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南部。东与兰溪市上塘村接壤,南与上吴方村为邻,西枕玉华山,北靠道峰山。距330国道线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慈岩“江南悬空寺”景点6公里,距离著名的诸葛八卦村8公里,辖新叶、诸坞、花园里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新叶。据《玉华叶氏宗谱》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玉华叶氏始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今浙江建德寿昌境内)入赘兰溪玉华乡白夏叶村娘舅家,其后夏姓人因不堪土地贫瘠迁走。留下来的部分叶坤后人遂复姓叶氏,其后裔在远离尘嚣的山坳里,在那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顽强地维系着血脉的传承,进行着传统的接力。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近800年的漫长岁月,繁衍三十代、终发展成现今人口3000多人的叶姓大村落。叶坤当初入赘时,此地有18姓住户,而以白、夏、叶三姓为多,村名即为白夏叶,后人误称为白下叶,其行政隶属兰溪县玉华乡。其后村名变化不大,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7月,玉华乡划归寿昌县管辖,白夏叶、诸坞、花园里三个自然村合成一个村并入寿昌县。时人为纪念此事,改称白夏叶为新叶村,寓有“万象更新”之意。1953年,设新叶乡,新叶村隶属新叶乡;1955年新叶乡改称新叶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设唐村人民公社,新叶撤乡改称新叶大队,隶属唐村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檀村乡新叶村,1992年属檀村镇。现属建德市大慈岩镇。全村有耕地1868亩,山林17500余亩,农户878户,人口3000多人,除诸、张二姓有100余人外,其余男性皆为叶姓。
新叶村是中国农村家族传承史研究的一处活标本。村里保存有完整的村谱共21卷。其中有不少不见于正史或其他文献的史料,可供研究挖掘。经过文化大革命,像新叶村如此鸿篇巨幅又保存得如此完整的村谱实不多见。作为浙江古代乡村村谱的样品进行研究,对多角度研究浙江地方文化很有意义。还有大量散存于村民手中的文物资料都很有价值。笔者以为新叶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崇尚读书,村办书院,古代农民重学的典范。
新叶村人崇尚读书求学,坚信“耕可富家,读可荣身”的传统思想。据《玉华叶氏宗谱》载,宋末元初,玉华叶氏三世祖叶克诚在玉华峰东侧建玉华叶氏书院,名“重乐精舍”,延请当时隐居不仕的著名理学家金履祥主持讲学。其间,有金华学者许谦、浦江学者柳贯追随其左右,各地慕名前来求学者数十人。后来,又有兰溪学者吴道师、章进之、章懋及章品父子、章贽、董遵、徐袍、徐用检等许多道学名士先后聚集于此,研习经史文学,一时传为佳话。其后,部分学者长期定居于此地,其后人遂繁衍成今日的儒源村。
明清至于现今,村人曾建成抟云塔、文昌阁、官学堂等教学用建筑,开设西山祠堂学塾、梅月斋、华山小学、儒源小学、新叶小学、新叶初中等学所,代代相承,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叶伯章,明初时授婺睦要冲总管,明太祖朱元璋率义兵经过新叶村,伯章在鼓楼擂鼓助威,后因战功卓著受封赏。叶希龙,明万历十二年(1584)诏配竹岗郡君,受诰封为朝列大夫、宗人府仪宾。叶可让,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任把总时,因征海盗有功,升磐石卫都司,后为金华府镇兵都督。叶氏自南宋入迁于此至清末,计有进士2人,举人1人,秀才和庠生102人;因读书而为郡马1 人,府总兵2人,县令1人,县丞3人。民国以后,新叶村好学之风不减,“一罐霉干菜,跋涉百余里”,奔走寿昌、严州、婺州、兰溪等地求学。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共有大学毕业生169人。其中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者1人,留学日本获硕士者2人,在国内高校获博士硕士学位者6人。在高校和其它科研机构拥有高级职称者7人。这对于一个偏僻乡村来讲是很不容易的,这跟他们一贯的尊师重教传统有密切关系。
二、建筑文化: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是江南乡村民居中的奇葩。
