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镇名村新叶古村简介
概况:
新叶村位于建德市西南部,与兰溪市毗邻,历史上属兰溪,1951年划入建德。其地理位置恰在杭州、金华、衢州三地区(亦即金、衢、严三府)交汇处,属浙西山区与浙中盆地的过渡地带。
新叶村西倚玉华山和国家级风景区大慈岩,其中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十五座祠、厅、堂、阁和150余幢古建筑。2000年1月28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新叶村的古建筑群依山傍水,整个古建筑群取阴阳九宫之象,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村中近百条巷、弄纵横交错,将户与户、房与房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构成一组体现东方神秘文化的立体图象,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据叶氏宗谱记载,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系由寿昌湖岑迁来。当时属兰溪县管辖,称白下叶村(新叶村名系建国后定名)。玉华叶氏宗历三十代已繁衍至三千余人,为叶氏一庞大的支脉。聚族而居的传统形式,使得许多悠久的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并不断补入时代的内容。透过古建筑群落这一凝固的文化形式,以及流传至今的古风民俗,不仅为我们探索、解读、欣赏中华文化的奥秘提供了难得的模型,也为方兴未艾的风景旅游事业带来了无比丰富的资源优势。
新叶家族以耕读传家著称,崇尚读书,且又善于农工商贸,读书者多为国家之良才。明清以来杰出人士颇多,从新叶众多的祠堂大厅里的各种匾额,可以看到叶氏历代读书人曾经有过的显赫和荣耀。耕者必是农家之能手,农工商并举,农以粮林畜牧棉,工以油坊、印染、纺织、砖瓦等,克勤克俭,多殷实之户。历祖历宗为了叶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家园建设,男耕女织,历尽坚辛,不但为后裔强村富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的新叶人,耕读之风承传,重文重教,人才辈出。几十年来,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出国深造者达100余人。农业发达,粮源充裕,满山果园四季飘香,誉满浙江的新叶柑桔、西瓜为城镇市民所喜爱,一到采摘季节,宾客纷至而来争相购买。
新叶人保留了尚友好客的礼仪之风。每逢传统节日,特别是盛大的三月三庙会,村中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饭菜和自家酿制的山村米酒,无论相识与否,一旦登门,都会受到贵宾一样的接待,还能品尝到新叶特有的八宝莲子汤、干菜蒸肉、枣儿糕、栗子粽、汤团、荞麦果等小吃,使你在享尽眼福的同时能大饱口福。
新叶村山青水秀,风景独好。它背靠高耸的玉华山,面朝形同笔架的道峰山,东北面则有五座小山向南横贯,有五船下海之说。水口处两侧有小山各一座,犹似雄师大象镇守着新叶这块风水宝地,一条清澈的小溪九曲迂回,穿村而过。这山、水、建筑构成的绝妙画卷,不知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他们写诗、作画,对新叶村的风景大唱赞歌。从现存的叶氏家谱中可查阅到玉华十咏等诗文,写出了新叶的十大景观,“秀水绕村蓝作带,三峰鼎立翠为屏”。道出了新叶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的绝妙意境。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新叶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叶氏尚文家风吸引了历代不少的文人学者聚会在这秀丽如画的玉华山下,谈诗论文,评点书画,兴办书院,传经授学,不但为叶氏家族培育了不少人才,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化。