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耕读文化 > 耕读文化文字

新叶昆曲
   (2012-09-07)    来源:
 
  

  新叶昆曲

 

大慈岩镇新叶村位于建德市南部,处于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交界地,在大慈岩—诸葛八卦村—龙游石窟旅游线上,金千铁路、33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行政面积93.1平方公里,2.3万人,辖3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新叶村拥有近800年历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氏聚居村,被海内外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新叶整个村落的建设布局富有神秘东方文化的色彩,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第一代到定居开始,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几百年来,玉华叶氏家族在新叶村建起了大片的住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

 金华草昆兴起于清代中叶,道光年间已很盛行,班社多达二十八副,影响由浙西远及浙南。“金昆”流行于婺州府(金华)、严州府(建德)、衢州府,处州府(丽水)所属各县。清末民初,金华草昆尚存十八副大班,后又减为十四副大班,如金华的黄金玉班、胡春聚班、张春聚班,衡州的周春聚班、叶联玉班,义乌县的傅金玉班、何金玉班、金联玉班,浦江县的徐春聚班、周春玉班,建德县的方春聚班等等。按照早期的传统,金昆艺徒学满五年后都要到苏州的昆班中去跑龙套,以便仿效苏昆的唱做,学习一年后才能回金华登台正式演唱。可见其艺术渊源仍然来自苏州正宗的南昆。

    建德新叶昆曲属于金华昆曲在建德流布的一支。金华昆曲的流传过程中,不仅有戏班形式,更多的是喜爱昆曲的民众自娱自乐组建的坐唱班、太子班。新叶昆班是由坐唱班发展来的剧团,其坐唱班可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发展过程中曾延请附近乡镇的坐唱班来传授、也曾请金昆著名艺人伍竹庚来其声腔属曲牌体,唱腔为昆腔,偶尔也夹一

能演出《折桂记》、《金棋盘》、、《通天河》、《火焰山》、《九曲珠》、《白蛇传》、《花尾龙》等十一个金昆整本大戏以及《雪里梅》、《石洞伏虎》等折子戏。偶尔也演出《琵琶记·糟糠》、《浣纱记·寄子》《铁冠图·刺虎》等正昆折子。

村授艺。前台十二人,有花脸: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实际为丑);生:老生、小生、老外(兼末);旦:老旦、正旦、花旦、作旦、彩旦、贴旦(应有二人,但只设一人);场面五人,有鼓板一人;正吹一人,司笛;副吹一人,管唢呐、先锋(长号,开始演出时吹奏,和婺剧的叫法相同)等;弦锣一人,还兼其它一些乐器,如三弦等。还有茶锣一名,掌大锣,还要兼烧茶水,又叫茶水。原应该有三副吹一人呼笙,虽然新叶村昆班中有笙,但是因为没有人会呼,所以这一场面一直是空缺的。后台五人头箱(盔头),二箱(服装),三箱(刀枪把子),炊事员,打杂各一人。

昆曲有着丰富的文化含量,唱词、音乐、表演的综合集传统文化的大成。新叶村是有着800多年的古村落,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村里历来注重文教。在新叶村口,文昌阁和抟云塔是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反映了村民对文化的尊重。村民的文化水平比附近的村民要高出一些,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的新叶村就成了昆曲在新叶生存的土壤。通过对新叶昆曲的研究,有利于对新叶村800年历史的研究,有利于研究、发展新安文化。

几代新叶昆曲艺人对传统昆曲进行了大胆革新。音乐上,他们大胆吸收地方戏剧粗犷、通俗的特点,把苏州昆曲中的一板三眼、赠板等大量缓慢的节奏加快,以适应当地观众的欣赏特点。新叶昆曲的腔韵质朴典雅、轩爽明快,别具一格,与苏昆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新叶昆曲唱腔短,节奏较快。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因素加入,丰富了昆曲音过去谈及昆曲便认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其实这是对昆曲的片面认识。昆曲除了苏州昆曲外,还有各地的流布的地方支脉。在传播过程中,新叶昆曲是昆曲从文人雅文化走向民间俗文化的典型代表。金华草昆在民间流传了一百多年,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新叶昆曲源于兰溪,很多习俗与明代戏剧家李渔的家班有一脉相承、无法割舍的联系。由于新叶昆曲基本上以民间的形式代代相传,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环境,因此无论在曲谱、唱腔、表演等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金华昆曲特征,带着这一地域的深刻烙印,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习俗。这种形式的昆曲,有利于展示昆曲的多样性、丰富性。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