流传至今而不衰。这种朴实、真率、最富生活气息的乡土文化为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江浙风情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3)堪舆风水的保护区选址,独具特色的格局

新叶村从选址到重要建筑布局均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整个保护区取阴阳九宫之象,置于道峰山正南、玉华山正东及两山之间峡谷的东南口上,正是“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好风水,并形成道峰山为朝山,玉华山为祖山,以两条内渠做为“左辅右弼”,整体朝向北方的格局,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布局上,也受到风水和利于文运的思想影响,如村北口的南塘选址、村东南抟云塔的建造都是为了有利于科甲;抟云塔、有序堂和玉泉寺连成一条直线,正好是道峰山与玉华山两主峰连线的中分线等等。这种环境布局,与很大范围里的自然环境构成了简洁的几何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格局。

4)宜人的环境,别致的风貌

从新叶村的祖先选择在这里成为他们繁衍生息的场所的那一天起,世世代代都遵循着将村庄建设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原则。远远望去,在重重叠叠的山峦映衬下,小山村宁静而安详地坐落于山脚下,错落有致的古老建筑似乎向人们细诉着她的久远历史;抟云塔拔地而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村中小巷多而曲折,水塘与溪流构成了新叶村环境的主要部分,村外溪水潺潺,村内沟渠纵横,它们相互沟通、贯穿,成为村民生活的命脉。

5)隽美的建筑,精细的雕刻

由于叶氏家族对传统、历史、文化、生活和生产的重视,使新叶村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也决定了其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包括祠堂、住宅、庙、塔、桥梁、学堂等,它们与新叶的山、水、田、园、人协调共生,展示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朴实、率真和人情味,体现着乡土文化的深厚和瑰丽。

新叶村的建筑装修和装饰精细、考究,从构架、梁、柱、斗拱和牛腿、举架和侧脚等大木装修,到窗、樘板、地板与楼面等小木装修,甚至到地面与墙面、天井、屋面与檐口的做法都十分到位,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3、新叶古民居保护的必要性

乡土文化乡土建筑保护的需要。新叶村首先是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他是中国古代文明史和古建筑的宝库之一,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家庭起源和演变的重要事实,是中国传统经济,社会、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不可再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新叶村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叶村现无集体经济来源,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通过借助自身村落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从而改变和提高现有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农富产品的收入,从而促进村民整体生活品质的提升。

旅游发展的需求。新叶村独特的乡土文化内涵,一份记载完整的叶氏家谱、典型堪舆风水学村落结构、保存完好的宗族祠堂和明清古建筑群、以及新叶村一带保留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传统礼仪,如本村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邻村李村的二月初二等,都是现代都市人所需求的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最佳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使广大农村着实发生了不小变化,这无疑为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至极,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厚重历史的中断,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增强古村落保护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二、新叶村古民居保护所做的工作

1、编制完善规划

《建德新叶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是在200110月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新叶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建设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2002122日和 20021227日,由建德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就规划名称、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范围和设计深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对原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报有关职能部门审批。20047月,在杭州召开了省级城市规划审查联席会议,再次对该规划进行论证。2005年初,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规划成果并经相关程序报批。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

1)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注重对濒临破坏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2)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大新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切实做好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在保护过程中认真贯彻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

3)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村庄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既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适应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4)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街巷空间和自然环境特色,还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5)既要保护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弘扬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6)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除依法切实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外,对其他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整治和利用应实行“重点保护、普通改善、大力整治、合理利用”的方针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总体框架:

1)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体系,继承和延续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特色。

“点”:即包括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祠堂结合水塘构成的村内公共中心,颇具地方特色的古老民居的保护等;

“线”:主要为“一网、二线、三溪”,即保护由东西向曲折横过全村的老街与多而密的南北巷道构成的街巷网;保护道峰山—有序堂—西山祠堂的村落发展主轴线和玉泉寺—有序堂—文昌阁的空间景观轴线;保护横穿保护区的两条内溪与蜿蜒于村东的外溪。

“面”:将新叶历史文化保护区做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保护以抟云塔为标志点,一、二层传统民居为主构成的依偎于道峰、玉华两山脚下的村落空间形态和粉墙黛瓦的色彩基调。