新叶村以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著名,据《玉华叶氏宗谱》载,叶氏始祖是经过精心勘测后才选择在此定居的,村落总体布局由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大师金履祥设计确定,整个村庄依山而建,玉华山泉水缭绕全村,村内有总祠堂1所,分祠堂11所,皆为砖木结构。总祠堂称“国戚第”,又称“有序堂”,为郡马府第。明代万历年间,因皇太后病重,朝廷贴皇榜招天下名医,新叶村土郎中叶遇春揭皇榜,进京治愈了皇后痼疾,皇室感恩,遂将京山王之女许配给叶遇春次子叶希龙,诏封京山王之女为竹岗郡君,叶希龙受诰封为朝列大夫、宗人府仪宾。并传圣旨到新叶,封匾为“国戚第”,至今招郡马的圣旨原文仍保存在《玉华叶氏宗谱》中。分祠堂各有其名,如公堂式的崇仁堂、进士门第荣寿堂、五代书香旋庆堂、官学堂、西山祠堂等。12处厅堂多为明代建筑,均建筑精巧,保存完好。各分支住宅均以祠堂为中心环绕而建,使整个村庄形成若干群落,各群落之间又以众多街巷和弄堂相连,配以高耸入云的马头墙,显得深邃幽远。各住宅每间房屋的开门、转角、朝向、高矮的布置和天井内青石条板、石柱、牛腿的雕刻,既考虑各自风水、阳基等因素,要与他处一般建筑物不同,又巧妙地统一于每个具体建筑群落中,形成错综复杂、内涵丰富的建筑结构,若陌生人乍入村内,犹如进入迷宫而难辨东西南北。村内每所祠堂门前都设有一个半月型池塘。池中恰好倒影着对面的道峰山,据考证是因认为北面的道峰山为新叶村的风水山,此山呈正三角形,在五行中属火,半月池塘将道峰山倒映水中,正含有“以水克火”之意。新叶村祠堂除逢腊祭祖、节日演戏外,平时作为族人婚丧嫁娶、打木工、做竹活等公共活动和劳作场所。
新叶村村口的明代建筑抟云塔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二月三日,落成于万历二年(1574)八月六日,塔高约30米,围长13.8米,塔身为六面七层砖塔,每层之间又有六层棱牙作腰檐,第一层的东南、西南和北面各有一拱形门,第二层的东北、西北和南面各有一拱形小窗,塔内各层有楼,以木板铺面,架木梯上下。整座塔结构紧凑,古朴典雅。据《叶氏宗谱》记载,造塔的目的是“补巽方之不足”以培植文风。塔名取自《庄子·逍遥游》“鲲鹏展翅九万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名“抟云塔”,冀子孙后代多取功名。塔旁还有一座建筑精致的文昌阁,塔、阁组合,交相辉映,寓意“文运昌盛”、“扶摇直上”。1985年,抟云塔和文昌阁建筑群被建德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整个新叶村的明清古建筑群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三、庙会文化:乡村农民娱乐形式的活标本。
新叶村民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自元代叶氏七世祖至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玉泉寺为中心举办各种祭祀仪式和娱乐活动。每逢十年中的第一年,称为大年。大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把杀好的全猪、全羊,分别放在一个特制的大架子上,猪和羊的头上插状元花,嘴里各含一只大红桔子,把猪和羊尾巴上留着的毛扎成一条小辫子,然后全身披上红布,放在祠堂总厅上,再把玉泉寺的关公等三尊菩萨抬来,接受全猪全羊的供奉。家家户户拿出五谷、瓜果之类,堆成各种形状,供奉菩萨。村里的艺人们则用树根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迎接菩萨。拜祭时,铜、铁、锡铸之銮架一字排开,配以各种彩旗,宛如迎宾的仪仗队,各种管弦、板乐器齐鸣,声势浩大壮观。庙会期间,本村昆剧团和邀请来的外地民间艺术团在总祠堂和分祠堂大汇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叶村的昆剧是在传统昆剧基础上经民间艺人自己改编后的昆剧,被学术界称为“草昆”,是真正适合农村百姓观赏的通俗易懂的地方艺术,是非常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拜祭完毕,村民们抬起菩萨和全猪全羊,游街走巷,称为“迎菩萨”。菩萨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要放焰火、鸣鞭炮,以示虔诚。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月三”传统庙会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传统仪式外,放电影、放录像、物资交流、科技咨询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规模越办越大。方圆百里之内近万名农民前来赶集和交易。古老的乡村集市形式正在阵痛中逐步向现代贸易交流会蜕变转型,这种蜕变是祸是福尚待历史的检验,更需理论界的探讨引导。
由于新叶村距离兰溪县诸葛八卦村仅8公里,随着诸葛村的出名,才陆续有外人探访临近的新叶村。其实,从1989年开始,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的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先生就开始关注研究新叶村特殊的古建筑群落,时间已达二十年之久,其时间比他们关注诸葛村更早。只是新叶村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更多人的关注。