如元代学者金仁山(兰溪人)、许谦(金华人)、柳贯(浦阳人)以及兰溪学者章进之、董超、徐施、徐田捡都曾在此讲过学,研习经史,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墨宝。丰富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三月三庙会名闻金(华)、衢(州)、严(州)三府,把新叶村传统文化的风雅与民间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届时丰富多彩的戏文杂耍、焰火礼炮,祭祖迎神的杂艺表演,山歌对唱。祠、厅、堂、阁和家家户户的楹联妙文,诗书字画,琴棋歌咏等艺术形式,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游客,成为浙西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新叶村还是一个革命老区,叶氏后裔早在1927年就有21人追随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叶真修一家父子三人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秋,浙西特委组织的浙西秋收暴动,新叶村有80余人参加农军。暴动失败后,惨遭反动派的迫害,叶真修等人被杀害,成为一代革命烈士。
据村北玉泉寺碑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领兵途经新叶,对新叶的风景和建筑赞叹不已,传旨于玉泉寺饮马歇息,并取笔于寺墙提联一幅;“古柏参天膏露降,华山胜地玉泉流”,即封寺前巨柏为“将军柏”。可惜此柏已毁,不能再复。因为明太祖的原因,致使后来的万历皇帝能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叶希龙做妻子,使玉华叶氏成了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叶氏家族的荣耀也达到了顶峰。
元代学者柳贯游古新叶村后有诗写道:“山高残雪冻云根,笋轿咿呀村复村,莫道山中无乐事,梅花涧水日黄昏”。道出了新叶风景的无穷乐趣和山村田园的风雅意境。
民国十四年(1925年),浙江省省长夏超曾来新叶村访友,游嬉于迷宫般的建筑群中流连忘返,大为惊叹,曾亲笔题匾一方“可以观”,挂于有序堂以作留念。
解放后,新叶古民居建筑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85年,抟云塔、文昌阁等古建筑被建德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秋,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偕同事楼庆西、李秋香带领部分学生来新叶进行为期半年的古民居考察,写成了几十万字的《新叶古村》一书,于台湾出版。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慕名而来的艺术团体、新闻媒体众多,其中浙江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浙江电影制片厂都被这块神秘的土地深深的吸引。1992年浙江电视台拍摄的风光片“一艘停泊在土地上的船”在浙江潮栏目中播放。他们称新叶建筑群集工艺、美术、文字、雕刻、园林和文物为一体,是中国民间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占地419亩的古建筑群是千年封建家族的活版图,中国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古村落布局和建筑风格:
一 祠堂——家族的象征