2)实行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

在规划期内,重点对11公顷的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风貌进行保护,保护以黑、白、灰为特点的浙西地区徽派民居特有的色彩基调,与自然环境构成简洁的几何关系的村落格局,对保护区入口、溪水沟渠、水塘、公共中心以及保护区内大量保存完整的历史建筑进行重点整治,对村庄规划确定的中心村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采取一般保护和环境协调控制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3)构筑系统,全面展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氛围。

新叶村依玉华山势而建,面朝道峰山,村内外溪水潺潺,环境优美。村中大小街巷纵横,民居粗犷、古朴,是浙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建筑群落。与之相映,新叶村在饮食、居住、节庆、婚嫁、丧葬、禁忌、信仰、戏曲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不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更是中国乡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因此,规划将重点抓住地域环境特色、民俗风情特色和乡土建筑特色三方面内容,全面展示历史文化保护区浓郁的乡土文化。

地域环境特色:不仅要保护依山傍水的村庄内部环境,更要注重对村庄外围大量田园风光和自然山体的保护,保持村庄纯净的背景。

民俗风情特色:充分利用三月三庙会、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集会,多层面、多视角地展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地方社会文化。

乡土建筑特色:进一步发掘地方文化,利用传统厅堂、民居建筑开辟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展示馆、民俗馆、社戏茶馆等,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展示融合起来,结合旅游开发,将部分传统民居开辟为民居旅馆,在直接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对新叶村的各类建筑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2、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近几年建德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新叶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市委书记陈春雷、市长洪庆华、原市委副书记梁建华以及市人大、政协领导等多次到新叶村调研。市委书记陈春雷亲自陪同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李秋香到新叶村进行实地考察,洪庆华市长亲自赴清华大学和陈志华教授探讨保护事宜,并多次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到新叶村现场办公。

为加强对新叶村古民居保护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新叶古民居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梁建华担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和大慈岩镇镇长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大慈岩镇、新叶村等部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为成员。20071015日,挂牌成立了大慈岩镇新叶古民居管理委员,具体负责新叶村古民居保护的相关工作。为及时协调解决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还专门成立了由发改局、建设局、旅商局相关人员组成的三人小组。

3、加快保护工程的实施

综合全国各地古民居保护的经验,以保护规划和陈志华教授提出的保护方案为指导,制定了前期、中期、后期实施方案。前期计划实施村庄整治、主要道路改造、新区规划、贯通水系、恢复村外水口、拆改部分古民居、改水、改厕、污水处理、三线下埋等工程,计划投资1780万元。一年多来,通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保护工作年初计划实施的工程建设,投入资金800余万元。

实施自来水、污水改造工程:

新叶村的自来水自1990年安装之后,由于原来水管的质量问题以及农房、道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损坏了自来水管道,全村有80%农户已用不上自来水。为配合污水治理,新叶村古民居管理委会与新叶村决定改造自来水,并与污水管道下埋、三线(低压、电信、网通)下埋同步进行。自来水工程于200711月下旬开始施工,管道长度达19700米,工程总投资95.4万元。到户管道水表安装在今年7月份完成,并于8月份恢复供水。

污水治理工程与自来水改造工程基本同时实施。新叶全村分三个排污区块进行管道下埋,并合理分布建造三座公厕。在塔下溪外建起了无动力厌氧发酵池和有动力的备用池,排污管道总长1980米,总投资140.9万元。目前已有205户的农户把卫生间的污水接入排污管道。其余的100余户进入排污管管道已埋好,农户卫生间做好后污水即可进入管道。        

实施三线下埋工程:

三线下埋工程为避免重复施工,与自来水水管、污水管下埋工程进行了同时实施。低压线的主干线基本从地下走,并建立了专用的配电房。农户的进户线也进行了改造,采用16m以上的扁平线。为避免对古建筑风貌的破坏,今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核心区块的一些古建筑进行了整改,共整改线路2306m,破水泥线路825m,做窨井26个,投入资金160万元。主要道路安装了仿古路灯15盏。电信线路、网通主线路同时进行下埋,供电电路改造工程于9月份竣工使用。网通线路整改在进行中,合计投资170万元。