1999年7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乡土建筑——新叶村》一书,2003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古村落——新叶村》,这两本书都专门介绍新叶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使新叶村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经过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专家对新叶村价值的高度评价和多年来的不断呼吁,终使新叶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涉足新叶村,其中不乏各级领导、中外专家学者。例如:1991年11月15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羽到新叶村考察,对古村的保护作了批示::“我们到建德新叶考察,发现这里有很多古建筑,保护基本完整,要学日本保留一、二处这样的古村落,发展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然很好。”2000年4月10日,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枫来到新叶村视察并题词“新叶古村、美不胜收”。2006年10月17日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到新叶村视察,并题词:“千年古村、万象更新”,建德市委书记陈春雷陪同视察。其间,国内外宣传媒体也陆续开始关注新叶村。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省级电视台,杭州、绍兴、金华和无锡、镇江等市级电视台,以及《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等报纸都报道和介绍过新叶古民居。日本、韩国等国电视台,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专家学者都曾到新叶村考察拍摄各种民俗资料。更有大量的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各界人士不断前来新叶村考察、观光、旅游、写生。外人称新叶村为:“中国最大的叶姓聚居地”、“一个遗世独立的旧梦”、“真正的世外桃源”、“江南乡村民居中的奇葩”、“明清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中国东南农耕文化的活标本”……不过,至今为止,大多数人关注的只是新叶村的古建筑群。我个人认为,新叶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新叶村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大家来关注和挖掘。在中国大地上,有千千万万个自然村落,新叶村这么一个看似平凡的村落,却在当今到 处充斥着文化快餐和电子垃圾的文明社会中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几近虔诚地守护着这个拥有3000多人口大宗族的精神图腾,以坚不可摧的家族制度维系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无疑是中国农村宗族制度和民俗文化的一个活标本。如果你置身新叶村,踏在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路上,徜徉在狭窄、潮湿的小巷,高大、斑驳的烽火墙,庄严、肃穆的宗祠里,沉浸在那穿越800多年历史的昵侬吴语中,你就会深深地感觉到新叶村不仅仅是古建筑学的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农民重学的典范,乡村农民娱乐形式的活标本和中国农村家族传承的活标本。新叶村对中国古代建筑学、文化学、民俗学、民间工艺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活化石的意义。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人对新叶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进行介绍、剖析和研究。鉴于此,新叶村老年协会聚集了一批本村的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积数年之功,编成了这本《新叶古村》,以专题专文的方式,利用最原始最纯正的资料和最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新叶村的历史沿革、风俗民情、地方掌故、当地工艺,民间文学等特色文化。这对于帮助那些关心和热爱新叶村的游客了解新叶村,以及对于为全国的古村落文化史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提供原始资料都很有意义。新叶村这个看似普通却极具人文价值的江南古村落,总有一股神秘的不可抗力,使人乐此不疲、使人欣然前往。相信随着研究者和关注者的增多,古老新叶村的现代魅力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叶志衡
2008年8月18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