祠堂,供奉祖宗的庙堂,在江浙一带村庄中极为普遍地存在,而新叶的祠堂,据宗谱上记载,竟有大大小小十一个之多(包括两个旧址),遍布全村。除了叶氏家族的总祠——“西山祠堂”、“有序堂”之外,还有崇仁堂、永锡堂、荣寿堂、启佑堂、存心堂、旋庆堂……等分祠,分属叶姓的不同分支。当地人称之为“厅”。
祠堂在使用上,兼有以下几种功能:(1) 它是家族的象征,是家族重要的礼仪空间;(2)是村民们的娱乐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3)兼有贮存功能及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下以总祠“有序堂”为例,一一详述。
——有序堂为元代三世祖东谷公创建。重建于嘉庆十二年(1808年),后又毁于同治丁卯年(1867年)。重建于民国十四年冬日(以上资料于宗谱卷一)。其作为家族最重要的礼仪空间,是决议及处理族中大事、家族集会,决定族内奖惩、祭祖宗、举行婚礼等重要仪典的地方。婴儿出生、满月、满月之后成年,都要在这里进行一系列庆典,祈求神祗及祖宗在天灵的庇佑赐予。逢年过节,要将本族古今的杰出人物的名字写在布幅上供奉起来,仰慕他们的功德。有序堂的柱子上贴满了红对联,其中两条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谷家声何远,南阳世泽弥长,”、“迁移自杭睦寿而来氏族靖嘉斯地奠安称梓里,裔嗣绳宋元明以后诗书启诏先人腾达颂华山”,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村史教育。
祠堂是村民们很好的娱乐空间。每逢节日,有序堂和各分祠都要演戏。通常,祠堂内设有戏台,有序堂的戏台后面还有后台,用作放置戏箱及演员化妆更衣。一般地,戏台在祠堂正门内,平日里撤去中间部分的台板,正门则可以自由开合,而演戏时将正门关上,盖上台板,就成了戏台,观众从侧门进出。
——祠堂象征现代的“多功能厅”,又是村民们很好的公共交往空间——“共享空间”。对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说,在农闲时节,这是人们绝佳的娱乐交往之处。
位于村西部的崇仁堂内部空间是一个既显示祠堂一般风格,又是有鲜明个性的范例。在这里,家族之训的威严,礼制的神圣不可侵犯表现得极为突出。从正立面看,它有三个大门,呈对称,还未进入室内,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已见分晓。进门之后,首先可看到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很大的天井,使其形成了一个院子,收到很好的采光效果,而天井两旁的外墙也较为低矮,可看到墙外人家的小楼,把这种生活气息透入堂内,给以轻松,清新的感觉,也可以说为后面的严峻打下伏笔。走进天井,上一步台阶,到了二进。二进与一般祠堂尺度大致相同,但寓示人们进入了礼仪空间。而走进二进与三进交接处的小厅,情形就特殊了。这里蓦然把天花板压得很低,似乎只有前进的一半,光线也随之暗了。前面一细条采光天井,上几步台阶,便进入第三进——在平面上向内收缩,顶棚却高出两倍。堂内第一进中有农民作木工,第二进中有妇女,孩子聊天嬉戏,而到了二、三进的联系厅,便没有了闲人。参观者皆不禁放低谈话声——实在令人敬畏。在联系厅旁,两方小小的天井,却增添了活泼。只要从联系厅向两旁,穿过小厅,就到了一个六平方米的小天井射下柔和的光线,墙边长满青苔绿草,使紧张的心一下松驰。转面进入宁静、平稳,透过小窗,仍可看到厅中的阴暗抑郁。真是薄薄的一层木板,便隔出了另一番洞天啊!这就是侧天井的特殊妙用。
新叶祠堂的正门外大多地域开阔,有的设一池塘,除有序堂,四周都有民居围合,似众星搅月。值得注意的是祠堂的两侧和背面往往是狭窄的小弄,有些仅宽90公分,人们在阴凉的弄中行走。两旁是高大的马头墙,抬头仅见“一线天”。猛然踏入祠堂侧门,眼前一片开阔,阳光从天井中射下,正堂中摆放祖先牌位,肃穆崇敬之情顿生。既满足了作为礼仪空间的心理需求,又解决了人流交通问题。