实施池塘恢复改造工程:

新叶村原有的池塘,由于年久失修,积淤严重,水质很差。结合“清洁乡村”大行动,对原有的池塘进行了彻底清理,共清理大小池塘5口,恢复挖掘池塘2口(恢复了西山祠堂前的集贤塘;拆除了抟云塔下的违章厂房,恢复了原祠堂塘)。总投资120万元。

实施环境绿化工程:

新叶村的环境绿化一向来是个弱项,特别是在古民居的核心区域,很少有绿化地带。古民居保护工程实施后,征用了部分宅基地,种上了树木和花草,在外环村路种树木360余棵,共完成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投入资金20万元。

实施主要道路铺设工程:

新叶村原道路是砖块与鹅卵石相间,古色古香,别有风味。由于年久失修加上管线下埋工程的实施,主要道路已面目全非。管道下埋工程结束后,马上就进行了道路铺设,村主要道路长1000余米,用3240的石板铺设中间主线,外侧用古朴的青砖砌衬,整体感觉较为协调;同时对一些交叉道路也进行了铺设,全长合计3000余米,目前全部完成。工程总计投入资金80万元。

实施古祠堂维修、违章建筑拆除工程:

08年上半年对原村委会办公楼进行了改造。改造了青年旅社原有的厕所,建起仿古走廊,仿古门窗,围墙也进行了仿古建造。文昌阁对面建起了耕读传家的村牌坊,恢复了原象鼻山。下半年对崇仁堂、存心堂两座祠堂进行了整体维修,西山祠堂右侧危房进行了维修整改。共维修祠堂厅阁面积2300余平方米

对一些影响景观的新建筑及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并在原拆除的房基上恢复了古药房“种德堂”、古店铺“万隆”号。原村委会和停车场进行了全面整改,已恢复古建筑面貌,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完成了集停车、用餐、住宿为一体的服务设施。在拆除露天厕所后,新建公共厕所4座,总投资100余万元。

实施新叶迁建地征用工作

为实施核心区块的古民居保护,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部分农户将迁到“白酒缸”迁建地。经过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完成了64亩土地120余户农户征用合同的签订工作,共投资94万元。

实施农户墙体粉刷工程

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主要干线农户的墙体进行整治。共对7个农户的外墙立面进行了墙粉刷,粉刷面积18000余平方米。

另外,古民居管委会和村委会对进、出村的水系做了初步的整改,做到雨水和污水的彻底分离。对全村的养猪户进行了动员,初步形成了把养殖户迁到雉鸡岗的方案,并要求养鸡户进行圈养。对西山祠堂等重点祠堂初步制定了景点布置的方案。同时收集了一部分古时用的农用器具、生活用具等。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目前已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而且由于古建筑原构件年久失修,一经拆掉就不能再用,因此要大大超出原资金预算。整个保护工程所需资金约需7000万元,我市财政比较困难,项目资金筹措存在较大的困难。

2、目前村民有100余户要求建房,而新区建设用地还没有批下来。村委会不能让其原拆原建,又不能安排到其他地方建房。村民反映比较强烈。

上述两个问题希望省人大领导和代表帮助呼吁,请上级政府和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

四、下步工作计划

1、做好核心区块房屋拆改工作:继续做好核心区块25幢房屋的拆改工作;对核心区块需外墙粉刷的房屋抓紧进行粉刷。

2、做好景点布置工作:12月底前完成西山祠堂内的陈设布置,明年1月中旬完成文昌阁内的学堂式布置,2月上旬前完成有序堂、崇仁堂的布置,年底完成中药房、南塘边的旧式门、存心堂门亭的复原工程。

3、做好青年旅社内部整改、停车场浇筑、管线下埋、污水处理等相关工程的后续工作。

4、建好标志性建筑:建好新叶村牌坊,地点在檀新入口,计划在20094月份完成;在新叶村入口处建立标志墙,计划在年底完成。

5、积极做好新村建设的相关工作。

6、对古村落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进行抢救式保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