——在新叶的十几座祠堂中,其中六座的门前有较大的水塘,它们是有序堂、永锡堂、崇仁堂、存心堂、荣寿堂、西山祠堂,其中荣寿堂前水池为矩形,西山祠堂前为椭圆形,其他的都是半月形。另外五座——旋庆堂、由义堂、启佑堂、雍睦堂、石六堂外无水塘。是否设水塘,首先决定于堪輿方面的要求。据村中风水先生说,祠堂的南北朝向及周围环境致使“坤丁”方向的“火” 重,为了防火而设半月塘,如有序堂、崇仁堂。雍睦堂坐西南朝东北,“火”不旺,便不必设塘了。其次,决定于祠堂的性质,如石六堂同为南北朝向,但由于是财主家的花厅,不属正式祠堂,便也不设水塘了。第三,据民间传说,前塘水为财源的象征。
祠堂作为家族的象征,在修建、选址上是非常讲究的。以有序堂——国戚第这组建筑为例。国戚第的大门正对道峰山的重重叠叠三道山脊,一层高似一层,风水先生认为这是皇帝“三道金牌”的隐喻,又有“步步高”的意味。道峰山处于村子西北部,恰在八卦图中“丁”的位置上,属“火”,为防止“火烧中堂”,厅的大门开在侧面,又在门前作一半月水塘,从国戚第大门望去,恰将道峰倒影在水中,当地人说,这就把火拢住了,有以水克火之意。
二 水——新叶的血脉
在江浙一带,传统的村落多是与水光山色打成一片的。有的溪水穿村而过,有的溪水傍村而过,有的村子临近有较大的溪水湖泊,更有小溪连于村落的。流水象血脉一样,纵横交错,遍布整个村庄,支流或人工沟渠在街巷中盘曲,从家家户户门前流过,连接着串串民居细胞。走在寂静的小巷里,忽而听到潺潺的溪水声,不禁惊呼:“活啦!”正是这小小的沟渠,为古老的小村庄增添了生机。
水对于新叶村的人来说,还有其独特的精神意义。“辅弼水来最高强,房房富贵福寿长,辅弼水去退田村,男夭女亡为孤孀” (自风水先生堪輿书),可见水在心中的重要位置了。新叶的水是从玉华山上引来的。共有两个源头,从村两侧最后汇聚到抟云塔。仅村外这一小段溪水上,就架了五座小桥。这些桥不仅仅具有联系交通,沟通道路的功能,在“堪輿学”上,更有较强的意义。形似鸟状的小山是“五凤登云”,那凤尾上又有五条小船,正要下海,若任它们滑下,整个村庄便不稳了,因此要用五条绳索将其连结起来,这便是那五架子桥了。现在这五座小石桥中,有三座是古老的,与抟云塔同年而建。另两座是毁后重建的。从这两桥的位置来看,相距较近,并非缺其不可如此,这些桥的精神功能,也许要大于实际使用功能了。
溪水傍田而过,蜿蜒进村。创建新叶的祖先们使这条人工渠围绕村庄整整绕了一圈,这就为村子划定了界限——溪外即为村外,溪内即为村内。这是叶姓人的尊严,权威及统治地位,异姓的只有铁匠可在溪内居住,其他人包括郎中,卖货的,一律不准在村内盖房。圈内,是村民的居住空间。所有田地,都分布在圈外。由此可见,这一带人们虽然个体私密概念极淡薄,但作为一个家族,整体的私密概念却是强而又强了。这条一米来宽的溪渠,不就围出了叶氏家族绝对的“私密空间”吗?足见这条溪渠有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它象一个保护圈,保护着叶氏家族人丁兴旺,经久不衰。正因为此,不论村中地皮多么紧张,居住多么拥挤,村民还是要将住房建在村中,而不去理会村外的广大田野。从我们今天的文化角度来看,这条围村而建的溪渠,犹如护城河,划定了村庄的区域。但又索缚了村庄及人们生活的发展,使大多数新叶人数百年来局限于这个小小的圈子中,而不去探索外面的天地。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家规观念保护了整个村落的完整性。
村中各户人家住房都有溪水流过。妇女们在渠边洗菜洗衣,男子们劳动之后村边洗澡,以及下雨之后村庄的排水,都由溪渠承担了。
村内街巷溪水傍流之处,每户大门之外有小小的石板条,仅一米来长,天天越水而过,大有“凌波”之感,别有兴味。寂静的小巷之中,有溪水流过忽左忽右,潺潺淙淙,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杜枚的名句——“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溪”,怀古之遂生。又看到村民门上的对联——“山外青山水流秀,户内人寿财源兴”。对这样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农家生活,几乎要生羡慕之情了。
新叶的水,除了这错综的小溪之外,就属几个大水塘了。它们大多分布在祠堂前,作为礼仪空间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精神作用。也有十几家围绕着一个池塘的,那就主要是贮水之用了。作为新叶的一个特色,这些水塘很少有与建筑物紧紧联咬在一起的。多是一个水塘,塘边一条大道隔着周围的民居,极少有临水的住宅。这种分布,使人感到水塘的公共性更加强烈一些。这些水塘在初春时节清澈纯净,而到了初夏,便是绿色的了。在处处是拥挤的房屋、狭窄小巷的村里,眼前蓦然出现这样开敞的大水塘,也使人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水塘的岸边,有些地方就是与泥土相接,有些地方却是整齐的石阶,有些地方是参差的石板,高低错落,便于人们洗衣洗菜。傍晚妇女们在岸边洗衣嬉笑,古老建筑的倒影在水中,又有村民赶着水牛劳作而归,的确是一幅优美清雅的风俗画。
新叶的水,地于整个村落的布局,环境、空间处理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可称是村庄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了。
三 街巷——富于人性的小空间
漫步在新叶的街街巷巷,如同置身于一个亲切,美妙的画境。古朴、自然、丰变,处处荡漾着不经雕琢的乡土之内。
新叶地处丘陵地带,民居群体组合随地势高低变化布置得错落有致。正是这种灵活的布置,形成了一条条千回万转的小巷,一个个多层次的小空间,使其深邃、幽静、新奇、生动,给人流连忘返。
新叶的人口密度大,相对居住面积小,空地几乎没有,门前屋后挤得满满,建筑组合相当紧凑,因而街巷狭小,一般1.5米—2米宽。这里所谓“大路”、“小路”。并非以道路宽窄划分的。凡是路中央以石铺地者为“大路”、“正路”,有条小巷宽仅74公分,却也有较完整的石铺地,便堂而皇之地属“大路”之列了;而那些土路,雨天泥泞难步,即使宽至3、4米,也不算“大路”。
新叶的主要干道是由一条环形大路作为骨架的。这条大路最宽处不过3—4米。经祖坟向北,这一路又是村子南北的地平高差变化线,后绕到村南环绕有序堂前水塘一周,最后又汇回原路上,将全村各部分联络起来,道路分布而科学。干路大部分为东西向,比较流畅,连贯,而南北向小巷,又将住宅分区。当地称这些宅组为“豆”,如“桥豆住宅”、“八家豆住宅”、“井角豆住宅”……等。新叶的小巷呈网络状分布,其尽头或汇聚到祠堂,大水塘,或通向田野,也有的是一小院。这些小巷不仅起到联系,导向作用,也是村民们很好的交往空间,甚至杂物贮存空间,与乡村日常生活关系甚为密切。
——正处在地平高差交界之处的小巷,有些一侧是高高的场院,另一侧是一列粉白的马头墙,或者沿着凹进的前门小空地,巷边的一条小溪渠,把道路与农家小院分隔开了。在不设围墙的门前空地中,既可以与路上熟人谈笑,又享有私人空间的稳定感,与北方那种篱笆、土墙围合的院落相比,活泼而流动。
——另一种处处高差变化之处的小巷,处于地平较高的一侧。走在这种小巷中,能看到低处民居的墙脊、顶瓦,视觉开阔、明快。
——新叶有些道路尽头形成了一个小院子,平面似现代城市的回车广场,这里的使用就很类似北方大杂院了。
——村子边缘,有一小院,院内两家人合住。一侧外墙,高仅1.40米。主人在院内就可与隔壤的邻居谈笑。完全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四周高大的外墙围合,没有那种拒人于外的味道。新叶的小巷,在空间处理及使用上,有其独到之处:
——既是公共交通空间,又将一个个门前空地联系起来,象是叶茎上串着排排树叶,常形成一收一放的视觉效果。人行走在这样的小巷中,忽而被压在70多公分宽大的窄巷里,抬头“一线天”,低头青石板,忽而随着视点的改变,又重见光明,2—3平方米的门前空地上,阳光透过马头墙洒在肩上,忽而又被压缩在阴影里。在那么狭小的巷子中,两旁是高大的马头墙,却全然不觉压抑。正是由于空间的不断变化,使人感到小巷的丰富、深邃、亲切。以有序堂附近的一条小巷为例。其有很强的节凑感,有的下几步台阶,就进入农家的堂屋。这些台阶窄孑,用地局促,铺设极端不规则,让人感到颇有兴味。
小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杂物堆放空间。小巷中,住户的门前常有凹进的地方,一般面积仅2—3米见方。人们在这里堆入竹竿、梯子、柴章、腌菜缸等杂物。自来水龙头,储水池也常设在这里,再拉一根绳子,又可以凉晒衣服。还时常有石凳。于是,本是作为公共交通空间的小巷,又具有一定的私有性——路边靠墙这一米来宽就属于邻近它的住宅了。也许这比空空荡荡,干干整洁的街巷略显零乱,然而从堆放的这些梯子,菜缸中,我们感受到了江南乡村生活的脉搏。
——新叶几乎没有北方四合院那样封闭,绝对私有的院落。但是几家几户,围成一个院落式小空间的情况是有的。这种小空间总有公共道路通过。
既然小巷空间集公共性与半私有性为一体,那么这两种性质的空间是如何划分的呢?在那里,铺地和标高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国戚第”后一小巷为例。走过“国戚第”,左面是有序堂的入口,这里,几条整齐的青石板,从门槛沿到小巷边缘,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向前走两步,右边几步台阶,一条小巷,这路口的铺地就较为纷乱了。虽然也是整块的石板,却已没了方向性。再直着向前,路中央,七、八厘米宽的青石排块一列,两旁是密密的碎石。这便是新叶道路中最严谨的导向标志,也表示这段道路是较重要的“大路”。在这种路段中,是没有人在路边贮放杂物的。
充满人情味、亲切,是小巷最为动人的地方,它清新宜人。无论太阳在那个方向上,两侧高大的马头墙都会形成一片清凉的阴影。即是在最炎热的夏季,人们也不必受燥热之苦,而可以从容不迫地漫步其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傍晚,人们端着饭碗,三五成群,聚在小巷的空地上说笑。这时的小巷又成了露天的餐厅。新叶的街街巷巷不仅没有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隔开,反而将紧紧地联系起来。这便是“和谐”的最好征明。
——小巷的美是和谐的。石铺路、马头墙砖、木罩门、红对联,处处散发了泥土的芬香,全无哗众取宠之感,却静静地向人显示着古老街巷的魅力。那么普通的马头墙,高低起伏,组成个个具有各种音韵之美的韵律,这绝非气势非凡的交响诗,却是一首低沉温柔的歌,在你的心头被低低地吟唱着……
——小巷的形色是多变的,又是含蓄的。小巷中民居的大门小窗,似白粉墙壁的“脸”,是重点装饰部位。双角起翘的小梁,门脸上的砖雕,祥符,都与粉白的墙面产生了对比。青瓦、白墙、褐门,利用本身的自然颜色质地,质朴而典美。
大自然为白粉墙更换着色调。清晨,淡紫的阴影,傍晚金黄的阳光,午日,又有路旁溪水的反光射在墙上,轻轻地荡漾。春夏秋冬,阴睛雨雪,天光云彩,大自然的色彩处处反映在白粉墙壁上,透明、清澈、典雅,变化多端,增添了小巷的秀美。
四 其他公共空间
——在新叶村外东南方向上,有一座七层砖塔——抟云塔。这塔是新叶的象征,也是新叶人的骄傲。
抟云塔是一风水塔。新叶村形状似一条船,北临道峰、玉华,夹在两山之中。这船的尾部高,象要起锚滑向大海。这种情形下村子“立不稳”,不安宁,且道峰、玉华的位置在八卦中皆属火,水火不平衡,村中会生灾。于是就在船头的位置上立一塔——抟云塔,与两峰两衡,象拴桩一样,稳住新叶,使“天柱之高标与玉华道峰相鼎峙以补巽位之不足”(见宗谱《抟云塔记》白崖作),
抟云塔落成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具有明代砖塔的一般特性。它平面为六边形,总高一百四十尺有余(见《抟云塔记》),共七级,其中下面三级有真窗,另四级为盲窗。塔内各层木板铺面,以木梯上下,一层四周有围廊,使其看上去体量比实际大。可惜今只剩砖石部分,廊子和木楼层皆已毁了。七级塔刹又于1955年毁于龙卷风。据传当时飓风吹过之后,树木房屋皆毁,风柱卷到塔刹,一个劈坜,风散刹毁。抟云塔以其独特的方式保护了村庄,这更增添了人们的崇拜心理。
——古塔以南,有一文昌阁。初建于宋代,重建于清代。修建于民国,1919年开光。其“如鸟勘探飞,如 斯革”,造型极其优美。从平面上看,一进门,便有一采光天井,两侧有楼梯,二进较为封闭。里面原是用来培养文人才子的地方,后来成为文人祭拜先祖的场所。
——离新叶村两华里处,有一座五圣庙。五圣庙也称玉泉寺,宋代之前已存在。当时的新叶附近十八村人,共十八姓,共建后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修建,同治元年(1862年)又重新修建和扩建。其平面不对称,很是活泼,依山就势,有较大的室内标高变化。主殿建造较为规则,柱网整齐,装修精致,农历三月三为当地最大的民俗节。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要来到新叶赶节。叶氏人将神象从五星庙抬到族厅上供奉起来,一路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古建筑的保护:
最近几年建德市委领导非常关注新叶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市长洪庆华、原市委副书记梁建华、原市人大党组书记谢康春、副市长叶万生以及人大、政协领导等多次到新叶村调研,市委书记陈春雷亲自陪同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李秋香到新叶村进行深入地考察,洪市长还带领有关部办局领导到新叶村现场办公,2007年10月12日,梁建华、谢康春等领导到新叶村召开新叶古民居保护座谈会,正式起动了新叶古民居的保护工作,10月15日大慈岩镇新叶古民居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
市委市政政府还成立了新叶古民居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国副市长,成员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大慈岩镇、新叶村主要领导等组成,新叶古民居保护工作正式启动。
新叶村古民居保护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过去几年的曲折给古民居的保护增添了许多难度,去年根据市政府指示精神,综合全国各地古民居的保护经验,以2004年浙江省制定的《新叶古民居保护规划》和陈志华教授提出的保护方案为指导,计划制定前期、中期、后期实施方案。前期实施村庄整治、主要道路改造、新区规划、贯通水系、恢复村外水口、拆改部分古民居、改水、改厕、污水处理三线下埋等,约需资金1780万元;
在实施前期各项工程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经常来新叶村现场检查指导,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各阶段的听证会议,现场解决问题。同时还成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小组,协调督促保护工作的正常实施;在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团结协作,完成了保护工作的前期工程建设,总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其中市政府拔款970万元。
保护工程具体实施情况:
(一).实施自来水、污水的基础改造工程
1、新叶村的自来水自1990年安装之后,由于原来水管的质量问题以及农房、道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损坏了自来水管道。全村有80%农户已用不上自来水,为配合污水治理,新叶村古民居管理委会与新叶村决定改造自来水,并与污水管道下埋、三线(低压、电信、网通)下埋同步进行。自来水工程于2007年11月下旬开始施工,管道长度达19700米,工程总投资118万元。其它扫尾工作已全部完成。
2、污水排放工程与自来水改造工程基本同时实施。新叶全村分三个排污区块进行管道下埋,并合理分布建造三座公厕。在塔下溪外建起了无动力厌氧发酵池和有动力的备用池,排污管道总长1980米,总投资146.93万元。目前已有205户的农户已把卫生间的污水接入排污管道。并加快家庭卫生间的建设,使用污水排放。其余的100余户进入排污管管道已埋好,农户卫生间做好后把接头接上即可使用。
(二)、实施三线下埋工程:
三线下埋工程为避免重复施工,与自来水水管、污水管下埋工程进行了同时实施。低压线的主干线基本从地下走,并建立了专用的配电房。农户的进户线也进行了改造,都用了16㎡以上的扁平线。今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一些古建筑保护的核心区块为避免对古建筑具体风貌的破坏又进行了第二期的整改,共整改线路2306m,破水泥线路825m,做窨井26个,共投入资金160万元。主要道路区安装了仿古路灯15盏。电信线路,网通主线路,同时进行下埋,供电电路改造工程于9月份竣工使用,网通整改在进行中,合计投资148.699万元。
(三)、实施池塘恢复改造工程
新叶村原有的池塘,由于年久失修,积淤严重,水质很差,为此镇村结合“清洁乡村”大行动,对原有的池塘进行了彻底清理,共清理大小池塘5口,恢复挖掘池塘2口,其中恢复了西山祠堂前的集贤塘;拆除了抟云塔下的违章厂房,恢复了原祠堂塘,西山祠堂进行了全面修缮;文昌阁门口的土地进行了全面整改,铺上了冰片石,为今后的村口广场,三月三庙会的综合用地打下基础,总投资120万元。
(四)、环境绿化工程
新叶村的环境绿化一向来是个弱项,特别是在古民居的核心区域,很少有绿化地带,古民居保护工程实施后,村两委根据上级的要求合理地征用了部分杂基地,种上了树木,去年下半年来村外环村路共种树木360余棵,直径都在15㎝以上。其中在抟云塔边、西山祠堂门口、入村口种植直径在30㎝以上大树15棵。15㎝以上的树木50棵。共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共投入资金20万元。
(五)实施主要道路的铺设工程
新叶村原道路是砖块与鹅卵石相间,古色古香,别有风味。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这次保护工作中管道下埋工程的实施,主要道路已面目全非。管道下埋工程结束后,马上就进入了道路铺设工程,村主要道路长1000余米,皆用32一40㎝的石板中间铺设主线,外侧用古朴的青砖砌衬,整体感觉较为协调,另一些交叉线路也进行了铺设,全长合计3000余米,目前全部完成,工程总计投入资金58万元。
(六)维修古祠堂拆除危房及违规建房恢复部分重点古建
总体维修祠堂厅阁面积2300余平方米,除西山祠堂部分建筑150余平方米于管委会成立之前维修外,其余均属08年的中维修完成。其中08年上半年时原村委会办公楼进行了改造。青年旅社工程进行了实施,其中改造了原有的厕所,建起仿古走廊,仿古门窗,围墙也进行了仿古建造。文昌阁对面建起了耕读传家的村牌坊,文昌阁边路面进行了冰片石铺设,恢复原象鼻山。下半年对崇仁堂、存心堂两座祠堂进行了整体维修,南塘边5户人家的卷闸门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原来的青石门面。
在保护工程过程中,对一些影响视线景观的新建筑,进行了降层改造,共改造房屋60余幢,粉刷21户,其他小改造15户;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同时在原房基上重新恢复了古药房“种德堂”;古店铺“万隆”号也得到了恢复,原村委会和停车场进行了全面整改已恢复古建筑面貌,完成了集停车、用餐、住宿为一体的服务设施,使新叶村的总体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总投资共计300余万元。
(七)实施新村迁建地工程
为建设核心区块的古民居保护,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白酒缸”地带作为新叶新区迁建地进行了土地的调整。完成了新区各个阶段的建设规划,完成了新叶旅游集散中民心规划。
(八)其他工程
在以上工程实施的同时,古民居管委会和村委会对进村,出村的水系做了初步的整改。做到雨水和污水的彻底分离,对全村的养猪户进行了动员,初步形成了把养殖户迁到雉鸡岗的方案,并要求养鸡户进行圈养。对西山祠堂等重点祠堂初步制定了景点布置的方案。同时收集了一部分古时用的农用器具,生活用具等。
(九)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1、 制定了新叶村的村规民约,并把它做成了挂件发给了每个农户。
2、 出台了《新叶古民居保护办法》;经过了村民代表的讨论通过和市委扩大会议的讨论,市政府下达了政府令进行了实施。
新叶古民居管理委员会
2009年9月5日